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从郑洁求情说起刘正生一次,“童话大王”郑洁应邀到一所师范学校做报告。在报告结束前,这个仅上了四年学,被当时的老师称为“差生’”的青年作家,动情地对未来的教师们说:“我恳求各位,日后工作时,对‘差生’千万要手下留情。我在这里代表‘差生’谢谢你们了。”说...  相似文献   

2.
青年的兴趣是广泛的。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中,青年门可以有许许多多的东西要学。有些青年有志于钻研社会科学,也是完全可以的和应当鼓励的。但我们特别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学习自然科学。同时,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寄语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行第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教育部提出要积极营造"学起来、教起来、传起来、研起来、干起来、实起来"的  相似文献   

4.
青年经济学家史晋川教授说:他当年做厉以宁研究生时,厉以宁对他讲,对于学生,无论是作理论研究还是作现实问题研究,都要学三个方面的东西,第一,要学知识,等于在做一块块砖。第二,是要学学习知识的方法,包括哪些知识是值得你要学的,你要学会筛选,也就是学会知道哪些砖头应该用在哪里,哪些砖头对你盖房子没有用,要舍得放弃。  相似文献   

5.
马明武 《甘肃教育》2004,(11):26-26
一、实施情感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1.实施情感教育要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情感教育要让课堂教学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走入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把书本知识同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需求结合起来,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成为引导学生不断成长进步的灯塔,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了有用,学了管用,学了能用。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及应用,对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和传播信息产生重大变革,也给高校团学工作带来了新挑战,高校团学工作者要根据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因时制宜,以青年为本,积极掌握新媒体技术,及时控制网络舆情,引导舆情走向,积极搭建团学工作专属平台,掌握话语权,不断推动新媒体与高校团学工作的融合,用网络等新媒体为青年搭建平台,拓展服务青年的渠道。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如何使青年学员"要学"会学"乐学"三个方面探析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青年学员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8.
即将到来的新世纪将是一个知识和智慧主宰胜负的时代.当代青年在世纪之交最重要的抉择,就是要发愤学习,提高素质,迎接挑战.与未来新社会相适应的学习,要有全新的思路,一要学有选择,二要学思相长,三要学用结合.未来是由青年创造的,全社会都要重视支持青年的学习,新闻媒介、群团组织要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年学习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9.
青年编辑队伍的建设问题攸关我国出版业的未来,目前的出版界形势为青年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但长期形成的制度与观念亦存在着不利于青年编辑队伍建设的因素,对于学报界更是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这是能否稳定与加强学报界青年编辑队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正确理解邓小平提出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思想原则的内涵,无论对领导干部,高校教师和青年学生都很重要,这一思想原则在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上,在如何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上,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问题上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钢是中国抗日战争中升起的一颗记者新星。他早期的报告文学《雨—陈赓兵团是怎样作战的》受到毛主席的好评。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大量报告文学,反映新中国的光辉业绩和新人物。他的报告文学具有登高瞵远的格局和壮丽俊逸的笔调,大气磅礴,激情昂扬,具有鲜明的政论色彩,是一位有独特风格的报告文学家。  相似文献   

12.
本从辨体与破体,雷达与预警器,泛指与特指三个不同的视角,巡视扫描了卢跃刚的报告学,对卢跃刚的报告学从观念到社会效果,再到人品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的报告文学基本形成三大模块,即根据地报告文学、国统区报告文学和孤岛报告文学。全面叙写了国统区抗战报告文学,重点介绍了范长江、子岗、芜言、蒋经国等人的作品,并专节书写了长期被人遗忘的胡兰畦和她的报告文学佳作。同时回顾了日寇的狂轰滥炸,使中国所有城市几乎都不能幸免,并由此产生的一批报道各个城市被炸情景的报告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4.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全媒体的时代,新媒体的兴盛,正在改变着传统报告文学的表现方式和传播方式,也会影响到报告文学作家的思维方式。本文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对全媒体时代报告文学的危机与发展路向,做出了自己的预测和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15.
宋之的创作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穆青等三位作家创作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都是脍炙人口的短篇报告文学经典之作,并都曾以其厚重的思想价值和独特的风格对中国的报告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些短篇报告文学经典突破了通讯报告的一般模式,为当代报告文学的文体探索树立了优秀的"范式",具有穿越时空的审美意义,尤其对当前报告文学创作"抑长扬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堪称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开篇之作.其思想内涵是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一声春雷,是文学界解放思想的响亮号角.徐迟以诗人的气质和风格,创造出的报告文学诗体化艺术,虽为人所称道,但鲜有专人论及.在这篇杰出的报告文学发表25周年之际,笔者试图重新解读它的深刻意义和艺术创造,以此呼唤报告文学多出思想和艺术完美结合的精品.  相似文献   

17.
革命导师恩格斯青年时代目睹家乡人民的苦难,写下了反映他们痛苦的通讯文学。他22岁时又旅居英国,以21个月的时间,深入伦敦工人贫民窟,亲眼观察,亲身感受,并收集官方和媒体的各种材料写下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一调查式的报告文学。列宁称赞这部书"写得很动人,充满了关于英国无产阶级穷苦状况的最真实最惊人的情景","是对资本主...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报告文学的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文学在新世纪该以何态势迎接新的挑战?文章分析了新时代的趋势和特征对报告文学的影响,并对报告文学进行了回顾与前瞻,对新世纪报告文学的走势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9.
当代满族的族别文学,业已形成书写题材多样、创作体裁均衡、作家布局合理、艺术诉求纷繁的整体态势。在诗歌、散文与报告文学的创作方面,"族性"书写与普世价值叙说均有充分表达。满族文学的成熟,是该民族众多作家共同托起的现实。  相似文献   

20.
The transition from school to the world of post-compulsory education is a major landmark in the lives of young people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SEN). In England the Connexions service set up to support young people during transition was planned to provide both a universal service and one that provided special support to vulnerable young people, particularly those at risk of not being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 (NEET). The present paper reports the findings of a study of 46 Connexions personal advisers (PAs) who were supporting young people with specific speech and language difficulties (SSLD) or general learning difficulties, as part of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se young people's development. Interviews were held with the PAs to identify patterns of organisation, the nature of services delivered to these young people 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successful support. Th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diversity among Connexions services, the limited expertise with young people with SEN and the structural barriers that may limit effectiveness. In addition, the Assessment,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Review Framework was not consistently used. The Connexions service has the potential to provide important support to young people with SEN at this key transition point but our study indicates the need for modifications to its ope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