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语文教学美育四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明确指出 :“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发展健康个性 ,逐步养成健全人格。”为了达到大纲提出的要求 ,笔者认为 ,语文教学应追求“四美”。一、创设情境 ,美在渲染心理研究显示 ,美的事物往往能引起审美主体的强烈审美愉悦 ,而作为文质兼美的典范性文章 ,通常也能激发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期待。这种审美的心理期待正是教师实施美育的最佳契机。教师应抓住这个契机 ,采取有效的方法 ,创设课文需要的情境 ,将审美期待这种内在的情绪外化为审美注意。①充满激情的语言渲染。例如我教《济南的冬天》时 …  相似文献   

2.
相传唐代书法家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担夫争道,而提高了书艺;怀素观夏云多奇峰、夜闻江涛,启发了书法艺术的灵感等,这些"艺无定法.道可旁通"的事例告诉我们:既然美术欣赏没有固定方法,我们何不触类而旁通,即通过引进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聂新华 《成才之路》2012,(35):49-49
“艺无定法,道可旁通”,唐代书法家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而提高书艺告诉我们美术欣赏也没有固定方法,应触类旁通,引进与美术有联系的学科,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达到欣赏的目的。美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与各学科之间有着互补互利的生态关系,它可以与不同学科综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学科在不同方面给学生带来的感官刺激,从而提高作业的效率。其他学科的内容也是美术创作的丰富源泉。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怀素见公主与樵夫争道而大悟书道,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草书长进",可见,不同门类的艺术之间往往是相通的。教学中,取其他学科之长为语文学科所用,变"单行道"为"立交桥",变"自古华山一条路"为"条条大路通罗马",引源头活水,可激活语文课堂。近年来,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引进音乐的"活水",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营造氛围,激发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课  相似文献   

5.
古人云:"思虑久后,睿自然生。"程颢、程颐认为张旭(唐朝书法家,人称"草圣")之所以能"见担夫与公主争道"和"公孙大娘舞剑"后悟出笔法,是因为他"心常思念至此而感发",这里的"至此"就是遇到一个让张旭能够受到启发的事物的瞬间,而这个"让张旭受到启发的事物"就是"原型"。"双程"认为,灵感是思维的结果,人们只要对问题持久地思考,原型就能产生启发作用。学生写作就是一个极需灵感和创作动机的行为,"原型启发"能够对语文写作教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言中蕴藏着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只要教师认真发掘,言教学同样可以和诗歌教学、现代教学一样对学生实施生动活泼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在言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课所表现的自然美、人格美、情感美、哲理美、意境美和语言美等。  相似文献   

7.
蒋群英:导入激趣,创设审美情境美的事物往往能引起主体强烈的审美愉悦的心理期待,这种审美的心理期待正是我们语文教师实施美育的最佳时机.教师应抓住这个契机,采取有效的方法,创设教学需要的情境,将审美期待这种内在情绪外化为审美注意,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崇高美”是教学过程中文与道的凝聚,是崇高思想感情的熔铸和升华,是教师凭借卓越高超的教学艺术所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能使学生心灵受到熏陶感染、激发学生审美情感的艺术境界。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崇高美,对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为此,我在教学中尝试从以下两方面去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9.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美能磨练人性。”可见,审美教育对学生多么重要。《“九义”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使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写景抒情散文,极具形象性、情感性,学生非常喜爱,最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下面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来谈谈。 一、调动视听感官去感受美 审美感受的获得,首先是由于我们“看到”了景色,“听到”了音乐。美,正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这两扇窗户,而被感知的。因…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书法起始于自然,并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相通。纵观历代书家,莫不从天地山川和自己的生活中汲取营养,运用于自己的笔墨之中:书圣王羲之从鹅掌拨水的动作中得到运笔的启示;草圣张旭看担夫争道和公孙大娘舞剑后书艺大进;宋代书家黄庭坚看到船桨在激流中划荡而悟出了笔势;唐代书家怀素看了多变的夏云悟出草书的变化之法。  相似文献   

11.
李勇 《湖北教育》2006,(4):60-60
传统的语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真”和渗透思想感情的“善”,而对于如何满足学生“美”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做得还不够。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理解美、发展美和创造美。只有在宽松和谐、充满美的教育环境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这种承载着中华思想文化的文学样式,在课堂上成了学生的“第二外语”,令学生感到头痛。运用语文审美教育,从教学过程美,教学内容美,教师教态美,教学节奏美几方面着手,能激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3.
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就像热爱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我的工作对象是一群天真可爱亦会调皮的孩子。下面所讲的两个教学小故事,都属于课堂中突发的意外,这些意外往往会给正常的教学程序带来一段“变奏曲”,教师应该善于捕捉教育契机,让学生能沐浴到爱的阳光和雨露,课堂更显“旁逸斜出”之美。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美学有两个命题:一是“劳动创造美”,二是“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两个命题深刻地揭示了美学的起源、本质、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关系。20多年的教学工作,我深刻地领悟到一个真谛:作为教师,只有以敏锐的审美目光、和谐的美学形象、优美的教学语言、去上好语文课,才能帮助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让美学的火花在学生心灵深处闪光。一、敏锐的审美目光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审美目光。语文教学中时时、处处都有美的“因素”,在施教过程中,我注意在课程内容中发现美:l、散文美。散文这种文学样式形散神聚,具有独…  相似文献   

15.
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之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重“实用”轻“审美”。为此,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红楼春趣》一课时,教师可基于学生的审美心理,通过启美阶段、探美阶段、鉴美阶段和创美阶段的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这篇文章的语言之美、人物形象之美、风筝意象之美,同时开启学生探究原著《红楼梦》之美的阅读之旅。这样,由一篇文章到整本书阅读,从课内到课外进行探究,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一、读写。古人画竹,有“胸有成竹”之故事。书论中亦有“读帖”之说。写字课教学中,科学地引导学生“读字”,是首要的一环。具体指导为首先让学生潜心静气地琢磨推敲单个范字的布局特征、运笔特征。其次再让学生把思维扩展到同类字、同类部首。最后要引导学生把“读字”结果上升到理性,争取使学生做到“静观默察,烂熟于心”(鲁迅语)。比如“口”字,就可通过“昌”“中”“唱”等字概括其书写规律:上放下收,稳中有动。当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我还穿插一些古代书法家的小故事,诸如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担夫争道、飞鸟出林、孔…  相似文献   

17.
草书的速度     
草书龙飞凤舞,线条流畅飞泻,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书家快速运笔挥洒而成的。像唐代的两大草圣张旭和怀素,据记载,他们作书的速度是很快的。杜甫《酒中八仙歌》说:“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张旭作书时,旁若无人,将满腔的情感倾注于笔端,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其狂草潇洒磊落,惊世骇俗;而怀素作书,也是“兴来走笔如旋风”(苏涣《怀素上人草书歌》)、“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唐吕总《续书评》),其痛快处犹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可见其作书速度之快。  相似文献   

18.
韦莉 《湖北教育》2003,(1):55-55
教学美是师生合作共同创造的结晶,而从老师的教来说,为了使教学能在“美”的氛围中进行,满足学生渴求美的需要,教师应该创设“审美场”,使语文固有的美的因素焕发出来。  相似文献   

19.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信任的师生关系,一种充满心理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充满心理安全的课堂气氛就是师生间的最佳“心理场”。它让学生感到轻松、积极、无压力,让学生充分释放活力,舒展灵性,张扬个性。这种“心理场”的创设不仅要靠教师的新观念、高素质,还要教师充分发挥以下六大教学效应的作用,达到师生心灵的互动。一、期待效应学生在教师的期待中成才,这是教学的规律。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抽取了几位学生,用“权威的谎言”使教师对这些学生寄予期望。8个月后,像期待的那样,发展了这些学生的智力。可见,教师的期待会…  相似文献   

20.
数学美在数学教学中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在学习中会得到优美、愉快的享受,能促使学生智力的发展。罗素曾讲道:“数学,如果公正地看,包含的不仅是真理,也是无上的美——一种冷峭而严峻的美.恰像一尊雕刻一样。”我国数学家徐利治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审美能力,即能增进学生对数学美的主观感受能力。”数学美的基本特征,有直观性、简洁性、统一性和奇异性。数学美蕴藏于它所特有的概念、公式、符号、思维、方法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