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7 毫秒
1.
魏景飞 《青年记者》2017,(11):30-32
人类传播方式的演变与传播技术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人类的语言媒介的产生到人类第一套体外化信息符号系统——文字的出现,再到依赖于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使人类社会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印刷媒体,从颠覆了信息传递方式和速度、丰富了传播内容的早期电子媒介的出现再到使人类社会成为“地球村”的网络媒体,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革新了媒介信息表达的方式,另一方面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重新构建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妍  梁国伟 《新闻界》2007,(3):31-33
“意境”与“灵境”分属艺术与技术两个不同领域,这两种由不同传播交流媒介和方式所产生的精神活动,具有许多本质上的同一性。“意境”是艺术创作和接受过程中,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所创造出来的精神的传播交流场域;而“灵境”,不仅是人类与当代特定的技术设备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交流活动的场域,而且是一种身体实践活动的场域。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说,“灵境”是一种比“意境”更具象、更实际、由身体直接触发、感官直接接受的生存实践活动。“意境”与“灵境”是人类自由发展的本性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媒介形态和媒介方式的表征。  相似文献   

3.
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人类社会正逐步迈向信息社会。本世纪后半期发生的“信息革命”(亦称“电信革命”、“电子革命”)使整个社会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播技术的革命引起了社会传播体系的结构大调整。电脑和通讯网络的结合对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产生了根本性的冲击。以印刷传媒(报纸、杂志等)和电子传媒(广播、电视等)为代表的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传播中的地位、作用及  相似文献   

4.
陈奥妮 《视听》2022,(2):142-144
媒介成为人类身体的各种延伸是技术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技术也能改变传播方式并影响着身体的存在意义.在传播和身体的关系中包含了许多逻辑.从身体传播的视角看,Live house所构建的传播空间允许观众忘记规训,沉浸参与.在这个传播关系中还包含在场与离场、具身与离身、精神和身体等二元对立的关系,呈现出传播学领域以及哲学领域的...  相似文献   

5.
文化来源于人类的活动,现代社会的任何文化因素都与过去人类的活动有关,故文化学者认为,文化是“累世承袭的社会遗产”。并且,“文化的‘遗传’并不像其他的一些什么东西,不加改变地传来传去。文化在时间轴上的传播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朱增朴《文化传播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文化的承袭和传播主要是靠教育进行,然后通过各式各样的人工制品体现出来。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固然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但大众媒介在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正随着媒介的飞速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6.
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James W.Carey)说过:“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1]”由此,可以引申出一个命题,“传播即文化”. 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他的著作中表达了一个想说而未点破的命题:“媒介即文化”.在他看来,人类的文明史就是媒介史.西方文化经历了三次媒介革命,即拼音文字、机器印刷和电子媒介;相应地,人类社会经历了部落化、非部落和重新部落化三个阶段[2].用哈罗德·英尼斯(Harold Innis)的话来说,这就是:“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3]”  相似文献   

7.
"用时间消灭空间":电子媒介时代的速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传播史就是不断地提高传播速度、摆脱时空束缚,从而实现自由传播的历史。“用时间消灭空间”更是现代传播的信条。当前,电子媒介时代的传播速度已经达到了极速,甚至我们这个社会也被称为“极速社会”,速度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论述了当前的传播速度对时空观念、历史意识、民族国家观念、主体性等方面的影响,认为电子媒介的传播速度在带给人类以前所未有的传播自由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操纵,这是现代传播文明的一个悖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哲学史关于存在的思辨理论梳理开始,阐述在当代哲学与社会思潮中,存在与人类的身体感知框架紧密相关,由此,探索自然和生命奥秘的科学技术,也不再具有真理性而只是一种不断变化着的关于存在的主观认识.正是在这样一种社会思潮推动下,虚拟现实技术应运而生.虚拟现实技术就其本质而言,它不是一种探索自然的工具,而是一种表征人类身体感知框架的媒介形式,它赋予了身体表达其潜在意识的无限开放性,并使得人类的身体有可能在潜意识的层面上展开传播与交流活动,并通过这样的一种传播交流活动,构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形态和日常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9.
电视传播中超真实空间对消费社会景观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岩  张丽萍  范明 《编辑之友》2015,(10):51-55
媒介与人类生活已几近融为一体,人类对鲍德里亚所谓的“超真实世界”的依赖感越来越强,如今脱离开信息传播的世界已很难想象.如果说现代传媒技术在诞生之初,还是仅仅试图去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客观世界,带给受众更逼真的“在场感”的话,那么随着传播技术和手段的不断更新换代,传媒已在有目的地建构、创造一个看似真实、甚至比真实世界更加可信的符号世界——媒介帝国.大众传媒的各类传播形态在适应市场化运作机制的进程中,为了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不得不与消费主义联姻,进入一种共谋共生的状态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辨正政治统摄传播、传媒政治、传播政治经济学等几个政治传播研究中常常混淆不清的核心命题.从国家、经济、社会三个维度所规限的政治,可以归纳为政治的国家化、经济化、社会化过程.这种过程正是政治从无到有、从己到人、从私到公、从内到外、从一到多的通过“传播”这一根基性路径的生成过程;政治传播,着力的是人类社会中政治与传播的本质性融合,它立足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政治生活.这种理解中,政治与传播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均居“本体”地位;而所谓传媒政治,已经是下沉到政治传播很低层面——以媒介作为传播工具的一种具体的媒介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是传播学研究中一个独特的流派,其关注大众媒介的所有权结构、所有制关系及其控制;政治社会化属于政治传播范畴,政治传播内在地包含着政治社会化.但是,政治传播却不限于政治社会化,因而也不等于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纯政治学的传统理论范畴,这个范畴的本质是在政治范围内讨论政治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的发展已使“后人类”时代的隐喻从科幻走向现实,数字媒介逐渐成为人类意识和生存经验中不可取代的部分。在当前工具理性长足发展而价值理性空场的情形下,具身传播中的“休谟问题”尤为凸显,针对技术内化于身体所带来的信息传播格局的改观以及人机“双重异化”问题,我们需要从价值理性、关系思维出发对智能发展进行契合“绝对命令”的伦理设计,深刻剖析人、技术及其共生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媒介生态学理论视野中,媒介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在这个有机生命体的生长过程中,编辑是最具有活力的功能性的核心要素,而体制生态系统、行业生态系统和受众生态系统构成了媒介的具体生长环境,也就是媒介生态系统.在媒介生态系统信息传播链中,编辑属于信息生产者,是信息传播的发起人,编辑不仅“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和数量、流量和流向,决定着传播内容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还决定着媒介生态的状况”①.任何异化的编辑行为,都将导致媒介生态失衡,而作为“社会公器”,媒介的任何生态失衡都会对人类的信息化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从媒介生态系统的视角考察编辑活动,有助于运用生态理念规范编辑流程,有助于发现编辑活动的规律,有助于保护媒介生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吕晓峰 《青年记者》2016,(35):125-126
媒介城市的内涵:作为媒介的城市 媒介城市的形成基于两个前提.一方面,媒介化社会为媒介城市的形成打通了技术和信息通道.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媒介化时代.媒介化社会是高度依赖技术和技术逻辑的社会形态,技术逻辑的丰富让社会的重要呈现形式——城市,更多地呈现为数据化的实体.另一方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空间”贯通了城市、媒介与人的互动关系.新的时代背景,从技术上看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从政治上看是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经济发展和快速城镇化的社会场景,从学理上看是在城镇化大潮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与矛盾冲突.城市、媒介、人都是特定的时空场域,从时间上看,联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从空间上看,既是自然地理空间,也是个体精神空间和社会意义空间.从“空间”角度出发,探索城市与媒介的辩证统一关系,将城市作为媒介纳入媒介学研究视野进行分析研究,是媒介城市研究的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及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迎来一个伟大的信息时代。国际互联网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走进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正在成为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词”,网络文化正在日渐形成。网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本文仅就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介的影响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网络传播的优势和局限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载体,作为一种前景广阔、方兴未艾的信息传播方式,其现实的优越性是不容置疑的。首先,网络作为一种信息媒介,它具有很多技术上的优势,比传统媒介信息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5.
主流传播学对于“身体”的研究,主要强调身体背后的意识和话语实践,而往往“遮蔽”了对身体本身的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去身体化或离身理论的研究范式在以移动传播为主导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以“媒介:身体的延伸”和社会空间理论重新思考具身传播的必要性,并且探讨了关于具身与具身化的具体概念,在大众传播时代下表现为有限的具身,而当下移动传播时代,传播媒介的具身已经进一步发展为具身化。  相似文献   

16.
马锋 《青年记者》2017,(31):58-60
媒介的“座驾”特性 “媒介是人类进行信息传播的物理工具和手段,它受制于人,为人类所左右”的观念,饱含了人类的极度自信甚至自负.在1960年代,这一观念被麦克卢汉当头一棒: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是“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尼尔·波兹曼甚至悲叹:“机器曾经被认为是人的延伸,可是如今人却成了机器的延伸.”如何理解技术重新成为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传播媒介技术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与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三个阶段.新的媒介技术对社会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而社会发展的自有逻辑也界定了一个时期主要的媒介形态,媒介技术与社会之间在互动中发展.互联网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社会中的权力结构,但仍未根本地消除传播中的阶级差别.传播技术作为一种兼有硬件和软件性质的制度,其创新的动力源于社会叉对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传播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建构是一个双向的关系,两者互为因果,并行前进,这种相互建构的过程在未来新的传播技术背景下将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8.
蔡骐 《当代传播》2007,(3):10-12
随着我国新闻体制的改革,媒介逐渐走向市场化,同时,传播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媒介之间的竞争与发展.媒介之间的竞争与发展可以表现为人类在两种维度上的追求:利用现代传播技术满足人们对摆脱时空约束的自由追求,以及利用现代沟通互动的传播观念来争取受众的平等追求.  相似文献   

19.
传播技术理论的现代历程及文化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传播技术的现代发展历程,阐述了在此过程中技术思潮的兴起及它对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影响,试图揭示媒介技术的积极和消极双方面的作用.并指导人们辨证认识媒介技术.  相似文献   

20.
王静 《东南传播》2020,(5):40-42
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物科技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技术正在重塑传播主体,身体作为传播过程中的物质性存在,是梅洛庞蒂所说的"存在的基础",还是福柯所说的"历史的产物"?对此,性别作为身体个性化的表征,既是现存权力等级的重要基础,又是个体进入社会传播网络的身份标记,是一个探究传播具身性的重要视角。本文作为初涉媒介哲学领域的探索性研究,试图通过分析赛博朋克电影文本中的性别身体呈现,展现新型媒介环境下身体与性和性别的可能性,反思媒介技术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