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的咏蝉诗很多,其中以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最为出色,被称为“咏蝉三绝”。虞世南的《蝉》更是把蝉清逸的形象与诗人高洁的品格融为一体。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垂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的下垂部分,诗中以此比喻蝉头部伸出的触须。“饮清露”写蝉的生活习性,暗含生性高洁、清雅之意。次句写蝉声因桐“疏”无阻隔而远传。三、四句随次句而下,水到渠成,有“桐”所以“高”,有“流”所以“远”。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晴之笔,一“自”一“非”,一正一反,告诉人们品行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藉而自能声名远播。  相似文献   

2.
1.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风餐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 "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虞世南  相似文献   

3.
咏蝉     
唐代虞世南有一首《咏蝉》诗:“垂纟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端不借秋风。”诗人着重抒写蝉的“饮清露”,在高树上鸣叫,所以声音传得很远的特点。清代沈德潜对这首诗批道:“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代骆宾王在唐高宗时任侍御史,不久便得罪入狱。他在狱中感慨万端,写了一首有名的《在狱咏蝉》诗。诗中说:“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既如实写出了蝉的形象,又巧妙地比喻宦海艰险,冤屈难伸。唐代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  相似文献   

4.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注]垂緌(rui):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你认为沈德潜的评论言之有理吗?结合后两句诗,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人虞世南在托物寓意的小诗《蝉》中这样吟咏:"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借赞美蝉的高洁喻自己品格的美好。众所周知,夏天,蝉到处都是,几乎所有的树上都可能会有蝉,蝉鸣也可能从各种树上传来,作者为什么单单说"流响出疏桐"呢?这个"疏桐"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相似文献   

6.
说“寒蝉”     
每次读到柳永《雨霖铃》的开头几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时,我心里就犯嘀咕:深秋时节,哪来蝉鸣?“寒蝉”是何意?“蝉”前冠一“寒”字,是说蝉觉得寒冷而鸣声凄切吗?古诗词写到蝉的很多。虞世南《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借生性高洁的蝉表达了对  相似文献   

7.
蝉,在诗词中是一种物候性意象,负载着诗人悲愁哀怨的情感体验,成为一种情感符号。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三首唐诗都是借咏蝉以寄意的名作,虽旨趣迥异,然各臻其妙。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蝉在诗中是种物候性意象负载着诗悲哀怨的情感验成为种  相似文献   

8.
咏蝉诗话     
蝉,俗称“知了”,是夏日的“歌唱家”。它和青蛙不舍昼夜呜叫,为夏日增添了无限生机。蝉和蝉鸣,历来成为诗人寓意的爱物,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唐代虞世南的咏《蝉》诗:“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写景抒怀,托物言志。前两句写蝉高栖枝头,吸吮洁净的露水,并不时发出欢快的呜叫,悦耳的呜叫从稀疏的桐树中传  相似文献   

9.
唐诗中最先起用“梧桐”意象的是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蝉居于梧桐之上,此诗以梧桐树干的高挺,蝉的清拔,蝉的声响远播暗指诗人志趣的高洁。苏轼在元丰五年被贬黄州时有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梧桐前着一“疏”字,更显梧桐树孤高独立,东坡先生卓尔不群的品性由此可见一斑。桐木也可指品行高洁。“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孟郊《秋怀》)桐木是制琴的美材,峥嵘的桐木制成的美琴却弃置不被用,借此寄托了诗人苦吟一生而穷困一生的失意的悲…  相似文献   

10.
    
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赏析:虞世南的《蝉》是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为后世人所称道。首句中的“垂”,就是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称“垂”。蝉停歇大树,喝的是“清露”,品性多么高洁啊!次句中的“流响”  相似文献   

11.
蝉诗三绝     
蝉,俗名知了,栖于高树之上,古人误以为蝉靠饮露为生,因此视为高洁之物,加以偏爱,歌以咏之,生产了一些咏蝉诗作。在唐人咏蝉诗中,有三首深受后人称道,被誉为蝉诗“三绝”。“一绝”是虞世南的《蝉》。虞是隋朝旧臣,由于才高学广,为人正直,被唐太宗重用,声名远播,因此有感而发,托物寓意。诗为:“垂绥清  相似文献   

12.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谁的诗句?怎么这样陌生?于是,我问了爷爷,并上网查看了详细内容,现在终于明白了。这句诗出自唐朝诗人虞世南的《蝉》。  相似文献   

13.
备《归去来兮辞》(以下简称《归》)时,我隐隐约约地看见了一个"陌生"的陶渊明。在我的印象里,陶渊明是一位品格高洁的隐逸诗人,他好读书、性嗜酒,不慕名利、崇尚自然一这样的陶渊明形象主要来源于《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类清新淡远的诗句。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植物一直被文人墨客所喜爱。古人以植物自况,并赋予植物以人的品格,从而构成了丰富的植物意象,橘意象便是其中之一。屈原在《橘颂》中,赞美橘树高洁,并以此自况。沈从文继承了这一文化传统,在小说《长河》中以橘喻人,塑造人物形象,并通过橘子的买卖来构建情节,使橘意象获得新内涵:他不但通过橘子为湘西正名,同时使橘子成为"温情"的象征,橘子的命运成为湘西人命运的隐喻,二者紧密相连,互相印证。  相似文献   

15.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清水出英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论诗》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虞世南《咏蝉》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相似文献   

16.
唐代“咏蝉”诗中以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最为人称道,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相似文献   

17.
积累运用(22分) 1.按照原文填空,完成下列各题。(8分) (l)《蝉》一诗中借蝉抒怀,写出高洁的品格,不需借外力,自能声名远播的的句子: (2)谁怜一片影,。,衰多如更闻。(3)((鹤鸽》中,两句,让人仿佛置身湖边古庙,聆听鹤鸽声声哀鸣。(4)杜甫《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壮阔景象的句子是: 2.由“水帘洞”你会联想到我国古典小说《》吗?书中的主人公是勇敢智慧的化身。此外请你再写出这本小说中的另外五个人物的名字(2分) 3.仿照例句另写一句话。(2分)例: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潇洒和风流;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灿烂和辉煌。拥有,就拥有4…  相似文献   

18.
<正>在自然界中,成年后破土而出的蝉生命短暂,弱小而微渺,然而它朝饮清露,暮唱高枝,深受文人墨客的厚爱。仅仅是称呼它的别名就有三十多种,更遑论将其吟咏赞叹的诗词作品。欣赏这些作品,能让我们进一步感受诗人通过“蝉”这一意象表达的高洁志向和情操。  相似文献   

19.
<正>生物发光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观。虽然绝大多数发光生物都栖息于海洋中,但人们最熟悉和最喜爱的发光生物却不是来自海洋,而是来自池塘、沟渠与农田等湿地,这就是光彩照人的萤火虫。自古以来,诗人对它情有独钟、赞颂良多。"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若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李白的《咏萤火》声名远播,而虞世南的《咏萤》几乎和《咏蝉》  相似文献   

20.
渊源于《诗经》的比兴手法和屈原《楚辞》的托物言志手法发展到唐朝更加完善起来。唐代诗人继承和发扬了寄情于物、托物寄兴的传统,将这两种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运用于诗歌创作之中,写了许多脍炙人口、兴寄高远的咏物佳作。初唐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晚唐李商隐的《蝉》便是这一领域中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