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宁波见闻     
李莎 《对外大传播》2001,(10):24-25
我曾经在不同的季节去过4次浙江省。8年前我在浙江的一个小村庄与当地人起度过了春节。以后在1985、1993和1999年我又去了杭州,每次都发现这个江南城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以前从来没有去过宁波,尽管从杭州到宁波走高速公路开车只需1个半小时。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寻梦     
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是我多年向往的地方。早年读过瞿秋白于20年代初写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以及邹韬奋30年代写的《萍踪寄语》,吸引我对遥远的“赤都”充满崇敬和遐想。新中国建立以后,许多作家、记者、学人写下的访苏纪事文章,汗牛充栋,美不胜收。无数追求理想的人都赞美过它,只有罗曼·罗兰等一些冷静而又正直的大作家,曾忠实地记述了“赤都”的一些阴暗面,可惜这些当时我们无缘读到。那么如今俄罗斯的莫斯科、圣彼得堡是怎样的一个面貌呢?2005年7月,我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参观游览了三天,虽然只是走马观花,但毕竟这是世界著名的两个…  相似文献   

3.
<文化交流>杂志社的编辑几次来电话,请我写一篇关于刘少奇在异国的长孙一文.现把去年夏天在莫斯科采写的文章作了一些补充和修改寄给贵刊.……  相似文献   

4.
江舟 《文化交流》2014,(11):54-58
普希金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他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奠基人、世界伟大的文学家。以前,忙于工作,我只是零星地看过他的作品,体会不深。近来,条件允许,我集中时间看完了普希金诗集、小说集,深深地被其作品所感动,于是,产生了出游俄罗斯去寻找普希金遗迹、感受伟大文学家和他作品真谛的念头。莫斯科普希金广场与普希金博物馆上月,我从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登机来到了莫斯科,陪同的当地导游小李31岁,老家在哈尔滨,来莫斯科已6个年头,还娶了俄罗斯姑娘为妻。  相似文献   

5.
普通垃圾一周收一次普通的生活垃圾,由大型垃圾车来居民区和村庄收走。一般一周收一次,到每个居民区和村庄收取垃圾的时间,从周一到周五,各不相同。我住的村庄,是每周四上午9点半来收垃圾。每家厨  相似文献   

6.
发现曹村     
正虽然历史建筑大多已杳无踪迹,但当地政府却保存了其风景文化的精华,即田园风味浓郁的风景、周围的村庄以及村庄与地形完美的关联。我的名字是文森·佩杜瓦隆。我接受过建筑师专业教育,目前在温州肯恩大学教授建筑学课程。虽说在温州已生活7年,城里城外都住过,却依然感觉还没看全、看够温州的旖旎风光和乡村景色。曹村镇就是这么一个地方。曹村镇是同事向我推荐的。曹村镇是由14个村庄和一个有田园风光的山谷组成。在当地几位镇干部陪同下,我造访了曹村镇下属的村庄。这几个  相似文献   

7.
我们回头见     
"亲爱的弗拉基米尔·普京,医生曾经告诉我说,如果我去您那儿吃煎饼,您会很高兴。我非常想去您那里做客,但是没有时间,一会儿是化疗,一会儿是放疗……也许,您可以来看我——如果这样,我会很高兴的……"这是一位正在医院接受治疗的俄罗斯孩子写给总统普京的一封信。这个孩子名叫季姆卡,他因患有严重的白血病而在当地医院接受治疗。后来,随着病情不断恶化,医生不得不建议把他送到莫斯科接受治疗。因为季姆卡不愿意前往莫斯科治疗,医生们于是骗他说:"在莫斯科可以到普京总统那儿去吃煎饼。"就这样,有关普京总统会请吃煎饼的想法在季姆卡心中牢牢地扎下了根。到了莫斯科一家医院后,季姆卡很快就给普京总统写下了上面那封信。信发出后不久,季姆卡收到了一张贺卡和一辆遥控小  相似文献   

8.
不死的河流     
正多年以前,我儿时居住的村庄突然拆迁了,不见了!天真的我总以为村庄可以消失,一条河流必定还是会存在的,它不可能随着村庄的消失而消失。直到有一天,当我重返那块土地,迫不及待地去寻找那条陪伴我成长的河流时,眼前的情景却让我目瞪口呆。我发现那条长长的河流已经消失不见,而且是永远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高楼大厦。那十几  相似文献   

9.
我初到英国是在1934年秋。到了伦敦,我的中学英国老师朗曼就给我找了两位教希腊和拉丁的老师。给我补习希腊和拉丁。这是因为我要去牛津大学念希腊和罗马学,而在当时去牛津读这种学的学生都是在中学已经学过一点这两种字,我在中学读书时却没有这种机会。我在伦敦补习了几个月,1935年年初,去牛津参加入学考试,通过了。  相似文献   

10.
在思考“做好西部大开发对外传播”这样一个命题时,我脑海里情不自禁地会出现这样三幅画面。一个是2007年去重庆三峡库区采访时遇到一位老农,那个村庄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他与其他村民一样落寞地蹲坐在墙根照看他孙子。一个是前两年在欧洲考察人权问题时,一位英国教授跟我争辩说,西藏发展导致大批汉民涌入西藏,破坏了当地的人口结构、稀释了藏族文化的独特性,是中共侵犯人权的“罪状”。  相似文献   

11.
许多朋友不止一次地推介抚仙湖:抚仙湖的神韵,如诗如画,艳丽迷人,在云南滇中是难得的一处胜景,可与杭州的西湖媲美。可惜,在岗时我没有机会去领略它,退休后,我却连着去了三次:头一次是2004年国庆节全家游,第二次是2005年2月来这里参加读书班,第三次是2006年5月以省政研会特约研究员身份参加林业厅召开的林业政研论文评选会。住在湖边的林业澄江宾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克城掠影     
由北京开往莫斯科、横跨欧亚大陆的国际列车,从满洲里驶出国门之后,一路穿越辽阔的大荒原,驶入苍茫的大森林,一个个小车站和小城镇向后面飞快掠去。又经过两昼夜的长途行进,前方就要驶入我要去的目的地——那个叫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城市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那是1981年,这一年对我来说有几个第一:第一次在外常驻,第一次来到北京,第一次怀孕,然后是第一次生孩子。一个清晨,我的大儿子来到了这个家庭,准确地说,他是早上4:15出生的。我确实知道他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他是在北京首都医院出生的,我记得太清楚了。  相似文献   

14.
我曾经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过四年法语,从第一次接触法语开始,我就朝思暮想能去法国亲眼看看法兰西民族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大家不是都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吗”?2004~2005年,作为中国政府公派的访问学者,我有幸在法国学习生活了一年。这种生活经历让我得以与这个国家的许多人有了直接的接触,但同时也让我亲历了一些来自不同文化的冲击。这种冲击有时令人很费解,有时又觉得滑稽可笑。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我向你讲讲这些故事。  相似文献   

15.
我曾经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过四年法语,从第一次接触法语开始,我就朝思暮想能去法国亲眼看看法兰西民族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大家不是都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吗”?2004-2005年,作为中国政府公派的访问学者,我有幸在法国学习生活了一年。这种生活经历让我得以与这个国家的许多人有了直接的接触,但同时也让我亲历了一些来自不同文化的冲击。这种冲击有时令人很费解,有时又觉得滑稽可笑。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我向你讲讲这些故事。  相似文献   

16.
我曾经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过四年法语,从第一次接触法语开始,我就朝思暮想能去法国亲眼看看法兰西民族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大家不是都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吗?2004-2005年,作为中国政府公派的访问学者,我有幸在法国学习生活了一年。这种生活经历让我得以与这个国家的许多人有了直接的接触,但同时也让我亲历了一些来自不同文化的冲击。这种冲击有时令人很费解,有时又觉得滑稽可笑。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我向你讲讲这些故事。  相似文献   

17.
西部的变化来自 感性、细节和故事 西部大开发今年就10年了,西部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多次去西部,对此有切身感受。1992年我第一次出差采访,去的是广西,那时感觉还很穷。我们坐的车,是很旧的一辆面包车。到边境去,大部分路很难走。新华社广西分社的大楼很破旧。  相似文献   

18.
我曾经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过四年法语.从第一次接触法语开始,我就朝思暮想能去法国亲眼看看法兰西民族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大家不是都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吗”?2004-2005年,作为中国政府公派的访问学者,我有幸在法国学习生活了一年。这种生活经历让我得以与这个国家的许多人有了直接的接触,但同时也让我素历了一些来自不同文化的冲击。这种冲击有时令人很费解,有时又觉得滑稽可笑。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我向你讲讲这些故事。  相似文献   

19.
旅美随感     
我80年代几次赴美,都是参加代表团或出差,来去匆匆,并且大多是从“上面”看美国。1992年和1995年两次赴美则是探亲,时间稍长,又住在子女及亲友家中,所以能从“下面”看美国,感受颇不同。现拉杂写出,以就教于外宣同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外宣事业蓬勃发展。以对美宣传而言,国际广播电台英文部在节目、时间、功率方面都有了提高或增加;中央  相似文献   

20.
王子君:你是如何知道良山龙头香的?你在创作这部小说之前,是否知道良山?是否到过良山?到过几次? 杨晓升:2017年12月9至10日,经《湘江文艺》年轻编辑冯祉艾引荐,我和评论家李建军等人应邀到湖南邵东参加一次文学活动,有幸第一次到了著名的良山,而且见识了良山八角寨上的龙头香.去之前我并不知道良山,之后至今也未再去过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