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文化屏障阐释著名哲学人类学家兰德曼指出:人是文化的产物,是文化的创造者,但也为文化所创造。可见,文化为人类所特有,且与人类的文明、发展和进步密切相关。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为了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而进行的精神生产的产物,是有社会制度、知识、信念、价值、象征符号系统与实践组成的多层次的体系;它既是发展人的道德价值、美感、智慧以及性格的条件,又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条件。但由于诸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文化在传播与传递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定然会遇到许多障碍,我们称之为文化屏障,那么什么是文化屏障呢?…  相似文献   

2.
试论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李世林一、人对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文明日历上的最高问题1.对自然的思考,是东西方文化的源头人类生活在自然的怀抱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无时无刻不和自然界打交道。因而,古代东西方的圣哲大多是从考察自然、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来展开他们各自的理...  相似文献   

3.
伊恩·麦克尤恩的作品《星期六》呈现出不同权力和话语的交锋。贝罗安利用权力凝视策略来构建自身权威,通过医学话语来劝阻巴克斯特的施暴行为,约翰以男权压迫孙女的女性意识和自由,显现出知识话语对人的道德规训;贝罗安与西奥、施特劳斯开展政治谈论,在博物馆面对首相失声,突显权力话语对个体的政治规训;黛西与贝罗安争辩伊拉克战争的合法性,是女性和男性话语的对立,隐喻欧美对中东地区的政治压制,折射出西方国家操控权力,实施帝国霸权和文化扩张的本质,体现西方社会对伊斯兰国家的文化规训。本文以福柯理论解读《星期六》中多元化权力场域,揭示权力话语运用政治、道德及文化合谋对人和社会实施多重规训,折射出麦克尤恩对现代社会人的生存处境的思索。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在学校管理中,以被管理者为主体,重视人的存在与价值、情感与沟通,关注人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人的独立性、创造性。有助于挖掘出每个人内在的潜能和智慧,使不同层次的人都能获得发展。一、浓厚的校园文化是"以人为本"的基础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是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  相似文献   

5.
在光的衍射方程中,经常涉及到衍射条纹级次的取值问题,有的情况下衍射级次K取不包括零的正整数,而有的方程中衍射级次K取包括零的正整数。下面就单缝衍射级次K的取值作一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通常叫做自然人类学或体质人类学,但这是把人类置于医学研究基础上的称谓。人一生下来,就存在肤色和头发等方面的区别,而这种体质差别,正是自然人类学或体质人类学研究的对象。文化人类学则与此不同,它是以拥有传统文化的人作为研究对象的。在日本,文化人类学这个名称已经通用,但日本却没有一个与之相应的文化人类学会,有的只是民族学会。日本的民族学会实际上就是文化人类学会。由于体质人类学(自然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  相似文献   

7.
遮蔽“马蜂蜇人”的场景。事态是一个严重的“事件”,兼有“功能”与“迹象”的重品性.它残忍地剥夺了王老炳本有的获取真理之光的生存权利与能力,打断了他生存历史的连续性,对他今后的生存行为和命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显示出它那无时无刻到无处不在发挥作用的不可逆转的强大意志。 当某天某事件惊天动地偶然突发之时,历史之车猛然颠簸几下而断裂,真理之光就被骤然遮蔽而隐匿起来,之后连同先在的不幸与苦难叠加在一起,筑就成一层无形而厚重的屏障。被马蜂蜇瞎眼睛勉强捡回一条性命的王老炳.与耳聋的儿子生活着的那时起,他就无可…  相似文献   

8.
福柯思想的演进历程大致上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以知识型为核心,中期以权力策略为着眼点,晚期则以生存伦理为归宿。文章认为,福柯讨论的知识与权力是以批判为着眼点,探讨的是主体化的误区,或者说人的个体生存是如何被知识、权力所覆盖、所遮蔽的,可以说是从反面着手;而后来讨论的伦理则直接展示了个体生存的可能方式,在“人死后”的废墟上重新塑造一个新的主体,一个艺术化存在的审美主体。  相似文献   

9.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随着人与自然的差分而产生的。人为了生命的延续,首先要在自然中生存下来,人生存比人为什么要生存要真实,要实在,人为了生命的存在,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即以物的方式的活动获得以人的方式的存在。人类的所有活动都不能不同自然发...  相似文献   

10.
在职场上奋斗.就像马拉松长跑,相互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有的人得到重用和提升,有的人在原地踏步或频繁跳槽.还有的甚至被同事们排挤、孤立。也许,大家的工作能力相差无几.只是有人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无形的“眼镜”.以这种面目去为人处世.自然无法将职场看得清楚明白。  相似文献   

11.
文化生活的存在方式建构人的社会属性与精神。高校以学习场域机理的全方位展现人类文化生活的典范。高校以知识的获得和文化创新为前提,以主体的文化权力关系建构和运行形成学习或学术共同体的生活样态。主体即学习者(学生和教师)被统摄在知识、话语、权力和能动性的学习共同体中,以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动态结构文化关系,形成了一个受到各种文化关系所决定的文化权力场域。在此,权力主体被注释为一种学习能力、资源和力量,以学习主体的文化身份建构与认同为作用点,以文化符号生成性互动为媒介,构成交互主体间性文化权力关系渗透权力与文化耦合的结果效应。其中,教师角色的转换是高校文化权力关系权力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欧小军  阳德华 《教育导刊》2006,(4):10-11,29
文化屏障是一种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异质性的障碍。目前,在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场域中有三大文化屏障:阶层文化屏障、区域文化屏障和文化冲突性文化屏障。这三大文化屏障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严重阻碍了我国基础教育和谐、均衡的发展。消除文化屏障,是我国基础教育和谐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传统山水田园文学是一种专属于文人阶层的文学,以隐逸、避世的思想为基调,因而在现代社会现实主义提倡者的眼中,一向是没有价值的。然而美本身便有其存在价值,从山水田园文学中所发掘的丰富自然美,是值得探讨与推广的。现今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相当疏离,而山水田园文学所反映的古代中国文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审美文化,都能为现代人提供一个省思的参考与借鉴,从这方面看具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了人。人与自然、文化之间相互创造和被创造以其明显的事实表明,在一定自然文化圈内形成的某种地域文化生存形态,以一种“集体无意识”,在不自学中规囿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模式,使生存其中的人们逐渐形成具有特定价值观念的文化心理结构。地域的这种文化积淀以一种隐性传承的方式或深或浅地影响人们的文化个性和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15.
《湘南学院学报》2019,(1):52-57
王跃文的小说以"官场"为触发点,描摹出了以权力意志和权力话语为核心的政治文化生态,自觉地与市场经济所形成的新文化语境保持一致,在对官场中人生存状态的关心和书写中,始终洋溢着一股浓郁的人道主义气息。对永恒人性的不懈追求,让王跃文的小说超越了通俗文学的限制,从"畅销"走入"常销"。  相似文献   

16.
文化与人最本质的关系根植于人的存在,因为人的存在而产生的文化育人本质演变,经历了人类"批判生存"与"学会生存"的认知困境、品尝了人类"尝试生存"与"认知生存"的行动阻碍,最终沉淀在人类"理解生存"与"追求存在"的生命期盼中,形成了今天文化化育生命的基本向度.文化育人的本质演变遵从人类学会生存与追求存在的自然演化逻辑,在...  相似文献   

17.
孙泗跃 《教学随笔》2009,(11):26-26
一个班级的学生.就像是一片自然生成的森林。学生有的是松树、有的是杉树、有的的是柞树、有的是桦树、有的是槐树……不同的树木,它们的参差不齐,它们在各自位置上焕发着生命色彩,构成了森林独特的风景,并在未来成为不同之材。因此.对于山来说,所有的树木都是它怀中的宝贝,它用自己宽阔的胸怀,给予他们以关爱,  相似文献   

18.
儒家的华夏中心观与文化民族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先秦到清末.以华夏——汉族为主体的中国人用以区分民族的主要标准是文化的异同,而不是血统或种族。所以,传统的民族主义是以文化价值为根本取向的,一方面,政治权力的实践逐步凝固了华夏民族的整体性;另一方面,文化认同的原则又最终导致了乡土观念和民族意识的弥漫性。儒家传统的华夏中心观,作为文化民族主义情结的最终依归,长期主导了民族的价值取向与生存选择。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生命个体、人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三个维度解析了人类生存发展的安全特性。安全首先表现为以人的自然生存为前提的生命个体的存在,生命个体在自然界的生存安全体现了安全的自然属性;安全表现为以人的社会发展为目标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和人类自然生存的社会延续,其体现了安全的社会属性;安全本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这些安全思想实际上为当代人类化解生态危机与生存发展困境提供了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20.
[文题] 人人都渴望拥有财富,但是,不同的人对财富的看法不同:有的人认为财富就是金钱,有的人认为财富就是智慧,有的人认为财富就是权力……请以“财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