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数学不仅是从事生产、生活、学习、研究的基础,也是一门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会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或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就是我们数学教师要面临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2.
高中数学是高中的基础性学科,数学科目的学习对于培养我们学生的数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不仅是生产、生活、学习、研究的基础,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高中数学重在培养我们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数学问  相似文献   

3.
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同时也是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浸透数学思想,让学生学会数学思想,并能利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新课标指出: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本质就是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来审视我们的现实生活,从而帮助我们更科学合理地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更应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根据学生的现有生活知识和经验出发,引领学生观察、思考、解决  相似文献   

5.
我们都知道在英语学科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听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我认为在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听力培养也有着其不可忽视的作用。平时我们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数学问题不可能都是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的,很大一部分是我们听来的信息,然后去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解决书面的数学问题,而不能很灵敏地解决听来的数学问题,那么学生的数学学习又怎能与生活接轨呢?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时时渗透对学生数学听力技能的培养,才能改变学生怕学数学、速度跟不上和“随机”作答的不良现象。针对目前数学…  相似文献   

6.
数学学习的意义在于给学生带来数学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浅尝辄止,而要引领学生深入探索,形成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思考角度,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7.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数学教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从情境创设、数学问题、问题解决和练习设计等方面探讨如何使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  相似文献   

8.
我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因而.学习数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技巧的培养,以至于出现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将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上,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机会,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初步的应用能力,真正做到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相似文献   

9.
初中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指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设计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数量和空间关系去观察、比较、分析,进行猜想和实验、推理和判断等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并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是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了进行数学探究的创造性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呢?  相似文献   

10.
声音     
正学"问题解决",教师经常陷入"正确解题与体验策略""数学思考的过程与结果""我提问与答他问"如何和谐统一的困惑中,刊发于《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14年第1 1期的专题"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着实为我们指点了迷津。我们要理解"问题解决"目标的内涵、熟知教材的编排特点、洞察学生问题解决的困惑、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思考的经验,着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努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吴正宪老师和她的团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窗,使我们看到教学研究向青草更青处的漫溯,感受到儿童身上数学思考、问题意识、创新精神蓬蓬勃勃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6.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7.
辩是推理的运用,但与辩的目的相联系,甚至于为实现这种目的而采取一定技巧的推理,实际上已经成为辩的方法。《墨经》中所述“援”、“推”“辟”“止”“效”诸方法是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李静波 《南平师专学报》2009,28(3):81-83,88
日语中的“ティル”是一个具有多种意义的体助词,与汉语中的体助词“在”“着”“了”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从体意义的角度对“ティル”与汉语体助词“在”“着”“了”的对应关系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伽达默尔奠定了"倾听哲学"的基础,但他同时也面对着在诠释过程中,作为生命本体体验的时间始终不在场的困境。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成中英建立本体诠释学的尝试,使我们看到了立足于汉字的文字中心论诠释传统,建立一种真正自由开放的"观的哲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