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就地取材多思善取当下,中学写作的难度并不表现为"怎么写的艺术形式问题",而是表现为"写什么的材料内容问题"。作家余华回答记者关于他的小说简洁的语言风格时,余华风趣地说,他识字不多,所以语言简洁。而在一些文学随笔中,余华还表示,当他有话想说时,一种表达就会找上门来,这是多么美妙的表达。我们纵观余华的许  相似文献   

2.
作家声音     
<正>苏童自称很不喜欢一个写作者预设自己的写作在当代文学史里,苏童往往与莫言、余华等并列,被视为1980年代先锋小说的代表。格非评价苏童的作品时称他的写作永远不会过头。"大大咧咧,当停就停,不刻意、不做作,哪怕稍欠一点,也不要熟过头。"对此,苏童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格非看的很准,"写作过了头,改稿的时候还得删掉。"  相似文献   

3.
在近日举行的首届同济大学作家周上,余光中、莫言、余华、苏童、马原等当代知名作家齐聚校园,与青年学子进行了一场热烈而又深入的对话。作家们将自己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社会民众的责任和对文学阅读的独到见解,精彩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2012年的莫言可谓热得冒了火,他让中国文学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国人为之骄傲,千千万万作家以他为偶像。你可能会想,莫言当作家的志向应该是"振兴中国文学,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吧。错了,当年莫言之所以立志当作家,是因为饺子的诱惑。在那个饿肚子的年代,他听人说作家能一天三顿吃饺子,还是肥肉馅的,于是走上了写作这  相似文献   

5.
真题再现 阅读下列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首位具国际影响力的当代作家、中国乃至亚洲文学的领军者莫言的作品尽管在世界文坛的影响和声望足以让莫言骄傲,但他仍然常常怀疑自己配不配得上"作家"这个称号.有时候,他会说自己是个写小说的,他甚至不太愿意用"小说家"这样的字眼莫言曾说"不能因为名声大一点就目空一切,应该对别的作家、别人的作品持有尊敬的态度,不是伪装,而是发自内心.只有看到别人的长处,你才有可能进步.如果把自己的作品看得比谁都好,那这个作家也就到此为止了." 读了上面的材料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请自拟标题写一篇作文.  相似文献   

6.
在上海书展文化讲坛上,莫言告诉读者,他的文学之路是从阅读开始的,“读得多了都有了创作的冲动。”他回忆说,年轻的时候能够看到的书也就是红色小说和古典作品,一开始纯粹是看故事,从来也没想过以后自己也能拿笔写。“那个时候,我认为作家的职业是神圣的、非同小可的。”后来,莫言的一个邻居启发了他当作家的梦想。“那个邻居是个右派,经常向我描述济南一个作家的情形,说那个作家‘腐败’到顿顿吃饺子的程度。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我就想,我将来当作家是不是也能过上这么‘腐败’的生活呢?从此,我就梦想当作家。”但是,莫言一开始的写作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我按照‘文革’期间的阅读经验进行克隆,  相似文献   

7.
正见过叶兆言的人,都说他谦虚。在他与文学的关系中,这份谦虚更加分明。他说:"这个世界不需要我的文学,但我的人生需要文学;文学少了我无关紧要,但我少了文学就很糟糕。"自上世纪80年代,他与余华、苏童等一起登上文坛,就以独特的小说叙述方式开创了文坛新局面,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其后30年,叶兆言笔耕不辍,创作小说、随笔等作  相似文献   

8.
余华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他曾说过:“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内心让他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热爱他小说的人,必定是受了他心灵的呼唤才会这般如痴如醉。有趣的笑话,幼稚的童话,又怎比得上倾听一颗心真实的呼吸与哭泣,嬉笑与怒骂?  相似文献   

9.
作家声音     
正苏童称男性作家没有理由写不好女性苏童日前做客南京晓书馆,他告诉读者,疫情开始以后,已经回到母校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当教授的他一直待在南京的家里。"白天在院子里瞎忙,权当运动健身,晚上专心写小说,写一部写了多年的小说。"在与读者的聊天中,苏童说起当时的趣事。26岁那年,苏童发表《妻妾成群》,他说,被当时的  相似文献   

10.
莫言曾说过:一个作家.往往一生只写一本书,只写一个人。那本书就是作家自己的生活,那个人就是作家自己。莫言被称为“草根作家”。出生在农村。从小学没毕业到成为世界著名作家,莫言走过了一条坎坷艰辛之路。他在获奖感言中觉得“这事儿就像一个童话”;他又曾说:“写小说就是过大年。”莫言一路写来,又是充满着芳香甜蜜的。痛并快乐着的莫言!  相似文献   

11.
莫言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天马行空地叙述民间、并且不简单地批判民间落后和愚昧,来完成对现代性的反思的作家。民间写作贯穿了莫言三十年的创作历程,他将自己的写作说成是"作为老百姓的写作",而不是"为老百姓写作",在模仿川端康成的《雪国》后,莫言创作出了《白狗秋千架》,举起了"高密东北乡"这面旗帜,也开始了其民间写作的道路。在本文中,我们针对其作品对莫言的民间性视野是否具有现代性意义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莫言小说对现代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莫言把写人作为小说的根本,坚持以"作为老百姓的写作"为其文学创作的基本态度,书写民间故事与历史传奇;同时,他认为作家的想象力是作家创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重视小说的语言艺术与文体结构的不断创新,从而使自己的故事获得了世界的肯定。  相似文献   

13.
正她潜心写作,是华人作家中高产高质的作家;她勤奋刻苦,自信地声称"我会是你见过的最勤奋的人":她用英文写小说,是罕见的作品在美国畅销的华人作家;她用中文写小说,几乎拿下了所有华语文学类的大奖。她就是首届"京华奖"获得者严歌苓。她最近在北京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们谈起中国文学就像谈拉美文学、法国文学一样。"  相似文献   

14.
莫言把写人作为小说的根本,坚持以"作为老百姓的写作"为其文学创作的基本态度,书写民间故事与历史传奇;同时,他认为作家的想象力是作家创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重视小说的语言艺术与文体结构的不断创新,从而使自己的故事获得了世界的肯定。  相似文献   

15.
作家声音     
<正>毕飞宇认为小说最高价值是上升到文化作家毕飞宇日前做客华中科大"喻家山文学论坛",就当代文学经典化话题阐述看法。毕飞宇说,作为一个写作的人,写作时不去辨别经典,是荒谬的。可是任何一个写作者,包括自己在内,永远不会把经典放在说话和文字中,那不好看。毕飞宇说,如果写一个作品,第二天就会死,不为活着,那写它干吗?写作是为生的,不是为死的,他写作,就是要让自己的作品比自己更好、更久的活下去。如何让自己的小说活得更久?毕飞宇说,自己  相似文献   

16.
莫言创作的成功在于他早在1994年的硕士论文中就提出了要建立"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的理想。他的硕士论文提出了文学创作应源于故乡又超越故乡的论点。他的故乡是"血地"说,比李贽的"童心"说,海明威的"摇篮"说和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馈赠"说,更深刻地阐述了故乡的体验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更富有感情的意涵。他的创作实践围绕着他想建立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展开,他不认为写故乡就是复制故乡,而要经过梦幻般的文学处理,要超越故乡,从特殊提升到普遍,写出人性、人情,这样才能与全国的读者和世界的读者的心息息相通。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莫言论文和创作实践给作家们以深刻的启示:创作要有自己的领地、童年经验与童年体验的区别;作家要社会化,又要社会化阻滞;童年体验基本上是心理印象,它的历时性特点使它成为作家取之不竭的生活源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新时期小 说创作在经历了伤痕、反思、改革和寻根思 潮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马原、余华、 苏童、格非、叶兆言、孙甘露、北村等为代表 的小说创作,以完全不同于传统小说的面 貌出现,给文坛以全新的气象。他们不再重 视在小说中“写什么”,而是着力探索“怎么 写”,于是我们看到这些作家五彩缤纷的叙 述风格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语言表达。现在 一般把这股小说潮流称为“先锋实验小 说”。余华就是先锋实验小说创作队伍中的 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18.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他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小说依然是读者和文学批评家所津津乐道的对象。基于后现代话语支配下余华写作思路的起承转合,从消解人物和暴力叙述两个角度回顾了他在先锋小说创作时期对文本结构和内容的突破,并从暴力与温情的张力中彰显余华小说写作的当代魅力。  相似文献   

19.
<正>第一次听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报纸上正在刊登其作者J.D.塞林格去世的新闻:说他生性孤僻,不与人交往;说他真的如小说中所写一般,一个人在田野里生活、写作,与世隔绝;说他一生未再发表过一篇小说。那时候少不更事,心里只促狭地想他定然是才思穷尽了,不然也不会只写一部小说就了结了作家生涯。后来我才明白,即使死后稿子烧得灰飞烟灭了,那样好的文字也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20.
正这次的演讲题目很明确,我想把自己写作过程中遇到过一个个障碍物告诉你们。第一个障碍物是如何坐下来写作,这个好像很简单,其实不容易。总会有一些学生或者年轻人问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作家,我说只有一个字——写,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方法。我记得写第一篇小说的时候,是短篇小说,我都不知道行怎么分,标点符号怎么点,就拿起一本文学杂志,打开来随便找了一个短篇小说研究,什么时候分行,什么地方用什么标点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