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锻造新公民     
章敬平 《教书育人》2005,(11):10-10
今年7月10日,新教育实验“成都年会”上展示了“新公民教育”校本教材。如果没有意外,9月新学期开学的时候,将有千百名小学生,拿到专门为他们编写的公民读本。他们当然不晓得,在中国大陆的课堂上讲授公民课,70年来还是头一回。  相似文献   

2.
张小武 《教育》2008,(12):38-39
按南都公益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永光的话说,“新公民”是指进城务工农民的后代,他们或在城市出生,或在城市成长,或在城市工作,属于城市新移民。现实中,由于身份特殊,其受教育情况不容乐观,仅靠“打工子弟学校”无法根本改善,而拱受公平教育又是他们融入城市的必由之路。在南都公益基金会支持下,北京百年新公民职校开始为“新公民”提供教育机会,希望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新公民”——  相似文献   

3.
《教育》2008,(4):8-8
《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第8期刊载的文章《中国需要新的教育理想》提到:我们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新视野中,重新确定我们的坐标,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需要将“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作为一个基本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4.
章敬平 《教书育人》2005,(11):11-11
70年来头一回 新教育实验是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博士生导师朱永新主持的一场民间实验,意在修补“人的教育”的缺失,让人不要成为爱因斯坦所谴责的只有知识没有人文精神的“技术狗”。70年后第一部新公民教育读本在今秋进入小学。江苏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以为,公民意识首先是权利意识、法治意识与民主意识,而不是学习意识。“我们渴望从中国古代经典所蕴含的道德资源中寻找到塑造心灵的内容,塑造一个合乎中华传统美德的大写的人。  相似文献   

5.
《科学启蒙》2009,(9):44-45
戚发轫1933年出生在辽宁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他只知道自己是满洲国人,是二等公民,受到的是“皇化”教育、奴化教育。1945年,苏联红军解放了大连。戚发轫要上中学了,第一堂课,老师给他们讲:我们的祖国叫中国,我们是中国人。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沈阳被炸,丹东被炸,  相似文献   

6.
卢梭的教育名著《爱弥儿》所提出的自然主义教育引发了教育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由“自然人”(自由公民)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新社会是卢梭的政治思想。在《爱弥儿》中,卢梭用大量篇幅阐述了他的劳动教育思想。劳动教育无论对于自由公民的培养还是对于新社会的创建、存在及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爱弥儿》不仅仅是一部教育著作,更是卢梭启蒙哲学思想和民主政治理想在教育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教育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的话题使与会代表表情严肃,面对“中国教育”四个字,感到“极其沉重”是共同的心声。这是今年9月27日在北京理工大学的论坛上的总体印象。无论是忧者还是喜者,我们看到了他们对于教育和孩子无私的爱和期待;无论是质疑还是出招,都是要“放我们的孩子到光明的地方”,而教育工作者自己“肩住黑暗的闸门”。编者摘选了其中的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王鹏 《中国德育》2010,(3):32-35,53
一、中国近代公民教育的艰难推进“公民教育”概念源自西方,但这并不意味着公民教育只能生长于西方社会的土壤之上。近代以来,国人一直在思考和探寻如何将“公民教育”移植到中国社会的土壤之中。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启,西方的殖民侵略敲碎了清帝国长期以来“唯我独尊”的幻影。之后,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器物文明”的失利,  相似文献   

9.
价值与模式:历史视野中的我国公民教育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贝  周光稷 《教育学报》2007,3(4):63-68
西方“公民社会”理论和公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对我们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即使当前的公民教育研究看上去与“公民社会”理论的话语体系相对应,中国公民教育的建构也远非如此简单。中国公民教育的发展所依托的,不仅是中国当下正在建构的“公民社会”蓝图,还有百年以来中国纵横交织的现代化历史,以及东西方学术冲突融合的积淀,这些因素深远地影响了我国公民教育构建的价值和模式。只有明晰当前我国公民教育各种理念的历史来源及其合理性,公民教育的展开才能具备现实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公民与公民身份都是源于西方的历史性概念.我国历史上出现的“臣民”、“国民”和“人民”是公民身份的异化表现,都忽略了公民“个体自身”的存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体公民”的身份诉求显得愈加重要.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考量,当下中国应倡导公民即“个体公民”,公民教育即“个体公民教育”.个体公民教育应以独立人格为前提,以权利优先下的权责统一为核心,以底线伦理为取向.它的内容大概包括主体教育、权利教育、责任教育、协商教育.  相似文献   

11.
公民与政府:走向合作型教育行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从公众参与的本体价值--公共性,还是从公众参与的工具价值--有效性的角度考虑,我们都应该改变那种将教育行政与政府行政完全等同的预设与陈见,合理地确立起教育行政是一种公共行政的认识与立场。而要确立和发展这种认识与立场,就需要对既有的公民与政府关系进行反思与重构。“主仆关系”、“委托关系”和“主顾关系”是曾经出现或正在流行的几种公民与政府关系类型,它们或是主张单方面的给予和付出,或是关注主体间的兑换与交易,因而无法形成作为公共行政的教育行政所依仗的“我们感”。“我们的”教育行政诉求的是一种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伙伴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合作型教育行政。从实际情况来看,要构建这种合作型教育行政,不只是教育行政人员需要改变,公民也需要改变,而此两者的改变在其根本处又须借助一种教育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语境中的“公民教育”进入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视域,并逐渐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近几年来,一些学者提出将“公民教育”纳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由此,在公民教育本土化过程中,我们必须回应三个问题:一是近代以来公民教育经历了怎样的探索过程?二是公民教育如何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张力向前推进?三是在现代语境中如何建构公民教育的概念体系?  相似文献   

13.
范云良 《江苏教育》2007,(22):14-16
一、解读公民教育实践活动 2006年4月11日,南京市鼓楼区政府大厦,南京市力学小学公民实践教育听证会——“垃圾车漏水问题”正在进行: 生1(有条不紊地):我们的行动一,给政府部门写信,希望他们重视垃圾车漏水问题。各位评审员您知道吗?我们的行动有了初步成效。南京市环保局给我们回信,赞扬了我们关注环保问题:上个月我们有4个同学到省环保厅。将信交给有关领导,  相似文献   

14.
许新海 《中国德育》2010,(12):50-54
江苏省海门市是全国新教育实验区,在新教育实验倡导人朱永新教授的指导下,自2006年起,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公民教育行动研究”为抓手,在全市层面开展了区域推进公民教育行动,以培养全体儿童的公民素养为核心目标,以项目推动为主要载体,整合多种教育资源,改革学生评价方式。经过近五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区域推进公民教育的基本策略,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一、调查目的与方法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石。这块“基石”是否牢固,主要取决于我们是否拥有一大批甘于牺牲、乐于奉献的高素质的人民教师。现在的青年教师,他们是21世纪中国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整体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未来与希望。正因为如此,1996年的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师范教育在教育发展中应该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师范院校再次掀起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热潮。作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肩负着为21世纪的初中培养合格师资的艰巨任务,她培养的人才到底能…  相似文献   

16.
德国1949年通过的基本法,历经50年时间,以其国民教育成功清除了纳粹思潮的影响,造就了三代成熟的现代德国公民。他们国民教育成功的重要经验,就是把宪法的核心精神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很好地融合到国民教育的日常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中,着力营造的是良好的国民教育环境,着力培养的是为他们的价值理念所需要的成熟的政治人,也就是懂“规矩”守“规矩”的公民,而不是懂“道理”说“道理”的公民。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在向现代化转变过程中对当代中国农民提出一系列要求,但农民对这些要求的适应或反应使他们在身份与权利上出现了结构性的严重不对等,最终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公民地位”。因此,从人学视野构建“公民社会”和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逻辑地成为确立当代中国农民“公民地位”的根本诉求。  相似文献   

18.
70年来头一回新教育实验是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博士生导师朱永新主持的一场民间实验,意在修补“人的教育”的缺失,让人不要成为爱因斯坦所谴责的只有知识没有人文精神的“技术狗”。70年后第一部新公民教育读本在今秋进入小学。江苏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以为,公民意识首先是权利意识、法治意识与民主意识,而不是学习意识。“我们渴望从中国古代经典所蕴含的道德资源中寻找到塑造心灵的内容,塑造一个合乎中华传统美德的大写的人。但仅仅这些是不够的。一个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不必是个血脉里流淌着‘六经’的大写的人,但必须是…  相似文献   

19.
科技创新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而培养人才靠教育。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教育文化如何创新。对照各国的教育改革,都有强烈的时代特征,面向未来,与时俱进,方向明确。中国教育的当务之急,不能仅仅停留在“减轻学生负担”上,而应重新审视教育改革目标,使我们的教育事业为培养21世纪新公民、新市民服务。我们一谈到教育,往往聚焦于教育经费问题。其实最根本的问题,是更新教育观念,革新教育制度。不解决根本问题,不论人才数量还是人才质量,我们都无法满足科教兴市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20.
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曾经说过:“你也许成不了诗人,但要成为公民。”同样,我们不企求学生都成为政治家,但如果他们连国家的名称、首都、领导人都不知道,怎么称得上是一个中国的小公民。为此,我校决定在对小学生加强行为规范教育的同时,也不忽视政治常识的教育。建立小学最低政治常识量分年段目标,并在教育实践中加以巩固和强化,使应知应会做到人知人会。一、分年段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