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宇慧 《新闻窗》2013,(3):28-28
人文关怀强调以人为本,灾难事件报道需要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和精神需求,在及时地报道灾难,理智科学地分析灾难之外,新闻记者还应考虑到受众的内心体验,让受众看到生命在灾难中的真实情状,以浓墨重彩彰显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无私与智慧等人性光辉。同时,记者要时刻关注灾难中的人与事,关心灾难中的受害者及其亲属的生存状态,发掘灾难事件中人性的善与美。  相似文献   

2.
灾难性报道是电视和图片新闻报道中非常特殊的一类。在这里灾难是广义的,它既包括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类灾难,也包括战争、车祸、犯罪等人为灾难。灾难直接影响着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从新闻价值要素的接近性上来看,灾难报道无论在心理还是在利益上,都与广大公众息息相关。灾难性报道给公众打开了一条信息通道,让人  相似文献   

3.
曾菲棠 《东南传播》2011,(12):55-56
媒体的报道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在灾难报道中,媒体伦理职责的核心是提供准确的信息让社会尽快获知真相并让陷于恐慌中的人们得以平静。当灾难发生时,若媒体无法准确地提供信息或过分地报道和渲染将导致伦理价值的丧失,可能引起灾难性的后果,不能达到促使社会公正和善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这次日本地震、海啸和核辐射所引起的恐慌,使得如何有效地传播科学知识,并让公众充分了解,再次成为关注焦点。3月11日日本地震、海啸灾难发生后,传统媒体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之后发生的核辐射危机,媒体也及时进行追踪,让远离灾难现场的中国受众对灾难的危害身临其境。  相似文献   

5.
灾难报道具有别的新闻题材不可替代的地位,几乎涵盖了新闻价值的所有要素:突发性、显著性、接近性、人情性等等。中国灾难报道近年来发展迅速,地位显著提升。有学者指出,在汶川地震之后,中国灾难报道已经发生变化,进入“后灾难报道时期”。事实果真如此吗?从媒体呈现的报道文本来看,中国灾难报道仍有很多不尽完善的地方,本研究拟以框架理论为基础,以具有典型特征的个案为分析对象,探究“中国特色”灾难报道的特色及框架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进入了包括灾难在内的公共危机事件的频发期。冰冻雪灾给我南方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四川汶川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的发生,让数以万计的中华儿女在灾难中蒙难。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加强对灾难史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灾难的发生,减少灾难造成的损失。灾难档案记录了灾难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的各种现象、事物变化、抗灾救灾活动等,是了解灾难、研究灾难最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然而,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目前我国对灾难档案的管理尚存不少问题。为了更好的为抗灾救灾事业服务,我们必须加强对灾难档案的管理,探索科学的灾难档案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灾难报道具有别的新闻题材不可替代的地位,几乎涵盖了新闻价值的所有要素:突发性、显著性、接近性、人情性等等。中国灾难报道近年来发展迅速,地位显著提升。有学者指出,在汶川地震之后,中国灾难报道已经发生变化,进入“后灾难报道时期”。事实果真如此吗?从媒体呈现的报道文本来看,中国灾难报道仍有很多不尽完善的地方,本研究拟以框架理论为基础,以具有典型特征的个案为分析对象,探究“中国特色”灾难报道的特色及框架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8.
杜敏 《新闻世界》2010,(7):163-164
灾难事件由于其特殊的负面性、冲突性和震撼性,对社会造成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应更加重视审美价值的表现,以使灾难事件报道正效应的最大化。本文从灾难事件的概念及特征着手,提出灾难事件报道因其固有的悲剧特征,在报道过程中应体现真善美的价值,以产生积极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迪莉娅 《档案》2008,(6):41-43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一场巨大的灾难袭击了四川汶川,让几万中华儿女在地震中蒙难,举国哀思那些在灾难中离去的逝者。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难以避免,但是,通过档案研究一个地区的灾难史,吸取经验教训,减少灾难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灾难性新闻报道,是指针对那些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报道,它是突发性新闻的一种.灾难性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难和社会灾难两类.其中,自然灾难是指地震、台风、水灾等来自自然界的那些人类不可抗或者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社会灾难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或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如倒塌、爆炸、空难等重大事故.随着社会信息的不断透明化,面对灾难事件,如何做好报道是新闻媒体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近年来,《解放军报》在灾难性事件的报道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笔者认为,针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媒体在及时报道灾难情况、科学分析灾难原因的基础上,还应该突出人文关怀,把报道重点放在受众的内心体验上,让受众看到灾难面前生命的尊严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一场严重的地震灾难,让中国的传媒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历练,也为中国新闻传播史树立了一个里程碑。传媒界和社会各界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从理念层面上开始思考更深入的传媒文化问题。 这里仅以传媒的特质与某些意识形态层面的交叉点为出发点来探讨。首先,此次灾难报道让人们对中国传媒的社会功能有了更新鲜的认知和更深刻的思考。传媒的动员社会、整合社会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灾难是隐藏在人们心中最大的恐惧,因为它不可预知、不可阻挡,它会吞噬生命。但灾难过后,总会让我们顿悟人生。只有在经历过灾难的浩劫后,我们才会知道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所以灾难中的情景,常常让人们对生活的感知变得深刻、变得单纯,由此也具有了震撼的力量,如能利用好这一震撼的力量,则可以四两拨千斤的让人们认同于你的诉求。CapeTimes日报所做的这一系列被称为前一天的广告,就是剑走偏锋地运用了灾难背后所蕴含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灾难因其具有很大破坏力和伤害力而备受社会关注,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用什么样的眼光观察灾难,以什么样的角度报道灾难,是灾难新闻报道的一个基本尺度。所以在灾难新闻中,记者的角色把握关系到能否成功地进行新闻报道工作,发挥舆论监督和舆论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灾难频发的国家,自1900年到2004年,中国发生巨灾55次,平均1.9年发生一次。仅在2008年和2010年,就先后有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袭击中国,灾难是我们国家必须面对的挑战。在近百年间,伴随着大大小小的灾难的突击,中国媒体对于灾难报道的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中国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成长,成熟,自然离不开一线的新闻记者的辛劳。记者是如何处理灾难报道的?如何在灾  相似文献   

15.
面对灾难新闻,除及时报道、理智,科学地进行分析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把受众的内心体验放在心上,让受众看到生命在灾难中的真实状况,彰显生命的尊严、价值、无私,智慧等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6.
低俗化:灾难新闻报道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山 《传媒》2005,(6):44-45
所谓灾难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灾难及其发展、危害、抗灾、救灾等新闻事实的报道.灾难是具有很大破坏力和伤害力的突发事件,由于灾难事件很受社会关注,因而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往往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目前,有些媒体在灾难事件报道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低俗化倾向,以低俗化招徕受众,轻薄死者,缺少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关爱生命:灾难报道的基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山庭 《视听界》2006,(3):94-94
灾难报道就是灾难事件报道。灾难事件是具有很大破坏力和伤害力的突发事件,很受社会关注,因而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往往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人作为考察一切事物的中心的价值取向。它的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强调人的价值,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虽然许多媒体在张扬“人文关怀”,但在报道中,有时“人文关怀”只是流于表面形式。人文关怀的缺失尤为突出地表现在灾难报道中。火灾、车祸等灾难事故往往造成血淋淋的惨不忍睹的现场,带给人们的往往是巨大的损失和痛苦,因而,在报道的用词上,…  相似文献   

18.
王萌 《今传媒》2015,(4):108-109
灾难新闻摄影不仅在灾难新闻报道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与价值,而且透过灾难的艺术展现、镜头语言背后能折射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现实批判.要对广大的受众形成强烈的画面冲击感,还要顾全拍摄对象的人文关怀,过分的灾难展示也会破坏受众的正面认识结构,造成人们在灾难面前良知的泯灭,因此用事件镜头来关注灾难中的人,并倾斜于人文关怀应该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本能.在人文关怀的视野下解读图片事件中的人文关怀,把握好灾难新闻图片展示灾难的度,以深刻的人文关怀为主轴,传递人类进步中的重大灾难信息,激发人类良知的社会教育功能.本文从灾难摄影题材中的人文关怀关注出发,试图剖析灾难新闻摄影的价值,分析新闻属性,忠实的记录人文关怀,在社会责任意识方面,力求展示灾难新闻摄影的积极作用,通过分析,认为灾难题材摄影作品中的大爱、无私、奉献是摄影者传播的理念.对人性的张扬,对人的尊重是人类孜孜追求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9.
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中国媒体在报道内容和形式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在对灾难事件的报道上树立了典范。本文在深入分析后认为:灾难事件最能考验媒体公信力,及时、真实的报道以及人文关怀和平衡处理是媒体在灾难事件中建构公信力和提高软实力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汶川大地震为基本背景,以其中地方卫星电视为基本研究对象,针对中国社会中影响媒体反应机制的多层面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作者认为,从论述中可以看出,在面临重大灾难事件时,处于多元行动结构中的地方卫视在本次灾难报道形成了合力,体现了较强的对于国家动员的响应能力.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国家对媒体监管应该有新的对应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