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科幻的发展经历了1.0的想象力消费、2.0的视听消费、3.0的场景消费三个阶段,科幻文化开始“破圈”,产业化进程加速。在政策和科技赋能下,我国科幻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形成了科幻内容、科幻文旅、科幻科技支撑、科幻场景营造、科幻运营服务五大门类。考察科幻产业的发展规律,明确科幻产业的内涵外延,建立科幻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促成产业共识,加强统计监测,推动科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黄懋 《视听》2023,(3):25-28
科幻作品中虚构的宏大故事格局与利奥塔所言的“宏大叙事”是两个概念,但二者的内在关系问题是后现代文化研究的争论焦点。当前,中国科幻“三体宇宙”的IP衍生,呈现出资料库化的趋势,但主要依托于概念性而非视觉性的元素,且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始终未离开对宏大叙事的期待。  相似文献   

3.
科幻具有多个向度的教育功能,科幻可激发受众对科技的兴趣,深化受众对科技与社会关系的认识,提升受众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中国科技馆开展的 “科幻从头看”创想实验室活动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目的,通过灵活诠释科幻作品,协助儿童观众找到科技馆中展示的古代科技成就与科幻创意的内在联系,并引导观众思考新科技对未来社会的影响。该教育活动在教学环节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4.
科幻文学在中国的发展,为科幻教育的推广与实践提供前提和基础。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以优秀科幻作品为媒介,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科幻作品,并结合不同课程的知识框架,理解和思考科幻想象中的科学知识与社会现象。这样的科幻教育具有沟通科学与人文、历史与未来的功能。在课程维度上,它是一种特殊的综合课程,与科学、文学和历史/社会课程都可以有机结合。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四种核心素养:好奇心、想象力、责任感和人文精神。这一教育实践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也能最大程度发挥科幻文学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意义]作为一种启示与思考未来的文类,科幻文学的图书馆想象对现实图书馆应对未来信息管理和知识传播变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方法 /过程]依托“CSFDB中文科幻数据库”等科幻数据库检索相关主题或存在相关情节的科幻作品,通过梳理分析其中的图书馆设定,对其展示的新技术、社会新型服务、公共空间环境以及文明文化价值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适用于未来图书馆建设的潜在策略。[结果 /结论 ]研究认为,近年科幻文学中的图书馆想象主要围绕技术革命与媒介革新、公共空间与社会服务、信息整合与知识传播、文化遗产与文明保护等面向展开,未来图书馆建设可以创造性地借鉴与转化上述文学推想,重点关注并推动相关领域的创新进步。  相似文献   

6.
赵瑾 《出版广角》2016,(17):60-61
随着刘慈欣的《三体》以及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我国科幻文学领域掀起了一股创作热潮,科幻文学作品不断出新,作家团队也日渐壮大。然而,我国的少儿科幻文学现状仍旧不容乐观,作家寥寥,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的作品非常有限。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的“刘慈欣少年科幻科学小说系列”,则为少年儿童奉上了一顿科幻文学的大餐。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幻文学长期以来处于主流文学边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旨在梳理百余年中国科幻文学的译介、创作与出版传播的历史进程,阐述不同阶段科幻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总结其特点趋势;探究科幻文学崛起的原因及差距,并展望新世纪科幻文学未来的发展前景.以期引起更多的读者和研究者关注中国科幻文学.  相似文献   

8.
IP拥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情感价值,汇聚庞大的粉丝社群。探讨基于IP形成的社群中认同与消费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研究以阴阳师IP社群为个案,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以及辅助的问卷调查,对阴阳师玩家的认同建构、消费行为进行考察。研究发现,首先,IP社群消费具有娱乐性、社交性和情感性的特征;其次,通过消费IP衍生作品和加入同人社区,玩家对IP的文化认同得以建构与强化;而在这种社群文化认同影响下,追求商品背后的文化意涵成为玩家重要的消费目的,玩家消费具有鲜明的符号性;最后,研究发现在IP社群中,符号消费与文化认同间存在互构关系。  相似文献   

9.
杜磊 《新闻战线》2021,(5):105-107
电视新闻专题是深度报道的形式之一,其叙事既有鲜明的美学特征,也有独特的美学追求。揭示时代主流价值——赋予内涵美;丰富逻辑叙事关系——等求结构美;用细节构建情感空间——发现人性美;讲求灵性、秀气、留白——营造意境美,强调真实性与美学叙事的完美结合,最大化实现新闻传播的现实意义与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徐媛 《青年记者》2020,(5):91-92
新媒介技术为科幻文化的生产、传播和建构提供了载体、工具和空间,并以此为基础,不断重塑着中国科幻的内容生产、传播路径以及意义体系。其直接结果是科幻热率先从科幻迷群内部突破,逐渐扩散至互联网以外的其他领域。本文从网络迷群和仪式传播视角,探究媒介化时代中国科幻的内容生产模式和传播特性,以及在与主流文化的互动和共生中,科幻文化所呈现的多元形态和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1.
黄懋 《东南传播》2022,(2):69-72
近年来的“科幻文艺片”指称涉及类型片的“现代主义策略”问题,它往往处于类型电影研究的边界,而借助吉尔·德勒兹关于“现代电影”的根本性思考可以进一步揭示“策略”背后的美学依据。战后兴起的现代电影曾借用科幻片的样式,试图在类型框架内开展“时间-影像”的电影实验,其关键是将题材内容与电影经验中的“时间”问题化,由自在的变成自为的。所谓“科幻文艺片”正是延续了这一美学策略与传统,通过对“纯视听情境”“回忆-影像”与“时间绵延”进行科幻式的想象与呈现,将叙事结构、风格样式、影像形式与题材内容统一在时间问题中,为科幻类型电影与艺术电影的融合创造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
近三十年的“城乡交叉地带”叙事聚焦于城乡,构建了当代文坛的一个特殊的叙事空间。《土门》《无土时代》书写的是城市化进程中“原乡”失落的挽歌;《高兴》《还乡记》则呈现的是原乡的离散者穿梭于城乡之间的认同困境与精神还乡;《漂二代》《西漂十年》则书写了被城市吞并后的乡村所转化成的区隔空间。这些作品以怎样的叙事策略反映了城乡变迁中的认同问题?这一“悬浮”空间的形态变迁和总体风貌如何?现实的城乡如今被写进了历史,我们该如何还乡,又如何反思我们的过去,值得我们细细揣摩。  相似文献   

13.
占琦 《新闻知识》2023,(5):67-73+95
沉浸式文旅的风靡,使真人NPC作为一种新兴职业进入大众视野。从游客到玩家,从凝视到参与,从观赏到互动,沉浸式文旅体验中,真人NPC通过符号表征建构自我身份,既是文旅游戏的“摆渡人”,又是体验互动的“掌控者”,全知视角固化其角色地位和玩家认同。真人NPC通过符号包装重塑文旅场景,全感官包裹增强现实性的“真”,开放叙事再造合法性的“善”,深度互动营造戏剧性的“美”,全感官演绎场景维度。通过符号消费生产文旅价值,耦合游戏空间、文化空间和消费空间,黏合玩家对文旅场景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促进空间消费。真人NPC已作为沉浸式文旅景观存在,但“工具人”“舒适物”“消费品”的刻板印象,易使其在符号消费和过度营销中迷失自我,从而导致情感耗竭。  相似文献   

14.
纪晓楠 《青年记者》2017,(29):69-70
从市场到消费,从创作到审美,中国电影商品化美学特征正在消费化的滚滚浪潮中经历着一次蜕变,着眼于“粉丝电影”“明星经济”的与日俱增,艺术创作的崇高性正面临着“世俗消费”的严峻挑战,然而对于近年我国喜剧电影人来说,大刀阔斧剔除“类型”中图解式的视觉形象之趋势逐渐升温,尤其从名利双收的《泰囧》开始,人物的思维方式、行为言语、价值导等都呈现出“滑稽”与“崇高”互融的“另类”表征,经典式英雄被逐渐消解,一个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草根形象如陌路侠客般为审美主体演绎着全新的个体价值与群体映射,并于自我矛盾的压迫、反思中重构着喜剧电影的秩序.  相似文献   

15.
李冰  吴亦楠 《今传媒》2023,(9):37-41
本文分析了融媒体时代下“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节目内容的叙事特征与叙事策略;采用文本分析法,概括出该节目以圆形场地创造对话叙事空间、三元主体共创叙事文本、明暗双线交错推进叙事的结构特征,探讨了该节目具有的跨平台融合与网感化传播、梦想叙事激发情感共鸣以及柔性传播三重叙事策略,旨在为提高跨文化节目制作水平和国际传播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段家欣 《东南传播》2022,(3):130-133
席卷全网的“甜宠剧热”是视觉影像对客观世界进行景观化再现的典型现象。无论何种题材和类型的甜宠剧中都充盈着景观对人物关系、情感发展、视觉呈现的支配现象。而在这些景观建构的影像背后,多元性别凝视现象和时空意义的单一化趋势又为商品在多维度上“造神”提供了可能,“无深度”的消费文化亦可凭借其直接性、强烈感受性和超负荷感占领人们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7.
金庸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新武侠小说的“盟主”,而同时期的迪克成为北美“新浪潮”科幻的文学大师。原有的科幻只重科技科普轻情节情感,而“新浪潮”科幻更具力度、更富有文学性和社会道德感,更寓教于乐,引人入胜。新武侠和新科幻  相似文献   

18.
唐素吟 《东南传播》2024,(2):145-147
近年来,随着大众对文化消费的热衷,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的服务类美食节目逐渐偃旗息鼓,能够构成兴奋且蕴含文化的多元化“美食+”电视节目成为流行。《英国家庭烘焙大赛》(The Great British Bake Off)是一档英国的电视竞技美食真人秀节目,该节目所充分运用的语言、构图、色彩、包装等元素,承载一定的叙事功能和说服功能。本文基于罗兰·巴特的视觉修辞理论,以《英国家庭烘焙大赛》(The Great British Bake Off)第十二季节目为主要分析对象,重点关注该节目的视觉修辞所呈现的文化意象、审美空间和情感认同,从语言修辞、图像修辞和综合修辞三个维度,阐述该节目的视觉修辞策略和方式,以期对我国的电视竞技美食节目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红色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新时代具有凝聚共识、谋求认同的重要意义。作为红色文化载体和传播的重要渠道,红色文化场馆作为传播的优势应得到充分重视。源自博物馆和艺术领域的策展及策展人与红色文化场馆传播具有高度契合性。基于当下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红色文化策展传播可通过“以叙事建构意义”“以对话谋求认同”“以仪式激发共鸣”“以技术浸润情感”等路径来实现红色文化传播的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就中国受众对日本科幻动漫的接受程度、接触渠道、认知和评价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阐释日本科幻动漫在中国的传播现状,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认识日本科幻动漫在中国的传播渠道、受众认知以及中国受众的特征,对推动中国动漫,尤其是科幻动漫的创作与传播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