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星期天,我带儿子回乡下的娘家,见孩子和我弟弟的儿子两人玩得很开心,我便与爱人去地里帮爹妈干点小活儿。当我们回家时,正好碰上儿子拿着菜刀在院子里砍树枝。虽然我制止了他不再砍树,但树早已是伤痕累累。我问儿子,为何要砍树?儿子说,我要做橡皮弹弓。原来,儿子和弟弟的儿子两人刚才玩起了橡皮弹弓,儿子也想弄一把弹弓,  相似文献   

2.
最近有不少饭局。很多时候,我很无奈于必须陪吃,或是为了尽人情或是为了还人情。比如,这天.我就接到了“阿黑”的电话,必须接的,他是我在10年前认识的,那时,两个弟弟在老家因为与人打架,其中一个被抓,关在派出所里,我十万火急回去救人,发动了所有能动用的关系,通俗地说,就是中  相似文献   

3.
于丹 《文化博览》2007,(6):36-37
为什么相同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价值?庄子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我曾看过一本书,叫做《隐藏的财富》,里面讲了一个美国人的故事:有两个从德国移民美国的兄弟,1845年,来到纽约谋生。这兄弟俩觉得生活很艰难,就商量怎么样能够活下去。作为外来的移民,哥哥原来还有一技之长,在德国的时候,他做泡菜做得很好。弟弟太年轻,什么都不会。哥哥说,我们外乡人在纽约这么一个都市,太难生存了。我去加利福尼亚吧,我可以种菜,继续做我的泡菜。弟弟想,反正我也没有手艺,索性一横心一跺脚,留在纽约,白天打工,晚上求学。他学习的是地质学和冶金学。  相似文献   

4.
正在中国美术学院,有不少外国留学生。借中国美院九十周年院庆之机,我采访了其中的两位——来自美国纽约的柯伟业和来自俄罗斯莫斯科的卡佳,想听听他和她在杭州学习、生活的感受,及其各自对中国文化艺术的理解。同学的评价是,他比中国人还像中国人很巧的是,这次我采访的两位中国美术学院的留学生,相互之间认识。我先采访了来自美国纽约的柯伟业,第二天采访来自俄罗斯莫斯科的卡佳。说起柯伟业,卡佳笑了,说:"他比中国人还  相似文献   

5.
安宁 《文化博览》2006,(2):16-17
弟弟第一次到北京读大学的时候,与我是同样的年龄。在父母的眼里,17岁,只不过是个孩子,而且,又是没出过县城连火车也没有见过的农村少年。母亲便打电话给我,说要不你回来接他吧,实在是不放心,那么大的北京,走丢了怎么办?我想起这么多年来,一个人走过的路,很坚决地便拒绝掉了。我说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男孩子,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有什么用?!  相似文献   

6.
学校放假,儿子把过去的旧课本翻出来准备卖掉,翻检到初三的语文时,便坐在旧书堆上看了起来。看完后,跑过来跟我说,他发现了诸葛亮一阴招。原来,他看的是两篇古文《隆中对》《出师表》。他说,诸葛亮在南阳当农民的时候就很自恋,说自己是精英,可惜没人承认,只有他的哥们儿徐庶相信。那时刘备在新野,混得也挺惨的,很想招贤纳士,徐庶就对刘备吹嘘说:"我的朋友诸葛亮,真乃卧龙,将军见见他吧。"刘备说:"那你和他一起来  相似文献   

7.
母亲穷,所以,供他上学费了劲。那时,他是家中的老三,两个哥哥已经成了家,可因为媳妇的关系,与母亲的关系很紧张。像所有农村的家庭一样,母亲在万般无奈之下,向两个哥哥张了口,她说,你们供弟弟上大学吧。他那时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为了学费,他整个暑假都在煤矿上当小工,整个人累得脱了形,可是有什么用呢?昂贵的学费让他的大学梦就要破灭了。他听到过母亲哭,呜呜咽咽  相似文献   

8.
我家是一个单亲家庭,听隔壁的多莉太太说,我的母亲生下我不久便去世了。而父亲对于我母亲的事总是只字不提。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很冷漠的人,他从不跟我多说话,在生活与学习上对我的要求却很严格。父亲有一家公司,在我们这个小镇上算是一个富有的人,但我的零花钱从来没有我的同学们那样多。这还不算,他每天开车去公司时,都会经过我们学校,可是  相似文献   

9.
郑亦工 《职业圈》2005,(7):22-24
我连死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1959年,我出生在山西省忻州地区原平市崞阳镇下丰洼村,下丰洼是一个洼地里的小村庄.我的父母都是农民,家里有四个孩子,我的姐姐比我大9岁,我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因为孩子多,家里的光景并不太好,所以孩子们都用功读书.我的姐姐弟弟学习都很好,但我的成绩中等,我从小喜欢拉二胡,远近闻名,考入名校范亭中学后,成了校乐队的队长.高中毕业时部队看中我,免试去当文艺兵,但我不想受纪律的约束,就回了村里.当时,中央号召农民致富,我就到煤矿上当小工,给附近的耐火土厂搞推销,唉,要是我到了部队上,就不会站不起来了.  相似文献   

10.
他说永远听从我的话   我出生在吉林省怀德县大泉眼村,父亲在郑家屯开粮店.当时的驻军一度住在粮店,驻军统领张作霖和我父亲结识,相交很好拜了把兄弟.张作霖看我读书很用功,常夸我是女秀才.后来,他向我父亲提亲,说他大儿子很听话,肯上进,将来也要在军队发展,需要我这样的女秀才帮助.……  相似文献   

11.
我有一个学生叫威廉,是个黑人学生,很有礼貌,也很聪明,一年前选过我的逻辑课,可上了几节就不来了。后来他说他爸爸死了,所以缺了很多课。我谅解了他。威廉依然缺课,一直缺到期末考试。他请我不要给他不及格,给他一个"课目未结业"。他说他的部队要到前线去打仗了,因为他是现役军人。我一听立刻同意。这天,我突然接到军人驻校办公室的电话。一个军人问我:"为什么威廉一年前的课到现在都没有结业?"我说:"威廉到前线去啦。"那边立刻提高了嗓门:"他到什么前线?他撒谎。他知道在他读书期间,部队不送他去前线!"我一听很生气,立刻给了他一个不及格,送到成绩部去了。没想到,部队三番五次打电  相似文献   

12.
爱新觉罗·溥任,又名金友之,81岁,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在回忆末代皇帝时,他说道:“我1918年出生的,民国七年。溥仪和我不是一个母亲,他就算过继给同治和光绪,他们都没有儿子。过继后他当了宣统皇帝,3年之后就退位了,那时候还在宫里头,说是享受优惠条件,没搬,当小朝廷。我五六岁的时候还到宫里头去过,跟溥杰一块去的,溥仪比我大12岁,那时候他就十七八岁了,见他时得给他跪安。那时候  相似文献   

13.
感觉崇尚     
感觉崇尚曹文轩1一则笑话说,有兄弟二人“通腿儿”(一头一个合被而眠),弟弟说他腿痒,求其哥哥帮他抓挠,哥哥答应,于是开挠,挠的竟是自家的腿,却问弟弟:“舒服乎?”弟弟道:“舒服也。”请哥哥再用力。于是哥哥再用力,挠的依旧还是自家的腿——直到把自家的腿...  相似文献   

14.
我有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他叫王力猛。听说他出生的时候晴天霹雳吓得他爸爸40几岁(蹲过大牢)的大男人居然大小便失禁。当时有个算命的瞎子对他奶奶说此人以后是皇帝的命。他在家的小名是三牛子,他哥哥大猪娃和姐姐二狗妹都比他大好多。那年越南战争爆发他哥哥就去了再也没有回来过,听说他妈那时特伤心。牛子他姐上完初中就和一个号称黑道白道都搞得定的人结婚了,可没几年狗妹就因为偷汉子被打死了。所以三牛子是他家惟一的孩子了,他爸妈都对他特别好。我认识他是在一个下着小雨的日子,那是一年级开学的第一天。我在教师里看见一个很忧郁的孩子明显和其他兴高采烈的人格格不入。我很欣赏他的忧郁,他  相似文献   

15.
关羽 《文化博览》2006,(2):28-29
这是谁家的狗?这个城市里到处都是迷失的动物,我也不知道这是谁家的狗,我把它从一个下水道里拉上来时,它还对我伸了一下舌头,那是乖巧的问候。看得出这是一条聪明的狗。那天,我带了一只猫回去养的时候,房东的儿子哭了,他无限愤怒地拿出他的弹弓要送我的猫上西天,问了原因才知道我的猫惊吓了他的鸟。他有一只会说"你好"的鸟,虽然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但他们都说,那是一只会说"你好"的鸟。我的猫胸无大志,眼波流转看上去很聪明,但肚子却是诚实的,它可能觉得吃了那只鸟,自己才算完成了一种善良——所以我只好把它丢掉了。我几乎因此不敢带任何动物回家  相似文献   

16.
王吉万 《职业圈》2014,(13):52-53
在激烈的竞争中,究竟怎样才能维系企业的存在?稻盛和夫的结论是:人心比什么都重要。他说,人们常说人心易变,我却认为在当今世界上再没有比人心更强有力的东西了。为此,他把敬天爱人确立为社训。儒家文化对待世界的态度与现代市场的竞争机制结合荏一起,指引着稻盛和夫先后创建了两家世界五百强公司。  相似文献   

17.
付军 《文化博览》2006,(10):34-35
记得小时候有句很流行的口号:打倒"孔老二"!孔老二是谁?孔子也。于是,从那时起,我就认定排行老二的都是坏人,理由很充分:孔老二孔老二,看到没,在家里肯定是排行老二!那时和弟弟打架,我就会喊出一声很响亮的口号"打倒付老二",弟弟就会闻之色变。长大后学习孔孟之道,细细一想,孔子的哲学,不就是一种活生生的老二哲学吗?孔子用自己的政治理想给中国人设计了一种老二型社会:人人礼让,个个知趣,不为福始,不为祸先。孔子是万世先师,他的哲学,就是中国男人的哲学。于是,许多中国男人都成为老二哲学的忠实信徒:不当老大,甘当老二。臣子面对皇帝,要甘当  相似文献   

18.
林然 《生态文化》2010,(6):30-33
认识老倔头一是他倔得很出名,二是他养了只山驴子。 认识老倔头的过程说起来很好笑也很尴尬,那时我随工作队刚到工队,听刘队长说老倔头养了只山驴子。我很想亲眼看看山驴子长得什么样儿,便问刘队长老倔头姓什么。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有点烦余秋雨老师,他自己说过,什么都知道的,是怪物。但是,不能因为自己知道的比大赛里的青年歌手多,就瞧不起他们。余老师知识面宽,文字表达得也不错,加上有备而来,经常是侃侃而谈,口吐珠玑。但是我觉得,他有时讲得太多了,有卖弄之嫌,不要说下面与他一样感觉良好的评委会烦,甚至全国人民都在等他——"什么时候说完?"而与他坐在一起的徐沛东老师就比较言简意赅,偶尔表扬人的时候,也会多说了几句,比如哪个音乐家有慈善心,哪个作曲家怎么伟大……但是,我们听了很舒服,因为他是在赞美"别人的事迹",  相似文献   

20.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在苏联留学时的同班同学陆京偕其在上海的弟弟陆一起来杭州大学看望我,多年未见,相叙甚欢。他告诉我,此次来杭是因为家父陆俨少调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院)任教授,由于兄弟三人都不在杭州,故小弟弟陆亨将从江西调来杭州。往后如有什么事,希望老同学照料一下,我当时即欣然允诺。旋即,我们一道去看望了陆俨少先生。陆先生住在南山路美院教工宿舍,对门是他的弟子、画家姚耕耘家,他说门当户对彼此可以照顾。第一次见面,陆先生给我突出的印象是为人敦厚,谈吐高雅,知识渊博,文人气息很浓。他正在作画,室内安装了一个北方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