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提问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教学方法,几乎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都会用到提问。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1)提问过于简单,让学生齐答“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学生不思考即可回答,没有思考价值,教师只是追求一种人人参与的热烈气氛而已;(2)提问难度过大,学生难以回答或回答不到点子上,启不得法;(3)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是少数几个优生回答,而不顾及差生;(4)提问后不给思考时间,不少学生思维活动跟不上,干脆放弃思考。以上这些做法,不同程度阻滞或压抑了学生的思维,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动是从产生疑问开始的。教学中要让他们真正产生疑问并通过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如何提问很重要。有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太简单 ,难度低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 ,学生往往不用怎么思考甚至可以用课文中现成的词句就可以直接回答 ,课堂气氛看似活跃 ,实际上这些问题并未促使他们开动脑筋 ,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效果甚微。有经验的教师是根据“提问——诱导思考——获得新知识”的原则来设计提问 ,不会轻易把答案呈现在学生面前 ,而是让他们“跳一跳”去摘下“果子”。学生在阅读课文时 ,离不开教师的“导”…  相似文献   

3.
传统教学中的提问常常表现为“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学生回答——教师再提问”的形式。从本质上看,这是一种由“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模式。因此,我们应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教学法”进行再创造,形成一种“学生提问——教师归纳——课堂讨论——教师点拨——学生总结”的教法体系,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一、案例背景语文课堂提问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设置问题,开展教学的一种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提问过于简单,学生不思考即可回答,没有思考价值,教师只是追求一种人人参与的热烈气氛;二是提问难度过大,学生难以回答或回答不到点子上,启不得法;三是提问对象  相似文献   

5.
课堂提问是英语知识训练中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之一。然而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问而不答”,甚至“启而不发”的现象。这除了与学生本身的“素质”好坏及问题难度大小有关外,我体会到与教师的提问艺术有很大的关系。一、难度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过大或笼统,学生不易回答;《大学英语》BookThree,UnitSix假如教师提问:“WHydidthehemingwaywritethisstory?”学生听后不知从何下手。问题过难也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的心理,不敢回答。相反,如果提问过于简单,学生又会认为不值一答,而兴趣索然,甚至会出现无心听课的现象。因此,教…  相似文献   

6.
教师在授课时,适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回答,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主动地学习。下面就我在教学中对提问的探索谈几点感受。一,课堂提问不宜过深过浅,要恰到好处。对教师如何恰当地提问曾有这样的比方: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好像摘桃子,因此,问题应设计成要让学生站在地上摘不到,而要踮起脚或向  相似文献   

7.
现象描述:教师问:“苹果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答:“苹果是又大又圆红红的……”教师拿出一个青色微红的苹果问:“这个苹果什么颜色的?苹果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答:“这个苹果有色,有点儿红——苹果是又大又圆红红的……”两次问答,幼儿对于苹果的描述是如此相似。若说第一次提问引发出了幼儿经验似的回答,那么当教师手执实实在在的青苹果提问时,为什么幼儿最终仍会作出“红苹果”的描述呢?应该看到,幼儿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较细致准确地对事物的某一方面进行观察描述,不过他们的实际经验却与物体概念之间对不上号。类似现象在…  相似文献   

8.
每位教师都知道,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启发式”,摒 弃“满堂灌”。可在实践中,满堂灌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思想品德课也不例外。这并非是教师想要满堂灌,而是教师不知“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以为课堂上教师多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就是启发式教学,而教师讲就是满堂灌。 由此,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教师应该讲的不讲,还不到提问的时候就提问。如一位教师上《人格比金钱更宝贵》一课时,当板书完课题后,就提问:请你们想一想,人格为什么比金钱更宝贵?由于教师没讲明什么叫“人格”?没有讲清楚“人格”宝贵的道理,以及“人格与金钱”的关系。这样学生怎么能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呢? 诚然,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是属“启发式教学”的范畴,但要分清楚的是:提问是否适时、适度,所提问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否思考  相似文献   

9.
孔子说:“不愤不悱,不启不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要择准时机,启于愤悱之际,问于矛盾之时,使学生思维层层深入,保持其“愤悱”的心理状态。 下面提问是就《穷人》开头设计的:“屋外寒风呼啸,惊涛拍岸;渔家小屋却温暖而舒适。”这“温暖而舒适”表现在哪些地方?  相似文献   

10.
提问在学习和掌握英语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特别在口语中,回答练习有助于对话能力的培养。但回答练习不能只是教师问学生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提问和学生之间进行问答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问得巧,问得有艺术性。一、就划线部分提问这种提问,一般来说学生做起来并无多大困难,但对于要求简略回答的WH疑问句(一种常被忽略和容易答错的形式),学生未必注意。如,就“OurteacheroftenhelpsusinourEnglishstudy.”一句提问时,不能在“WhooftenhelpsyouinyourEnglishstudy?”问句中加助动词“does”。另外,类似howoften,howlong,howsoon…  相似文献   

11.
郭小玲 《职教论坛》2002,(16):48-48
提问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确实达到提问的目的,我在教学中运用“三问”教学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三问教学法力求体现新的教育思想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并力求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教书育人的最佳结合的教学规律。“三问”教学法其基本内容就是用“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讨论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三种问答形式进行教学。通过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启…  相似文献   

12.
如何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这是当前教育战线上争论得颇为激烈的问题。有的说:“启发思维就是要把知识讲得清楚生动,使学生的思维能跟着教师的思维跑”。也有的说:“启发、启发、就是你启我发、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诚然,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知识讲得清楚生动,否则,学生就会觉得索然寡味,  相似文献   

13.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并且是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精、用巧的艺术。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事实上,课堂提问是教师业务功底、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因此,在语言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第一,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过大、过深、过难的问题,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最后只好由教师自答,这虽然完成了提问的形式过程,但只是在学生的陪衬下表演…  相似文献   

14.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非问不明”。古代思想家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这都说明“问”是何等重要。因此,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但要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而且更要关注“问”的另一半——学生的提问。  相似文献   

15.
甲 在课堂上,常常由于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所提的问题就被说成这堂课启而不发,你对这种提法有何看法?乙 我认为这种提法是对启发式的一种歪曲理解.这种理解客观上成为教师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大障碍,因此有必要加以沌清.在我国,孔子最早提出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郑玄解释说:“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之说.”朱熹又解释说:“愤者,必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换成现在的话,愤是学生积极思索而不能通,悱是学生想表达而又表达不出.启、发是指教师所作相应的指导.把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看作启而不发,是把启误以为提问,发误以为学生有了答案,因此这样的提法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6.
课堂提问,每当碰到“启而不发”时,有的教师不是埋怨学生笨,就是埋怨学生懒(只会当‘听’长),其实,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学生而在老师。谁都知道,“启”是“发”的前提,“发”是“启”的结果,因此,教师应从“启”的方面多找原因,讲究点提问艺术。 (一)明确目的。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即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把钥匙,是教师赠送给学生的最好礼物,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无价之宝。比  相似文献   

17.
引趣性提问这种提问一般在新课或复习的开头,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而不在于要求学生立即回答。例如,我在复习“年、月、日”这部分教材内容时,为了防止学生一看标题就会产生一种“谁不晓得”的想法,我学习其他教师的经验,首先提问:“一位老大爷在1984年2月底才过了18个生日。这个老大爷多少岁?”这样一问,同学们听  相似文献   

18.
《风》是六年制第十二册的第一篇课文,在讲读时,首先让学生看《读写例话》的题日——观察要细致,并指出这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要求让学生注意这篇课文哪些地方观察得很细致,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第一课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线索——旧北京的春风、刮风时、没风时。在讲读教学时叫学生回答出本文的线索,教师板书。板书时,有意把“旧”漏掉。在学习第一段,当讲到“那年月,人们只知道砍树。不晓得栽树,慢慢地山成了秃山,地成了光地”时。说明旧北京的衰败破落。教师再提问,让学生找出老师“疏忽”了的地方。学生回答,教师加上“旧”字。适时地讲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北京,是繁华的大都  相似文献   

19.
课堂提问 ,是教师运用最经常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教育家S·G·卡尔汉曾经说过 :“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 ,评价教学效果 ,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这就充分阐明了课堂提问的重要作用。那么 ,教师在教学中 ,怎样恰当地运用提问这一教学手段呢?我认为 ,极其重要的一点是要准确地把握课堂提问的“度” :一是难易的“度” ,二是时间的“度”。一、准确把握提问难易的“度”课堂提问首先要难易适度。提问过易或过难 ,都难以有效的引起和促进学生的思维。提问过易 ,学生不需经过认…  相似文献   

20.
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做学生的时候,在三味书屋里,曾经这样问过他的老师: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 先生怎么回答呢?鲁迅描写道:“‘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学生提问,老师一时答不出也是常事。比如这“怪哉”,就需查查资料。老师不高兴学生提问,一听到自己答不出的问题就怒形于色。这不大好。 现实生活中,颇有一些不欢迎学生提问的老师。鲁迅的老师被学生问住时,还敢于承认自己“不知道”。而今有的教师却采取不懂装懂的态度,或胡编乱答,强词夺理;或闪烁其辞,巧言诡辨。其结果,以讹传讹,害人不浅。这种做法,似乎维护了自己的“师道尊严”,实则有失威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