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希阳 《东南传播》2014,(12):26-28
对台传播是对外传播的重要构成之一。福建因特有的地缘、人缘等关系,是大陆对台传播最主要的前沿阵地。本文旨在分析福建对台传播体系构成的现状及问题,并基于当下传播环境变化的现实情况提出建议和对策。笔者研究发现,福建对台传播体系构成多样,善于利用有关资源,充分考虑到了受众的接受习惯;同时也存在报道失衡、回避矛盾、过于说教等问题。福建对台传播管理应统一有序,增加方言节目,进一步转变观念,突显平等交流意识,拓宽传播渠道,争取实现传播效果最优化、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2008年3月以来,海峡两岸关系出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福建地处两岸交流的桥头堡地带,迎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本文着重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福建对台广播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3.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①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新要求,对进一步做好对台传播意义重大。笔者认为对台传播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快慢新闻有机融合,同类素材适时地以不同形式呈现;第二是评论两岸焦点新闻话题,以理服人,适时评点、勇敢发声;第三是在进行大型对台选题的策划时,采编人员要因应时局之需,及时贯彻中央对台方略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4.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辉煌一时的大陆对台湾广播如今面临着传播客体、媒介手段、传播主体等亟需突破的瓶颈。客体之变使加强对台传播尤显重要和紧迫;手段之困稀释了对台广播的有效到达;主体之失则直接影响到对台广播的原始生产。面对瓶颈,要依靠对历史、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为对台广播提供经验、战略与策略支撑;再造信道,提升对台传播的有效到达率;创新机制,在初始的生产环节积聚优势,方能重塑对台广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相似文献   

5.
福建台对台广播始于1950年8月1日。50年来,福建台对台广播言论节目旨在全面、完整地宣传中国共产党和祖国政府的方针政策,让台湾同胞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如何才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呢?一个重要因素是:广播言论节目有没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6.
当前,两岸政治关系起伏不定,面对复杂的民意,如何打破两岸信息隔阂,进一步拉近两岸民众的心理距离,成为涉台传播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台海短视频已经发展成为消解两岸信息隔阂和重建两岸共识的创新方式和重要渠道。本文聚焦2022年度省市两级电视媒体创作的台海短视频“爆款”,深入分析福建台、厦门台等五大主力创作机构的叙事策略和传播“密码”,以此审视新媒体语境下涉台传播的话语建构得失,为理解主流媒体涉台传播的实践规律、解决台海短视频的传播困境打开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对台广播是指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广播形式,它拥有自身的传播目的、方式和技巧。然而,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大交流、大融合、大发展,以及两岸媒体生态的发展,对台广播面临着新的信息传播环境。那么,它又当如何定位自己的信息传播目标和传播方式呢?以此为主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现实的对台广播信息传播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唤醒文化认同,做好对台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化与传播关系出发,回顾闽南文化在两岸的传承历史,探索对台传播特性,并就其相应的传播策略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供涉台新闻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9.
范翠萍 《今传媒》2011,(5):123-125
数字化技术的广泛运用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挑战,对台广播也进入到这股洪流当中,面临着全新的传播与生态环境。面对岛内受众这个特殊的群体,未来对台广播该如何适应新媒体的"井喷",最终趟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笔者认为,在追求祖国统一的终极目标下,对台广播应进一步细分岛内目标受众,创新传播策略,建立数字新平台,从而有效提升媒体"软实力",以期获取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传播学研究指出,认真研究传播对象的特点是实现有效传播的关键之拳。两岸长时间的隔绝以及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两岸民众诸多的差异。本文尝试在系统、深入地研究对台传播对象即台湾民众的社会结构、性格特征等特点的基础上,探讨新时期下的对台传播策略,改善对台传播方式,提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1.
涉台传播包括对台湾岛内受众传播、对大陆受众传播和对外国受众传播,因受众群体不同,传播的内容、方式、语言各不相同,非常有必要就涉台传播的针对性作专门的研究,以提高涉台传播的有效性.涉台传播必须做到精准传播、分类传播、分众传播,并以入岛传播为核心,对内对外传播形成合力,让台湾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都明白台湾从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相似文献   

12.
叶军民 《东南传播》2022,(11):38-40
随着各种社交媒体平台的迅速发展,在“万物皆可为媒”的当下社会环境里,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逐渐走向主流,表达直观、讯息精简、分享内容广泛,已经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台传播本质上是一种运用媒介传播讯息,以此凝聚两岸民众的交流活动,如何运用好当前的各个媒体平台,以短视频报道的形式将大陆与台湾两岸人民的生活更为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通过采用短视频的传播方式,以“两岸婚姻家庭”主题活动为例,对当前全媒体时代的传播机理与现实境遇进行深入分析,理清全媒体时代的传播机理,力求从传播渠道、受众及内容范畴三个层面探索对台传播策略的创新,提升对台传播实效。  相似文献   

13.
塑造与展示良好大陆形象是对台传播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提升台湾受众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有着重要意义。在对台传播中应全方位报道大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建设成就,坚持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适应台湾受众的思维特点和接受习惯,合理运用多种传播策略,全方位展示大陆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4.
对台传播的本质是一场透过媒介凝聚两岸人心的政治沟通。文章首先梳理对台传播发展的四大阶段,指出当前存在落地艰难传播难以形成影响力矩阵、对台节目"陆热台冷"、大陆议题常被"先声夺人"妖魔化解读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可通过活用网络造大陆资讯"媒资库"、强化换位传播、加大软文化传播等方法,寻求提高新时期对台传播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生成与传播几乎同步.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和天涯若比邻的传播效果正在普及。在各省电视纷纷“上天”“落地”,境外媒体虎视耽耽的传播架构之下,在中国电视大调整、大转型的变革时期,身处夹缝的城市电视台.如何实现传播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郑钦 《中国广播》2007,(9):11-14
对台湾广播是人民广播事业中一个特殊的对象性广播,它既担负着宣传党和政府对台政策的重要使命,又是沟通两年同胞亲情,传承中华文明的纽带和桥梁。在这个看不见的空中舞台上,几代广播人一直在积极地探索初中。200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觉成了首次对台广播效果大型入岛调查,对台湾本土听众的结构、需求和接受心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使对台广播节目有了更准确清晰的定位,并推动了对台广播理论发生深刻变化。近年来,祖国大陆对台广播的思维正在由宣传型向传播型转变,遵守传播规律,重视台湾同胞对母体文化的身份认同,尊重台湾同胞的诉求需要和接受习惯.以各种传播方式逐渐提高对台广播的实效,已经成为各地涉台广播机构的共识。本期“特别策划”推出这组来自各地涉台广播机构相关人员的文章,是对台广播理论和实践的一次公开梳理和展示,对其他传播对象的研究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典  陈瑃 《新闻世界》2012,(3):57-58
如何准确把握科技带来的传播理念的改变,更好地利用媒介平台服务于对台军事传播?本文以长期对台军事宣传经验为基础,结合当前两岸关系的新特点,对全媒体时代加强对台军事传播新路径做相关研究。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业内人士更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黄守明 《东南传播》2015,(12):28-30
青年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过程中,扮演中重要的角色,青年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对台传播作为两岸在特殊历史形势下存在的一种特殊传播,受两岸双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需求导向等差异的影响,传播效果一直不尽如意。而台湾现阶段20岁到40岁的青年人将成为未来各阶层中坚力量,对台传播如何争取这一广大受众群体,提升传播有效性,从而完成对台广播服务祖国统一的使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现阶段台湾青年心理特征、社会价值分析入手,进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结合作者所在的广播电台及对台广播采访的实例,提出实现对台青年传播有效性的四个重要手段,形成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9.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这一重要方针,对于做好对台传播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台传播是祖国统一工作、党的宣传工作的一部分,要深刻理解这一方针的精神实质,结合对台工作形势任务等实际情况,高质量、高水平地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对台广播电视节目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深入研究对台节目现状基础上,系统梳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造成目前对台节目发展困境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提高对台节目重要意义入手,提出创新对台传播渠道、理念,打造对台传播品牌,加强两岸媒体产业合作等建议,希望能对大陆对台广播电视节目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