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委托代理广泛存在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本文从委托代理视角,探析公办高职院校制度低效率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委托代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不完全契约”导致管理过程中剩余索取权不明晰,代理链过长导致监督成本高、监督效率低下;信息不对称导致教育寻租和内部人控制。公办高职院校要改变这种状况.解决的方法是进行有效的制度设计,规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组织机构、组织机制、制度体系三大治理要素建设不平衡,整体治理水平一般。组织机构方面,管理层级有待优化,机构的效能有待提升,学术组织、二级教学单位的自主权不足;组织机制方面,部门间的沟通机制、决策层与非决策层间的沟通机制、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机制建设薄弱;制度体系方面,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第三方监督评价制度以及信息公开制度相对薄弱。建议统筹推进三大治理要素建设,包括优化组织机构,简政放权;完善组织机制,促进信息自由有效流动;健全制度体系,强化考核评价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以项目制方式进行委托代理已经成为常态。基于新制度经济学中委托代理理论的新发现“经济人+社会人+家庭人”的视角,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中委托代理现象分析发现,这些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因为委托代理而产生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高昂代理成本等问题。背后原因主要包括委托方与代理方目标函数不一致、委托方与代理方信息不对称、委托方与代理方信任缺失。因此,需重构和优化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运行的治理机制,如:坚持价值引领,构建利益兼容机制;减少委托层级,实行联合申报机制;划分信任等级,推行分类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社会公益组织参与乡村教育治理有助于传承乡村记忆与乡村文化,提升村民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认同感;盘活乡村教育资源,提供多样化的乡村公共教育服务以及发挥“第三方”评价与监督,推动乡村教育整体协调发展。当前,社会公益组织参与乡村教育治理面临现实困境,即社会力量参与意识不强,未能形成多元治理格局;乡村教育治理监督乏力,社会公益组织公信力不足;乡村教育治理内部分工不明确,乡村问题分析精准性不够等。为助推社会公益组织有效治理乡村教育,要形成多元主体“共治”,达到乡村教育的“善治”;加强乡村教育治理的内部监督,提升社会公益组织的公信力;合理利用大数据的支持,提高乡村教育的精准治理。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中存在“套层式”的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客观存在的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观层面二者的评价目标冲突,以及评价机构和评价者之间的非平等博弈行为取向,从而引发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要解决上述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形成和完善满足多样化评价需求的评价导向与标准,建立以激发评价双方合规行为为目的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健全以第三方机构为主体的“代理人市场”,完善以尊重与保护相关者利益为前提的多主体参与机制,优化“质”与“量”有机结合的评价过程与方法等。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以委托-代理理论的视角研究行政权力腐败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委托-代理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监督乏力、激励不相容以及代理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等弊病导致了公共权力委托-代理的失灵,从而引发政府官员的腐败。委托一代理理论视角下的行政权力腐败治理必须强化对代理人的惩罚机制和监督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和优化行政权力结构配置。  相似文献   

7.
最大限度降低高校上市公司委托代理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包括:完善的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构建新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实现“五分开”;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规范信息披露制度等。  相似文献   

8.
从信息不对称视角详细分析了高职毕业生的离职原因。建议通过完善政府监督机制以及丰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渠道和内容降低信息不对称,并针对企业和高职毕业生之间、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利用委托代理理论设计了激励和惩罚契约机制甄别不对称信息,为降低高职毕业生离职率,提高就业质量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高考制度改革目标与实践相背离的机理,教育培养过程分割性的安排造成教育主体之间委托代理分离,而高考招生制度过于显性化的评价方式带来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委托代理问题。信息不对称导致高等教育主体改革目标的强制合同很难监督执行,高等教育主体委托人真实意愿表达改革目标同其传递信号高考招生评价制度之间存在不完全性、非对称性,导致基础教育、中等教育代理人行为改变。一方面,代理人道德风险行为符合其自身成本收益最大化;另一方面,缺乏内在制约和外在惩罚机制,具有路径依赖。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高等教育委托人依据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显性评价方式进行选择,存在逆向选择问题,使得改革目标与实践相背离。高等教育主体逆向选择带来教育客体培养模式改变、教育资源配置失衡、负面示范作用、选择权丧失、进一步强化代理人道德风险行为等五个问题。最后针对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提出了三个方面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开展第三方评价既是现代治理理论在职业教育评价改革中的重要应用,更是推进类型化发展、保障教育公平的内在需要和应然选择。理论研究不深入、实施细则欠完善、社会认同难建立,是当前职业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价面临的现实困境。为突破困境、确保职业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价顺利推进,必须要深入理论与实证研究,提高对第三方评价的认识和指导能力;转变政府职能定位,完善评价实施细则,强化第三方评价的制度供给;强化独立品格,营造文化环境,增强第三方评价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1.
委托代理机制下委托代理问题的存在与激励约束机制的不对称引发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不对称,甚至失真。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来解决或减少委托代理问题。从而使得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2.
比较优势理论为认识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深入推进《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背景下,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价相较于第一方评价、第二方评价具有客观公正、专业性强、独立多元、协商缓冲的比较优势,但目前实践中存在高等教育第三方文化认同感不足、法律地位缺失、政府职能转变不充分、行业规范不健全等问题。为此,“精神提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等教育第三方文化认同”“崇法善治,以依法治教破除教育治理政策化的路径依赖”“管理创新,以政府职能转变拓展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价发展空间”“专业自治,以细分优势提升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价行业的专业权威”,是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价发展的改进路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家族企业委托代理风险的形成是外部市场制度不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不科学与信息不对称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重复博弈中,委托代理双方因此可能陷入非合作博弈困境,最终双方利益受损,企业发展受阻。为防范委托代理风险和从制度上确保互动公平,应从薪酬、声誉等多方面合理设计职业经理人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代理人目标收益在诚信和努力工作的情况下最大,从而确保其自觉地为股东利益服务,最终实现双方利益的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组织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通过NVIVO12软件对51份公办高职院校章程文本进行质性研究。章程中列明的高职院校学校层级内部治理主体主要有学校党委、校长、学术组织、民主与监督组织、社会参与组织、咨询审议组织,各治理主体配置相应权力并制定其运行规则。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呈现“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监督、社会参与、专家咨询”的基本特征。章程文本反映出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组织制度存在如下问题:章程高度趋同,缺乏针对院校自身特点的制度设计;章程重要条款缺失,难以保障制度的系统性和有效性;最高学术机构地位不明确,学术权力难以保障;学生民主参与权限模糊,监督权力被忽视;社会利益相关方参与不足,高职特色不突出;咨询审议权未受重视,缺乏科学决策的制度保障。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解决策略:突出章程的学校特色,做到共性个性统一;健全学术权力制度设计,保障学术话语权;吸纳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突出职教校企合作、服务当地的特色;加强咨询审议机构建设,保障学校决策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信息不对称”不仅对经济生活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对高等职业教育产生负面影响。“信息不对称”导致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增加、管理失效、教学质量下降。为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增强信息交流意识、健全信息交流机制、建立社会中介机构、加强教育信息公示、加强信息规律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前校企合作遇到的困境之一是缺乏企业的深度参与,普遍存在"校热企冷"的现象.然而多项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企业具有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分析表明,阻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意愿转化为实际行为的重要因素是信息不对称.随后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深入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在校企合作中的表现,及其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改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行为,设计了校企合作中信息不对称的治理机制,包括信号传递机制、协议机制、信誉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等.  相似文献   

17.
政策执行是一个典型的委托代理模型。在委托代理理论视域下,减负政策执行涉及多层、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链。委托人和代理人目标函数不一致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是导致减负政策执行遭遇重重阻滞和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推动减负政策执行利益整合、削减委托代理信息传递链条和构建“火警式”监督机制,是治理该政策委托代理问题的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18.
落实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实质是多方利益主体进行博弈达到均衡的过程.通过系统梳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四大主体的差异性制度诉求,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探究各主体在落实基地“三权分置”过程中的复杂博弈过程,厘清多主体间的博弈困境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研究结果显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具有委托—代理关系,双方博弈的焦点在于宅基地退出后指标的用途;地方政府与农户实际是一个先后博弈过程,农户在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且具有在地方政府主导下通过策略选择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异化为地方政府代理人,其存在与农户间的利益博弈行为和谋利倾向.研究结论:建立弹性制度、改善干群关系、强化信息对称机制、加强监管机制能有效化解宅基地“三权分置”落实中多主体博弈困境;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有效实施除了加强宅基地制度本身建设,还需要推进乡村治理升级和持续优化农民权益保护.  相似文献   

19.
政府与公立高校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论证了政府与公立高校经营之间的委托之理关系:公立高校财产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是产生委托代理关系的根本原因;政府与高校经营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高校经营成为代理人,政府成为委托人;政府与高校经营交易的合约不能完备,使政府成为委托人,高校经营成为代理;政府与高校经营的目标不一致,高校经营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产生了代理问题。本还对高校组织结构和企业治理结构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由于在现代公司中实行的是委托一代理机制.因此产生了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不同的金融体系中采取了不同的解决方法:在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中.一般采取内部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独立董事制度和外部控制权市场的方法解决:而银行导向型融资模式则实行内部的代理投票制度、内部晋升制度和提供贷款形成公司的外部财务约束解决冲突。文章分析了不同融资模式下公司治理结构不同的解决机制后,结合中国现阶段公司治理的现状,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融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