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故乡》中的“我”见到中年闰土时,作者写了这样两行:我这时很兴奋,怛不如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呵!闰土哥,——你来了?……”“我”只说了七个字却用了引号、叹号、逗号、破折号、问号、省略号六种际点符号。标点符号和文字一样.都是记录语言的一种手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标点  相似文献   

2.
《故乡》中几处标点符号的使用,很值得细细体会。母亲告诉“我”闰土要来,引起了“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回忆结束后,作者写了这样几句话: 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我应声说: “这好极!他,——怎样?……”这最后一句话只有六个字,却用了五种标点符号。表达了“我”极为复杂的思想感情。“我”和闰土有真挚深厚的友谊,多年不见了,听说闰土要来,怎不惊喜?所以用了感叹号。但从故乡的凋敝、残破,断定闰土的命运也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水生年龄的描写和说明前后矛盾,这是怎么回事? 鲁迅的《故乡》中在叙述了“我”和闰土少年时的一段交往后说:“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当文章写到闰土带着他儿子水生来到“我”家时,又说:此时所看到的水生“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将近三十年前的闰土是十多岁,那么二十年前的闰土呢?从这两处说明看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想的真实性表现在语言之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懂得文章思想的真实性,就必须讲清语言。结合课文,讲好标点符号的用法,讲好遣浏造句的准确、生动、有力,讲好语,修,逻、文,讲清作者的思路等等,都会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这就是以文悟道的道理。下面举例说明。以讲标点为例。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写闰土的性格有好多处用了省略号。如写中年闰土刚见到“我”时叫道:“老爷……”在谈话中闰土说:“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助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闰土说出的仅有三十六个字,省略号却用了四个。老师和学生一起研究作者用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在一次《少年闰土》的观摩课上,我最后总结提问:“本文通过具体事例,反映了少年闰土的什么特点?”学生发言踊跃,答案围绕“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知识丰富”这些内容。正待我准备小结时,一个男生又高高举起了小手。我心里纳闷,叫起了他。只听他道:“不能说闰土知识丰富,我看他没有作者(文中的少爷)知道得多!”我问为什么。他说:“闰土讲的事太简单,都是他常见到的和做过的事。他没上过学,肯定没有作者知道的多!”话音刚落,就有几个学生举手——有的赞同,有的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6.
遭遇尴尬     
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时,在学生汇报课文主要讲了有关闰土的哪几件事时,随即板书,当“拣贝壳”的“拣”字出现在黑板上时,下面同时出现了几个声音:“老师,‘拣’字写错了!”当时我脸一红,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但我并没有因这几个学生给我带来尴尬而生气,也没有将错字简单地一改了之,而是问那几个同学:“能不能告诉老师这个字为什么用错了?”其中一个学生一脸得意的神情,站了起来,显得有些激动,说:“我们原先学过,‘拣’字有‘挑选’的意思,而‘捡’表示把东西捡起来,课文中说在海边‘捡贝壳’,所以应用‘捡’字。”我点头微笑,肯…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我刚接触苏教版小语教材,对教材中有关标点符号使用的情况想提两个问题: 1.人物想的内容加不加引号。第六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中“小骆驼默默地想:我……”“想”字后未加引号,而《水上飞机》中“小海鸥想:‘客轮……’”“想”字  相似文献   

8.
每次在给同学们批改作文时 ,经常发现同学们在给“说”字打标点时 ,错处很多。现将如何给“说”字打标点 ,举几个典型例子 ,略加评析。1、不打标点作文时并不是一遇到“说”字都要给它打上标点符号 ,要看引没引用原话 ,引用了原话就打 ,没有引用就不打。例如 :只有我急得要哭 ,母亲却竭力地嘱咐我 ,说万不能装模装样 ,怕又招外祖母生气 ,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 ,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2、用冒号如果引用了原话话 ,而“说”字写在原话语的前面 ,要用冒号。句型为 :××说 :“……”例如 :我说 :“……从王春林家来。”文章开头就说 :“我对荠菜 ,…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蜚声中外的古典文学创作中,它的基本技法和优良传统,就是通过语言和行动描写千百个栩栩如生、家喻户晓的人物典型。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露。语言描写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重要方法。鲁迅的《故乡》通过精彩的语言描写生动地刻画了闰土这个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旧社会的贫苦农民的典型形象。少年闰土和“我”相见时,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少年闰土说话滔滔不绝,这里的语言描写刻画了少年闰土见多识广、纯朴热情、天真活泼的性格。20余年后,“我”回故乡,再次与闰土相见时,中年闰土已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作者这  相似文献   

10.
闰土印象     
很奇怪吧,我把鲁迅笔下的闰土当做了偶像,而且我真想成为闰土。说到闰土,鲁迅脑海中闪过的印象是“深蓝的在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而在我的印象中,闰土应该是个“肌肉发达,头脑也不简单”的英雄人物,尽管他只刺过猹。  相似文献   

11.
答读者问     
徐克勤同志: 来信收阅,现将你所提的问题简复如下: 一、关于课文中的插图。《故乡》中描写中年闰土“头上是顶破毡帽”,意思很明显是说闰土头上戴的是一顶破毡帽。面面上的闰土却没戴帽子。我们同意你的意见,即插图没有充分体现原著对于闰土形象的刻划。这在教学上是应当提醒学生注意的。二、关于作品中几句话的理解: ①“我这次是专为别他而来的”。这里的他,指故乡。因为“五四”时期还没有广泛使用代表物的“它”字。现在则把他和它(或(牛也))分得很清楚了。⑤“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这句话里“的”字,现在应写作“地”字。当时“的”、“地”不分。现在分得很清楚,凡是定语都用“的”,凡是状语都用“地”。③“杨二嫂发现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这里不要解释为“很以为有功”,应解释为“很以自己发现了这件事为功劳”。简单说,就是“很以此为功”。以上请你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五年制第九册、六年制第十一册《少年闰土》一文,选自鲁迅小说《故乡》。它通过“我”对三十年前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表达了“我”对闰土爱慕、敬佩的思想感情。文章一开头便在读者面前出现一个特写镜头:“我”记忆中闰土的形象(第一段),接着按相识(第二、三段)、相谈(第四段)、相别(第五段)情节展开。现对本文的教路作如下的新探: 一、开门见山,直触情节(学第二段): 1.“我”与闰土是怎么认识的?用“因为……所以”说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故乡》描写了“我”与闰土的两次见面:第一次是在他们都十多岁的时候,那时他们彼此“哥弟称呼”,临别时一个“急得大哭”,一个“哭着不肯出门”,足见他们友谊至深,相处十分融洽。第二次是在“将有三十年”后的一个深冬季节,当中年闰土从外面进来,“我”“不由得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出。”尽管“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啊!闰土哥,——你来了?……’”“我”的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可闰土呢?“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紧接着小说中这样写道:“我似乎打了个寒噤;我就知道,我  相似文献   

14.
《故乡》第13节,作者是这样写的: “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照此推算,中年闰土与“我”见面时的年龄,应该是四十多岁,至少也应该是四十岁。可是作者在后面  相似文献   

15.
说课一、抓住对话,层层推进,感悟闰土形象围绕着闰土和“我”的对话,设计了几个层次:首先读出对话中介绍的四件事,接着抓住“看瓜刺猹”这件事引学生入境,然后通过课文插图体验对话时的情感,最后在  相似文献   

16.
《少年闰土》的教学正在进行中.我把闰土“看瓜刺猹”的图片映到屏幕上,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相关的段落。这时.林卉青同学提出了异议:“老师.我认为‘手捏一柄钢叉’这一句中的‘捏’用得不妥当,应该用‘拿’!”我一怔,心想,自己教《少年闰土》已有六七遍了,这个字倒真没留意过。于是,我就对她说:“你读书很用心.善于发现问题,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那么大家认为这句话中的‘捏’字用得恰当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少年闰土》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作者抓住闰土的外貌、动作、语言和“我”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人物的特点,显得真切动人,特别是第四段作者选取了雪地捕鸟、海边捡贝壳、瓜地刺猹、潮汛看鱼等四个典型事例,突出闰土是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海边  相似文献   

18.
感动的3个字     
佚名 《良师》2010,(1):60-60
丽丽今天早上来上班时对我说:“你知道吗?我老公昨天对我说了3个字,让我感动得不行!” 我一听,就知道她要告诉我哪3个字了,就说:“不就是一句‘我爱你’吗?看把你感动的!” 谁知她一摇头,说:“老土了吧!昨天我过生日,老公拿给我一张银行卡,并对我说了3个字‘使劲刷’。”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有两个地方对比,使我无意中想到闰土的年龄问题。①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30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②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例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  相似文献   

20.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是一篇老课文。课文先写“我”印象中的闰土,接着写我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这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作者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儿时有过的短暂而真诚的友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