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长期以来,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中,人们大都把“六观”当作《文心雕龙》的文学批评标准,而对本为批评标准的“六义”却视而不见,或语而不公。笔者认为这是《文心雕龙》研究上的一个误区。本文从《文心雕龙》的结构、“六义”与“六观”的含义与相互关系等入手,对“六观”与“六义”进行了辨析,认为,‘六观”是刘勰提出的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而《宗经》的“六义”才是刘勰提出的文学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部“体大而虑周”(诗学诚《文史通义》语)的文学理论批评巨著,刘勰的《文心雕龙》至今仍有其重要借鉴作用。对于刘勰的创作理论体系,当代不少研究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①然而对于刘勰在创作心理学方面的开拓以及他所达到的深度,却很少有人涉及。为此,笔者不揣浅陋,试从创作心理学角度对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有关术语予以阐释,庶几对《文心雕龙》研究的进展有所补益。一、“玄解之宰”,“独照之匠”非“心”解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所提出的“玄解之宰”与“独照之匠”,各家《文心雕龙》注本均分别释以“心”或“功夫独到的匠人”。此实源于范文澜先生的《文心雕龙注》。范老谓: 《庄子·养生主》“古者谓是帝之县解”。《释文》:“县,音玄”。又《齐物  相似文献   

3.
莉吉娅·弗拉季米洛夫娜·斯捷任斯卡娅(ЛидияВладимировнаСтеженская)是21世纪俄罗斯新起的年轻一代汉学家,她于2015年出版专著《中国文学雕琢的思想:从〈文心雕龙〉选篇看刘勰的文学观》,对刘勰文学观做了总体论述,并对《文心雕龙》主要的文学和哲学概念范畴进行了解析。书中对《文心雕龙》“枢纽论”的《原道》《徵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以及《总术》篇和《序志》篇做了全文翻译和注释。本文介绍其对《文心雕龙》产生时代、作者身世的考证,俄罗斯国内外研究概况,《文心雕龙》书名解析,以及“枢纽论”各篇篇名和内容的译释。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在南齐末年投奔建康定林寺,依傍名僧僧祐,在寺内校理所藏经藏。编校佛经对刘勰写作《文心雕龙》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心雕龙》精密的体例建构及一些重要的概念术语都取用于佛典。全书之所以形成“体大思精”的体系,主要原因在于刘勰将佛理思维转用到书中的论文中,与刘勰长期校理佛经形成深厚的佛学素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是刘勰历时十余载精力写就的一部体大虑周的文学理论著作。他对作诗论文进行了总结 ,注重文学的继承与创新。从《文心雕龙》这部巨著中 ,我们可以看见孟子的文学理论观“知人论世”对刘勰的影响。刘勰博览群书 ,杂观百家对各种文学体裁及作家、作品进行了分类研究。刘勰既通历史又晓人情 ,进而以窥文情。整个《文心雕龙》的创作就是一次“知人论世”观的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6.
博大精深的《文心雕龙》成书于何时,历代研究者的意见是有分歧的。一些很有权威的专家认为,《文心雕龙》成书于齐代。他们的根据之一是刘勰完成此书时,曾给沈约看过,并认为《梁书·刘勰传》记载的“约时贵盛”是在齐代。笔者不敢苟同此说。那么,沈约“贵盛”是在何时呢?《梁书·孔休源传》中记载:“尚书令沈约当朝贵显,轩盖盈门,休源或时后来,必虚襟引指,处之坐右,商略文义。其为通人所推如此。”  相似文献   

7.
对“定势”的解释有多种,我们可以用刘永济先生的话来概括“体势之义,说者纷纭”(《<文心雕龙>校释·定势释义》)。黄侃先生认为“势”是“法度”(《文心雕龙札记》);范文澜先生认为是“标准”(《文心雕龙注》);罗根泽先生认为是“修辞”(《中国文学批评史》);陆侃如先生认为是“气势、局势”(《刘勰和文心雕龙》);周振甫先生认为是“趋势、趋向”(《文心雕龙注释》)。笔者认为,“势”还是指文体的风格来得贴切。如果说《文心雕龙·体性》篇是刘勰从作家个性、才情的“异”探讨风格的“异”,则《文心雕龙·定势》篇则是从文体的“异”探讨风格的“异”,可以说各有侧重,从共同探讨文学风格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这两篇看成是姐妹篇。  相似文献   

8.
《原道》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是全书的理论基础,也是刘勰世界观和文学观的集中体现,要了解《文心雕龙》全书的思想体系,首先要对《原道》篇有个正确的理解。“原道”是什么意思呢?《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云: “原,本也。木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故曰原道。”刘勰所谓“原道”就是“文原于道”的意思,说明本篇旨在探索文学起源问题。对于刘勰“文原于道”的命题,《文心雕龙》的研究者向无歧义,但对刘勰所谓  相似文献   

9.
中国美学命题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刘勰的《文心雕龙》创构了数量甚多的命题。《文心雕龙》各篇的赞辞,在命题的提出与熔炼方面具有典范意义。“赞”不同于通常理解的赞颂之义,而是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颂赞》篇中提出的“明也,助也”,即对正文加以阐明和辅助延伸。刘勰又指出“约举以尽情,昭灼以送文”这十个字作为赞的本质与功能的概括性说明。赞作为文体,经过了体式的变化与沿革,本有散文与韵文的不同形式,而韵文体的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刘勰对“赞”这种文体有明确的界定和自觉的理论建构。《文心雕龙》各篇之赞辞是具有文体的定型意义和创造功能的。《文心雕龙》各篇之赞,提出了若干经典化的命题,也成为命题成熟的重要标识。中国美学命题的重要特性,在《文心雕龙》赞中体现得非常典型。对于中国美学命题研究,《文心雕龙》赞辞提出的命题,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可以推动命题研究的当代价值之转换。  相似文献   

10.
南朝齐梁时代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南齐以前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经验,提出了许多好的见解,颇值得我们注意。可是,前两年,在“四人帮”的“儒法斗争决定一切”论的影响下,有的人竞把刘勰说成“尊儒反法的文艺思想家”,把《文心雕龙》说成“是儒家文艺观的一个标本”,妄图把刘勰划为“儒家”,从而彻底否定《文心雕龙》。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是极端错误的。今天,在古典文学研究中,我们必须坚决肃清“四人帮”的流毒,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相似文献   

11.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常以“约”字论文。“约”是刘勰针对魏晋六朝“讹滥”文风而提出的救治良方。“约”是对各类文体写作的共同要求,又是品评作家的重要标准。辞约而旨丰,以“约”为美,这是《文心雕龙》一个重要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2.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论述了文学创作过程中想象的许多问题,其中之一是指出了文学想象所达到的境界是“神与物游”。结合《神思》和《文心雕龙》中的相关篇目看,刘勰认为想象之物有其容,此观点不符合文学想象乃至下笔成文的实际情况。刘勰又认为想象的前提条件是作家必须扎实地“积学”、“酌理”、“研阅”、“驯致”,对此观点,今人应该正确理解其含义。  相似文献   

13.
刘勰一生几次进出佛门与俗世并最终选择出家为僧。他不仅虔诚地追崇佛教,而且佛学造诣极高。在其撰写的。体大虑周”的《文心雕龙》中隐含着明显的佛教思想。从“原道”“序志”及《文心雕龙》体例安排与思维逻辑上等,均可验证在《文心雕龙》形成过程中,刘勰是既宗儒道,但又一直秉承佛教思想。  相似文献   

14.
《比兴》是《文心雕龙》第三十六篇,是刘勰首开先河地以专篇形式论述古代诗文的创作方法,是刘勰文学创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心雕龙·比兴》之“比兴”观的理解关系到对刘勰整体文艺理论思想的全面的认识。20世纪以来,对于《比兴》篇之“比兴”观的研究,总体说来,主要包含了“比兴”的本源考证、“比兴”的理论内涵界定、“比兴”的特征辨析、“比兴”概念的成因探讨、“比兴’’与其他因素的关系辩证、“比兴”的价值地位考察等几个方面。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不仅对未来学界的研究有所帮助,同时对中西诗学理论的交流失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章法论是关于文章结构的理论,属于文章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古代文章学专著,书中虽然没有提出“章法”的概念,但他关于文章结构的理论却明显地存在着。可惜,章法论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至今没有得到足够的阐释和评价。郭晋稀说:“《熔裁》是探讨熔意和裁辞的。”(见《文心雕龙注译》408页)詹瑛把《章句》列入“修辞学”。(见《刘勰与〈文心雕龙〉》76页)牟世金认为:“《附会》近于所谓篇章结构问题。”(见《文心雕龙译注》88页)周振甫宽泛地说:“《附会》  相似文献   

16.
刘勰的《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作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其丰富的文体论思想即使是在西方现代文体学蓬勃发展的今天。仍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文心雕龙》进行探析:第一。《文心雕龙》的文体论首先体现在刘勰系统细致地研究、整理、归纳各类“体裁”所呈现出来的特殊价值及其规律上。《文心雕龙》是我国文体“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二。《文心雕龙》的文体论还表现在对语言与语言风格以及语言表现方式层面中所呈现出的“文”的观念重视上。因此,《文心雕龙》也是我国文学语言“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三。本文在西方现代文体学的理论视野上看《文心雕龙》的文体论所具有超时代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自然”之道和虚静观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重要文艺观点,将它们与老庄的道家“自然无为”思想和虚静观相比对探究,可以看出道家对刘勰创作《文心雕龙》的影响十分巨大,可以鲜明的感受到其中的道家存在。  相似文献   

18.
刘勰与晋陵     
《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的籍地一直是众说纷纭。其中通俗的说法,认为刘勰的籍地是莒县(今山东日照市)或京口(今江苏镇江市)。文章旨在探究刘勰的籍地,及与籍地相关的问题。认为刘勰的籍地“东莞莒”是南东莞莒县。在刘勰生活的年代,“东莞莒县”是侨郡的名称,当时此郡属南徐州管辖,“侨”在晋陵境内。现此地在江苏常州武进区境内。  相似文献   

19.
刘勰论楚辞     
自汉代而始的楚辞研究,至齐梁时代,树起了一座里程碑——这就是刘勰的《文心雕龙》该书不仅专章论评楚辞,且全书不少处涉及了屈原、宋玉及其作品,从而机地形成了较为全面、系统论述楚辞的构架,为楚辞研究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材料。纵观《文心雕龙》全书,我们发现,刘勰研究楚辞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充分(?)定楚辞的价值与历史地位《文心雕龙》全书共五十篇,大致可分为总论(“文之枢纽”)、文体论(“论文序笔”)、创作论(“剖隋析采”)、批评论(或谓文学评论)、总序(《序志》)五部分,其中总论,即刘勰所谓“文之枢纽”部分,是全书的核心与总纲,如《序志》云:“盖《文  相似文献   

20.
确切理解刘勰《文心雕龙·序志》所描绘“七龄之梦”的寓意,对研究刘勰生平思想及其文论主张,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据《序志》篇“予生七龄,梦彩云若锦”与上下文句之间的脉理逻辑关系,并结合古来多以“七龄”智术超伦为“神童”代称此一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历史文化背景,可知刘勰所谓“七龄之梦”,其意乃在突出自身年幼聪慧、文才优异.此与《文心雕龙》全书尚“才”崇“文”思想颇为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