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链管理的概念及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产品研发设计的发展趋势,设计链能有效整舍跨企业间的研发设计资源,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分析设计链的内涵、给出设计链结构模型并研究设计链模式及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设计链管理的内容及目标,分析比较了设计链与供应链、研发联盟以及协同设计等不同管理模式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作为产品研发设计的发展趋势,设计链能有效整合跨企业间的研发设计资源,提高市场竞争力.分析了设计知识的特征,研究了设计链知识转移特征,考虑到设计知识的流动存在于有边界的设计链网络之中,基于社会网络的设计链知识转移研究是较为理想的研究渠道.研究了封闭性网络结构和开放式网络结构对设计链知识转移的影响.从连接关系强弱、密度和分布状况三个方面研究了网络连接关系对设计链知识转移的影响.最后,给出了知识转移视角下的设计链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新产品协同设计趋势的影响下,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将从优秀的供应链管理逐渐转移至有效的设计链管理.设计链运营参考模型(DCOR-model)提供了一套标准的框架,使企业可以对最难管理和控制的产品研发流程进行分析与改进.对DCOR模型的框架进行分析,探讨了进行新产品设计时自顶向下的设计链建模过程,最后构建了GPS产业设计链建模的流程.  相似文献   

4.
设计链作为产品研发设计的发展趋势,其知识共享可以提高研发效率,提升设计链的整体绩效。基于修正后的计划行为理论(TPB),从影响知识共享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的外生变量,提出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验证了知识共享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设计链知识持续分享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设计链的知识分享可以提高研发效率,提升设计链的整体绩效。分析了影响设计链知识分享的外生变量。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提出设计链知识分享模型。从期望不确认理论与公平理论观点出发,分析影响满意度的关键因素,提出设计链知识持续分享模型。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验证了知识分享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作为产品研发的发展趋势,设计链的知识共享是其成功的前提与基础。基于博弈理论研究设计链知识共享混合战略博弈,分析混合战略均衡时设计链企业的期望效用,指出设计链企业知识共享的期望效用取决于两个方面,即知识共享活动所带来的最大收益以及合作企业知识共享意愿(概率)。最后,分析了设计链知识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文献回顾和中国华录·松下公司案例分析基础上,得出后发企业技术能力生成与提高的成功经验:即科学依循技术能力体系的内在演变规律,注重产业链与技术链协同发展,在研发策略、研发人员及资金保障等方面构架有效的自主研发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内外部分外学者开始尝试从技术链理论出发,研究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问题,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文尝试以产业技术链理论框架为指导,对全球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链的空间分布、空间特征及治理结构进行剖析,以便对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升级进行指导.产业升级关键是地方产业的技术系统要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体系对接,融入全球技术链,不断进行渐进性技术创新,准确把握产业技术的极限,及时研发产业替代技术,实现产业技术链的链间升级.  相似文献   

9.
以智慧芽专利数据库收录的区块链专利文献为数据源,运用专利计量法从时间、地域、专利权人多个维度进行专利数据分析,揭示区块链技术发展趋势,挖掘典型机构和高价值专利,利用UCINET软件分析关键技术,并对中国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概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区块链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中美两国是领跑者;保密或安全通信装置、支付体系机构、方案或协议等技术领域已成为区块链的热点技术,底层技术逐渐受到重视;中国区块链产业主要集中在广东、北京等发达省份,虽然在全球具有规模优势,但是专利质量相较美国仍有一定差距,未来可能会面临"卡脖子"风险.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要从政府层面做好区块链产业技术的顶层设计,从产业层面加速区块链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从区域层面支持基础好的地区开展示范应用,从企业层面鼓励加大研发投入、打造拳头产品.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区块链技术在众多领域进行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它的广阔前景。基于专利信息对我国区块链技术及其分支领域进行专利申请趋势、法律状态、地区分布、申请人分布在内的技术创新态势与IPC构成、技术关联、技术功效在内的研发态势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块链技术目前处于高速发展期,在全国呈现东强西弱的技术格局,研发主体较为分散尚未形成优势企业,技术研发重点集中在数据层与应用层的提高安全性与提高效率领域,激励层与网络层技术的专利数量不足。针对分析结论提出我国区块链技术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层面的创新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