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若为王”似乎是一个无须假设的荒诞幻想,但恰是一个极好的发散点。作者正是巧借“虚想构思法”,以虚写实。惟其“假定又  相似文献   

2.
我若为王     
在电影刊物上看见一个影片的名字:《我若为王》。从这影片的名字,我想到和影片毫无关系的另外的事。我想,自已如果作了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呢?这自然是一种完全可笑的幻想,我根本不想作王,也根本看不起王,王是什么东西呢?难道我脑中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么?而且真想作王的人,他将用他的手去打天下,决不会放在口里说的。但是假定又假定,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我若为王,自然我的妻就是王后了。我的妻的德性,我不怀疑,为王后只会有余的。但纵然没有任何德性,纵然不过是个娼妓,那时候,她也仍旧是王后。一个王后是如何地…  相似文献   

3.
聂绀弩创作于上世纪40年代初期的杂文《我若为王》,是一篇尖锐犀利、针砭时弊的讨伐檄文,是向充斥于国民党独裁统治下的旧中国根深蒂固的王权思想和愚昧阿顺的奴性思想的公开宣战。《我若为王》是聂绀弩具有深刻见地的率真表白,这是本文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独特风格。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非常  相似文献   

4.
宋艳秋 《现代语文》2004,(10):12-13
“为什么要这样呢?为什么要捧我的妻,捧我的儿女和亲眷呢?因为我是王,是他们的主子,我将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选自中职语文基础版第三册《我若为王》)  相似文献   

5.
我若为贼     
我前两天晚上看新闻,当看到某小区内一连几家失窃,看到镜头中愤恨、痛苦,同时也无奈的脸时,不由得使我想到以前自家失窃后的满屋狼藉。但是我想,自己如果为贼,又会有怎样的光景?这自然是一种完全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从未想过作贼,也根本看不起贼,贼是什么东西!但假定又假定,我若为贼,那又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呢?我若为贼,我的姓名就会被改作“小偷”,我的眼就会变成“鼠眼”,甚至我还能够多“长”出一只手。当我没钱了,没地方住了,可以“飞檐走壁”,“东走西窜”地到人家家中。在人家家里,我可以随便享用他们的吃的,穿的,用的。在我走之前,我还可…  相似文献   

6.
我在上《我若为王》这一课时,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导语,然后提问:假如你做了君王,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有学生答:当官好呀!为王岂不更妙?我若为王,那么,一进教室,我  相似文献   

7.
许明 《考试》2005,(10)
一、引题《我若为王》是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聂绀弩的代表作。作者采用想象的手法,设想自己如果是“王”,则妻就是“王后”,儿子就是“太子或者王子”,女儿就是“公主”,亲眷都是“皇亲国戚”,他的每一句话都是“圣旨”,他的任何欲念都将“实现”,他将“没有任何过失”,所有的人都将对他“鞠躬”“匍匐”,都变成他的“奴才”,这种奇思异想,把对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否定巧妙地表达出来了。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选入了著名作家、学者聂绀弩的杂文《我若为王》,其中有这样两段文字:甲:“我将听不见人们的真正的声音,所能听见的都是低微的,柔婉的,畏葸和娇痴的,唱小旦的声音:‘万岁,万岁!万万岁!’”(第5段)乙:“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的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万岁,万岁,万万岁!’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第8段,即末段)这两段文字中两处相似的“三呼”“万岁”,却采用了不同的标点。由于对此的理解不同,引起了一些有心的师生的讨论。导致理解不同的关…  相似文献   

9.
纳博科夫的长篇小说《邀请斩首》是一部耐人寻味的作品。作者通过假定的手法,描绘了一个荒诞的世界,展示了扭曲的人性,揭示了反乌托邦的主题,并指出:在荒诞的20世纪,传统价值观——爱情、友谊和亲情已被抛弃和颠覆。  相似文献   

10.
在忠县上完《我若为王》的公开课后,我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一个星期的努力没有白费!为了这节公开课,我们用了整整一周时间来准备。回顾磨课的过程,一路走来,获益匪浅,套用一句时髦话:“痛并快乐着”。  相似文献   

11.
运用第一人称写的文章,其中的“我”,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若是属于写真人真事一类体裁的文章,这时“我”便可以而且也应该看作是作者,这可叫作“真实性的我”;若为文学作品,这时“我”便不能看作是作者,即使有生活原型作为依据,也不能与作者划等号,这可叫作“虚构性的我”。在文字的表达上,根据一般的习惯,凡属“真实性的我”,就把  相似文献   

12.
我在上《我若为王》这一课时,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导语,然后提问:假如你做了君王,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有学生答:当官好呀!为王岂不更妙?我若为王,那么,一进教室,我就大摇大摆坐在龙椅上,你们应全部下跪齐声高喊:吾王万岁、  相似文献   

13.
我在上《我若为王》这一课时,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导语,然后提问:假如你做了君王,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有学生答:当官好呀!为王岂不更妙?我若为王,那么,一进教室,我就大摇大摆坐在龙椅上,你们应全部下跪齐声高喊:吾王万岁、  相似文献   

14.
一、导入 (投影诗歌)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有一首诗《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点击)黄巢在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有朝一日为王之后的梦想——希望菊花与桃花一样能够享受春天的温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也曾经作过一次“帝王梦”,(点击)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杂文《我若为王》,看看他有什么样的愿望和理想。  相似文献   

15.
“王之”辨     
高中语文二册《鸿门宴》一课“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之”,注释曰:“以他为王”。“王”字在此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当然没有疑问,问题是它到底用如使动词还是用如一般动词,而古代汉语中判断一个动词到底属于何种用法时唯一可靠的根据便是从上下文意中去推求,判断用如动词的名词时亦当如此。从字面上讲,“以他为王”是讲不通的,“为”什么“王”呢?倘若为天下之王的话,怀王将何处?若为一般的诸侯王,则项羽以后封刘邦为汉王可谓不负约。可事实上刘邦以后声讨项羽的第一条罪状便是负约:“始与项羽俱受命于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原来刘邦不是争一个“王位”,而是争虎踞龙盘的秦地。“王”显然是用如一般动词“称王”,“之”自然不是指刘邦(先入咸阳者),而是指秦地汉中了。是“称王于此”而不是“以他为王。”  相似文献   

16.
背景:听过两次别人的公开课《我若为王》,一种是完全开放式的:学生读书,然后提出疑问,由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问题。另一种是较为传统的:介绍作者、文体,梳理结构,分析语言和思  相似文献   

17.
通过解读王小波的小说《红拂夜奔》.认为王小波是“荒诞的屈原”,他以荒诞的形式沿续了屈原对信仰和知识分子自身责任的执着;沿续了鲁迅小说“吃人”的主题并有所拓展。从荒诞的城、荒诞的人两方面论述王小波如何用荒诞的形貌揭示真实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余秋雨说过,文学作品大多是“半透明的双层结构”。一层是显性的文本信息,一层是隐性的文本内蕴。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描写了故都北平清秋的风物景致,“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落寞和悲凉感”。这也许是文本层面上的理解。欣赏文学作品,需要“知人论世”,去解读文本信息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写到,“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裴多芬有“若为自由故”,生命、爱情皆可抛的境界。而郁达夫可谓“若为秋之故”,二者皆可抛了。应…  相似文献   

19.
杂文家聂甘弩以其不同凡响的艺术勇气和才气.在《我若为王》一文中,将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批判得淋漓尽致。他曲折跌宕的笔致,酣畅淋漓的说理,给我们展开了一副纵横捭阖、一任驰骋的写作态势。下面结合《我若为王》,来谈谈聂甘弩的杂文风格。  相似文献   

20.
《我若为王》是新选入教材第二册的一篇短小精悍的杂文。此文的最大特点是,作者的创作意图明显,结构鲜明,又没有难解字句。所以学生读后是很容易理解的。然而我想,学生如果只停留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又能有多大的收获呢?这篇文章就没有别的处理方法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