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群体本位的传统社会中,个体生命处于依赖与压制的关系样态,群体生命凌驾于个体生命之上,形成了一种群体性道德范式,道德以及道德教育更关注群体生命层面,压抑个体生命的整体主义成为基本的道德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个体在社会中的价值得以尊重,个体从造反走向彰显,道德及道德教育开始关注生命的个体层面。从群体本位中走出,超越个人本位,走向类本位,以实现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共融。道德教育从培养“依附性”道德人格转向共生性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养成。  相似文献   

2.
雍天荣 《云南教育》2013,(20):41-42
公众“老不信”:群体逆反心理使然 在社会事务管理、公共管理活动中,我们必须注意群体层面的“群体逆反”心理,因为它带给我们的麻烦远比个体层面的逆反心理大得多。所谓群体逆反心理,就是一群人对某个事物或者某个观念的原正确性与原正当性产生了怀疑甚至否定,  相似文献   

3.
概括地说,职业群体养成的“德性”就称为职业道德。对“德性”可作两个层面的考察。一是意识(心理)层面,它表现为“德知”,即对德的认知“至善”的理念定位;一是行为(操作)层面,它表现为“德行”,即对德的践行及其“至善”的行为指向。从“知”与“行”相统一出发,人们可作这样的判定:“德知”在什么层面展开,“德行”相应地也在该层面展开;从“德行”展现的层面可以观照“德知”所处的层面。群体既然是众个体按职业活动的内容以特有的社会组织方式的聚集,因而“漫染”于群体“德性”中的个体,虽说其“德性”呈现个性,但一…  相似文献   

4.
“认识人自己”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永恒主题,在现实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关于人的各种科学的、宗教的、哲学的生命观,其中哲学中以个体主义生命观和群体主义生命观影响力强大,最具有代表性。但是哲学的这两种生命观都经不起科学认识的反思,是哲学形而上思维一元化、极端化的结果。个体生命观犯了消解群体生命的历史性的错误,把人的生命抽象得仅仅剩下本能;群体生命观犯了消解个体生命的现实性的错误,把人的生命当做了自然之物去理解。新生命观的建立,既要看到个体生命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又要看到群体生命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同时还要看到家庭生命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在对个体、家庭、群体三者基于个体的内在同一性理解的基础上,把人类生命文明看做是个体、家庭、群体的三元互动,人类生命文明的同一性、主体性、无限性才一目了然。全面的生命观对我们真实完整地理解和现实全面地建设人类生命文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高校毕业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了许多经典论述,蕴含了对高校毕业生群体的深切情怀。总书记对高校毕业生的“情怀关照”可以概括为真挚的关爱之情、谆谆的教诲之情和殷切的勉励之情。“情怀关照”思想理念缘起于党的领袖对高校毕业生的深度关怀,其教育思想内涵深邃丰富,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特质,具有鲜明、重要的时代价值。“情怀关照”与新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践的契合发展要在思想指导层面、政府层面、高校层面、社会层面和高校毕业生五个层面着眼发力。  相似文献   

6.
山歌教育与土家族群经验的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山歌立足于厚重的族群文化传统之中,担负着促进个体与群体经验发育的责任。个性鲜明的土家文化使土家山歌具有了与现代学校教育迥异的特质与趣味:教育价值选择的生命化取向、教育实践环节的生活化取向、教育手段设计的人性化取向。这三种取向从不同的层面指向了教育的主体性,指向“经验”的生长与互动。它所产生的显著的教育效能,使我们妊然以“经验”为核心审视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7.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兴起与时代发展和主流诉求密切相关,积极心理学关于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个体层面的积极特质、群体层面积极环境的研究为当前教育教学和学习辅导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教育价值”指的是事物对作为主体的个体或群体存在或发展所呈现的教育意义。人们之所以关注优秀教师作为资源的教育价值,其意义主要在于三个层面:一是关注优秀教师作为资源供学习的功用价值,例如教师培训中的典型案例与教材,临场的现身说法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管理人性论具有“社会/群体本位”“价值本位”的特点,而西方管理人性论具有“自然/个体本位”“事实本位”的特点。基于中国“阴阳和合”哲学思想以及西方“和谐辩证”哲学思想,文章建构了“中西合璧式”的管理人性论——“全面和谐人”人性假设,认为人是个体自然性和群体社会性、事实性和价值性存在的和谐统一体。  相似文献   

10.
焦虑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情绪,“教育焦虑”可以概括为人们因教育过程中某些不确定因素对个体发展和需要构成威胁而产生紧张、不安、恐慌等复杂的心理状态,个体的焦虑情绪被群体感知而聚集和扩散传播,到一定程度就形成群体性焦虑情绪,在社会层面相互作用和影响。不同教育群体“教育焦虑”具有明显差异,教师“教育焦虑”是基于职业体验和教师角色价值思考而产生的;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是源于教育竞争压力和对子女教育过高期望;学生“教育焦虑”则是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体察感受。  相似文献   

11.
张炜是新时期最为重要的小说作家之一,在其小说创作中对于人的“个体”存在意义的发现和肯定贯彻始终。在封建文化的阴霾中闪露出对于“个体”价值的呼唤,在集体主义的时代氛围中凸显个体的存在的意义。在现代性的速幛中认识到个体价值被解构的困惑,这些都折射出张炜小说对于“个体”价值存在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是他人文主义思想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2.
王谢生 《现代语文》2006,(2):107-108
真、善、美是人类共同的追求。真,是基础,是底线,是前提,应该说它本身不具备价值,我们通常说的“真”实际上说的是“诚”,即诚信,在特殊的国度和特殊的时代,它具有异常珍贵的价值。对人有益、有用,我们称为“善”,这是从人的功利出发的,它具有价值,属于功利价值。美,基本上已经超越了功利,进入人的精神层面,它是精神人类追求的价值,因而是真正的高层次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高校学生社团对学生个体发展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高校学生社团对学生个体发展价值有凸显的时代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本文首先对高校学生社团的个体发展价值研究做了文献综述 ,可归纳为具体素质发展价值论、一般·特殊价值论、正向·负向价值论三类。接下来通过对社团组织本质属性“自组织性”、“自治性”、“同辈群体亚文化”的剖析 ,阐明了由此衍生的个体发展价值及其影响条件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又称之为“天之骄子”,是一个备受社会青睐的群体,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值很高。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实现问题不仅是一个个体问题,更是社会问题。要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就应该对人生价值进行评价。然后,从个人、社会、个人与社会的结合几个层面来考虑:在个体层面要明确个体的社会责任,树立责任意识;社会层面,大学生要立足社会,把个人价值的实现立足于社会价值的实现之上;当然,大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及时践行。  相似文献   

15.
知识具有个体属性,个体对知识的建构和生成过程千差万别,然而,在我们的知识教育中,“知识”常常是外在于个体的,普遍的,客观的,价值无涉的,知识的丰富内涵及其个体属性不显。为此,在知识教育中,应对知识的个体属性重新给以定位,凸显知识的境域性、默会性和价值关涉,正确认识“掌握知识”,关注知识的个体生成,实现知识教育生活化。  相似文献   

16.
高校“青椒”专业发展的困境现实表现为身份归属之惑、价值认识之惑、重点领域之惑、目标定位之惑与动力倾向之惑。基于此,本文通过宏观环境层面的反思、中观组织层面的归因及微观个体层面的溯源,深度剖析了两难困境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破解高校“青椒”专业发展两难困境的路径需要社会、高校、教师“三级联动”,协同发力,在社会环境层面创设和谐氛围,在高校组织层面完善配套建设,在教师个体层面提升内核价值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重庆广播电视大学为研究样本,通过深度访谈法和焦点小组访谈法,从“单独个体层面”、“群体身份层面”、“社会认同层面”来探索关于新媒体使用与成教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联系路径,归纳出能较好阐释两者关系的基本理论框架,借助媒介内容的主动使用,通过“身份认同”、“社会认同”等象征性资源聚合成教学生群体,减少高阶层生活体验和阶层分化的“标签”,使成教学生构建更为广阔的主观现实。  相似文献   

18.
《太平广记》收录“梦”类小说共七卷,可分为四类,即“梦休征”“梦咎征”“鬼神”“梦游”。这些小说是不同时代的创作者根据传闻改编、杜撰的作品,带有创作者的主观意愿和时代观念,具有一定的社会功用。《太平广记》中唐代之前的“梦”类小说甚至不能称之为小说,更像是故事梗概。而唐代之后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更加关注个体生命和个体情感,文学价值极高,具有愉悦性情的功用,有“始有意为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物理学告诉我们,实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有关的“场”来实现,如电场中电子的运动既是。这里借用一下,学生语言素质的培养也可以借助“语言场”来实现。这个“语言场”即群体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和谐关系与良好氛围。在这个群体语言环境中,每个个体(学生)都可以通过不同渠道,随时随地汲取语言。由这样的学生个体组成的班级群体,必须见多识广,有相当  相似文献   

20.
“价值取向”,即在教学过程中,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贯穿于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而“独特体验”,就是学生个体在实践过程中亲身经历的内在情感活动及体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当老师提出一个具有探究性的、开启发散思维的问题后,由于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