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人们为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本从环境伦理学视角出发,以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为研究对象,探讨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在实现人类利益的过程中,体现了社会公平(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国际公正)和环境价值尺度,并针对此情况,提出转换思维观念、加强培养生态道德素质,提高人类整体素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对策。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人们为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从环境伦理学视角出发,以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为研究对象,探讨可持续发展现的主要内涵:环境价值尺度和在实现人类利益的过程中,体现了社会公平(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国际公正)。并针对此情况,提出转换思维观念,加强培养生态道德品质,提高人类整体素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可能对策。  相似文献   

3.
论环境立法的终极目的——兼论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价值观是环境法目的理念的基础和出发点。传统的“人类利益中心”环境价值观引致了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 ,而脱胎于生态伦理学的“生态利益中心”环境价值观作为一种道德主义理想 ,在法律层面上遭遇到困境。“可持续发展观”以公平、公正为基本价值观 ,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目标 ,是生态道德法则上升为法律规范的唯一理性选择。由此 ,环境立法的终极目的应该是 ,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导向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保障人类利益和生态利益。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它的核心强调人类在追求生存与发展权利时应保持与自然或生态资源的和谐关系,强调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当今经济发展与消费时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机会均等.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主要表现为:经济公平、生态公平与伦理公平相结合的全面公平原则;经济效率、生态效率与伦理效率相统一的综合效率原则;经济和谐、生态和谐和社会和谐相贯通的互动和谐原则.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生态经济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环境、友好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论述了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的关系,就现阶段我国发展生态经济,构建生态文明提出了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6.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首先是环境学家、生态学家从协调人、社会与自然发展的关系的角度提出的。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指出:"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人类最关心的问题,人类应享有健康、富有并且与自然相互和谐地生活",可持续发展"应该能公平地满足当代及未来世代的环境与发展的需要。"我国《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亦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指导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战略之一。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从而重新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推动新的社会文明的建立,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深刻反思工业文明得失的结果,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各项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法律素质培育应以生态发展为中心目标,以生态意识为核心内容,以生态课堂为重要载体的法治教育将有助于大学生养成生态法治意识并实现自身的和谐全面发展,成长为时代发展所需的“生态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8.
环保已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强环保,实施环保教育.为此,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提出要实施"面向可持续发展而重建教育"行动计划.1994年欧洲环境教育基金会也启动了"生态学校计划".  相似文献   

9.
所谓生态道德教育,就是以生态为主题对学生进行的德育,使人类和环境和谐相处,保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生态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确自然生态和人类的关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思想道德的升华。思想品德生态教学的内容。生态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主要探索生物的多样性、生命之间的微妙和谐关系、环境污染对生态的严重影响、环境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态明是当前与物质生活条件相适应的新的人类明,代表着先进化的前进方向,包括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明社会,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坚持社会公平原则,这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明的发展方向,对于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涵义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区域自身的优劣势比较基础上形成的对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和人的发展的全局性、系统性、前瞻性谋划和安排,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公平和以人为本的发展。1.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依据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区域自身的优劣势比较一方面,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发表著名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战略就被看作是人类通向未来的一种崭新道路。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12.
当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人类向自然界过度的索取,环境和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资源大量消耗,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可以说,地球的承载能力正面临极限。有鉴于此,一些国际组织和有识之士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呼吁实现"我们共同发展",即人类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大学需要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或者说能作出哪些贡献呢?几位大学校长将结合各自学校的经验来分析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以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 1世纪议程》为标志 ,“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实际目标 ,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建设文明社会的象征。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环境关系认识的新阶段。一、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需求和愿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标”。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三层意思 :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类的基本要求和给全体人类机会以满足他们较好的生活的愿望。当今贫富悬殊、两极分化 ,要给世界以公平分配和公平发展权 ,就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优先的…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作为大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文明生态观的构建要从转变生态观念、培养环境道德情感、强化环境道德责任、注重行为指导、环境道德原则的确立等几方面入手,以满足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生态教育     
当前,生态教育在内容、形式、手段、方法及最终的教育目标上都十分薄弱,处于相对滞后的局面;为改变现状,应加强学校的生态教育,并推进全社会的生态教育及宣传,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关于生态文明观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剧,环保和节能成为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文明观的提出和实施,将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结合在一起,对于促进人、自然、经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概述了生态文明观和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文明的发展,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进行分析和探讨,为实现现代环境艺术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戴楠 《华章》2008,(18)
通过分析现代科技革命所造成的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紧张,阐述了建立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观指导的紧迫性;并结合对可持续发展认识过程,提出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学科教育》2012,(5):44-44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简称PRED问题,是人类社会及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此处的环境问题不仅指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也包括灾害的问题,它们都发生在自然与社会环境中,存在密切的联系。灾害(Disaster)是经济、社会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防灾减灾研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当前,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实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已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由于两型社会提出时间较短,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均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本研究通过简化的内生增长模型对两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质进行抽象与分析,并以两型社会生产消费系统、环境支持系统二元体系为基础,引入真实储蓄率、生态足迹和时空变量作为函数,以区域可持续发展机制为核心,以实现人类最大福祉为目标,建立了两型社会可持续发展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20.
论生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生产包括生态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生态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以及相对独立意义的、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生态生产,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使人类的生产活动向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生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人类要不断努力,最终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