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新华 《新闻界》2001,(6):15-16
记者类型有多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润时以风格作为分类依据,把新闻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记者”。艾丰在他的文章里,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算学者型记者。比照艾丰辉煌的新闻实践,我们会发现艾丰不仅在记者和学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而且做“全”了学者型记者。在长达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他把记者的强烈的新闻敏感、拥有调查研究之便和学者的缜密思考紧密地结合起来,突破了单纯学者式的论证和思辨,弥补了记者忙于采编业务、无暇思考的欠缺,不仅做成功了新闻学学者,而且做成功了经济学学者。他在新闻学方…  相似文献   

2.
艾丰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学者、经济学家,曾任《人民日报》编委、经济部生任,《经济日报》总编辑,“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组委会主任等职,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他曾获我国新闻记者最高奖──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所著《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获我国社会科学最高奖──首届“吴玉章奖金”。应暨南大学新闻系的邀请, 2000年 11月 28日,艾丰先生来到暨南园,以记者的经济理论素养与新闻工作为主题,作了精彩的演讲。现根据录音,将艾丰先生的讲学内容扼要整理如下。综合、超脱、主动:记者学习经济理论的优势 艾丰在许多场合强调过,…  相似文献   

3.
记者有多种类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润时以风格作为分类依据,把新闻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记者”。艾丰在一篇文章里,认同这种分法,同时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算学者型记者:“有人把我归入第三类。我感到很光荣,不过同时觉得不甚够格。”艾丰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学者型记者”论题作过进一步阐述:“学者型记者又可分两种:一种,注意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的结合,着力于新闻学的研究,是记者兼新闻学者;一种,注意研究所报道领域的问题,着力于某个专业的研究,是记者兼专业学者。学者的直接表现,就在于他有这…  相似文献   

4.
辛华  梁瑜虹 《传媒》2003,(4):18-19
艾丰是中国首批高级记者,首届“范长江新闻奖”、首届“吴玉章奖金”、“全国质量工作卓越领导者”奖章获得者,历任人民日报社编委、经济部主任,经济日报社总编辑等职务。40多年来,他一直作为编辑、记者活跃在中国新闻工作的第一线,写过大量有影响的新闻报道。主要作品收进他的新闻作品集《思考的笔》和《经济述评自析集》。近日,笔者在经济日报社就传媒界感兴趣的诸多问题采访了艾丰先生,其中他对传媒人成才的一些看法,使我们得到了一种理性的思索。  相似文献   

5.
艾丰曾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学者型记者”论题作过这样的阐述:“学者型记者又可分两种,一种,注意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的结合,着力于新闻学的研究,记者兼新闻学者。一种,注意研究自己报道领域的问题,着力于某个专业的研究,记者兼专业学者。”比照艾丰辉煌的新闻实践,我们会发现艾丰不仅在记者和学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而且自身做“全”了学者型记者。  相似文献   

6.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和这个问题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一个新闻人的天地能有多大? 就从艾丰说起吧.从新闻人的角度看,我认为艾丰堪称当代中国第一“大”记者.1961年,艾丰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1981年进入人民日报社.就任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时,他说,担任经济部主任要具备三个条件:对全国经济有一个总体把握;在若干经济领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善于把经济转化为新闻.他把自己的新闻之根深扎在经济的土壤里,以大胸怀想大局,以大视野抓大事,以大思路说大理,以大手笔做大新闻.  相似文献   

7.
舆论监督是近年来众多学者经常探讨的话题,关于舆论监督,艾丰做得多,说得少。做的方面,家喻户晓“中国质量万里行”开创了90年代大规模强声势舆论监督的先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说的方面,他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曾两次上交提案,强调舆论监督,其主要观点见于其新著《一个中国人的世纪宏论》之中。笔者结合艾丰“做”和“说”两个方面,试对艾丰的舆论监督思想作些探析: 一、“舆论监督是一个法宝” 在《一个中国人的世纪宏论》之中,艾丰提出“舆论监督是一个法宝”,这是在总结我国新闻改革二十年的经验,并深刻领会…  相似文献   

8.
你读过新闻著作《新闻采访方法论》《记者的素养和技巧》吗?一定会被书中所作的某些新探索所吸引吧!这是人民日报记者艾丰从事新闻工作的宝贵经验谈,也是他的主要著作。这些新闻理论指导他进行了新闻述评写作的实践,他的作品受到了读者好评。艾丰是河北省玉田县人,生于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在广播电台工作过较长时间,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毕业后获硕士学位,分配到人民日报当记者。他常常感慨万分地回忆自己在求知  相似文献   

9.
“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想看”,这是好多记者撰写经济报道所遭遇的尴尬,而艾丰的经济报道却很动人:外行爱看,因为他以一种最易接受的形式突破了外行想看而不敢看的畏惧心理壁垒;内行爱读,因为他发现了内行有时也未能察觉的新视点。艾丰写的经济述评充满真知灼见,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许多作品给人以常读常新的感觉,给“新闻是易碎品”的结论以一种新的思索。本篇笔者着重从思维分析角度试图剖析艾丰经济报道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著名记者艾丰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中把新闻写作看成是“一种在传播过程中的特定的人与人的关系的处理”。艾丰认为,新闻写作不只是处理作者与文字或者说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地,是要处理记者和读者、记者和采访对象、记者和编辑等等之间的关系。这种把新闻写作过程“一支笔,一杯茶,一篇妙文纸上爬”的表象深化为处理新闻写作中几种要素间关系的分析方法,其实就是系统思维在新闻写作研究中的具体表现。系统存在于世间万事万物中。本世纪40年代以来产生的系统理论与系统科学,为人们提供了研究自然界、技术系统和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11.
艾丰是我国著名新闻学者、经济学家,曾任《人民日报》编委和经济部主任、《经济日报》总编辑、“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组委会主任等职,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他曾获我国新闻记者最高奖──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所著《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获我国社会科学最高奖──首届“吴玉章奖金”。 最近,艾丰在《经济日报》社接受暨南大学新闻系研究生“中国当代名记者艾丰”课题研究小组的采访,就人们对新闻界诸多感兴趣的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深入浅出的回答。本人为研究小组成员之一,现将关于中国新闻改革热点难点部分访谈内容谨录如下: 宣传工…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信息     
程远新闻作品研讨会在京召开经济日报社高级记者程远新闻作品研讨会1月26日在北京举行。经济日报社社长徐心华、总编辑艾丰和来自首都新闻单位、新闻学术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等70多人出席了会议。程远系经济日报社产经部高级记者,多年来他深入研究中国社会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3.
艾丰是我国著名新闻学者、经济学家,曾任《人民日报》编委和经济部主任、《经济日报》总编辑、“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组委会主任等职,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他曾获我国新闻记者最高奖一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所著《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获我国社会科学最高奖——首届“吴玉章奖金”。 最近,艾丰在经济日报社接受暨南大学新闻系研究生“中国当代名记者艾丰”课题研究小组的采访,就人们对新闻界诸多感兴趣的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深入浅出的回答。作者为研究小组成员之一,现将关于中国新闻改革热点和难点部分访谈内容谨录如下: 宣传工作的…  相似文献   

14.
艾丰是名记者吗? 有一次他去讲课,主持人介绍:“这是著名记者艾丰同志。”他马上更正说:“我不是著名记者,只是个有名字的记者。”他觉得,如果真的那么著名,何须别人介绍?  相似文献   

15.
“把材料拎起来写”,这是著名高级记者艾丰谈到的写作经验。我认为艾丰的这一经验,对所有从事新闻写作的人来说,具有广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艾丰的新闻策划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去年6月26日,笔者在北京《经济日报》社就新闻学术界的许多热点问题采访艾丰。访谈中,艾丰对探讨、分析当下的“新闻策划”热尤其有兴趣,提出了一些新鲜、独到的见解。现笔者根据采访录音并结合文献资料,试对艾丰的新闻策划观作初步整理和阐述。 一、新闻策划就是造就“宣传性现象” 艾丰认为,新闻策划实质就是造就“宣传性现象”。所谓“宣传性现象”,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在一定情况下,由于宣传和传播的影响和干扰而产生的或者是为满足某种宣传目的而人为制造的一类现象”①。 访谈中,艾丰强调:“我读研究生时的毕…  相似文献   

17.
人民日报记者艾丰同志,最近到南通市为新闻函授学员讲课,我抓住空隙在南公园饭店访问了他。“艾老师,在您给函授学员讲课之前先给我们上一课吧。”  相似文献   

18.
今年四月,全国新闻学会联合会在郑州召开第一次学术年会,人民日报记者艾丰同志出席了会议并提交了学术论文《关于多侧面报道的思考》。四月二十四日,艾丰同志又应我省新闻学会和省记协的邀清,讲了“在工作中考虑的几个问题”。其中之一仍然是多侧面报道问题。鉴于他的论文已在《新闻与写作》杂志上发表和口语化的报告更接近读者,这里我们将他的报告录音整理成文,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事实”意思相近、相关而又有差异的系列概念,如新闻事实、法律事实等。中国著名新闻记者艾丰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中写道:“事实是生活中用得最多的概念,同时也是最模糊、最不确定的概念。”本文对新闻事实及法律事实概念进行辨析,旨在阐明新闻事实和法律事实在现实生活中的关联与区别,而后从法学角度剖析新闻事实与法律事实的辩证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一提起范长江,人们就会想起《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里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一提起穆青,他笔下那十个鲜活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就会浮现在眼前,然而,对于名记者艾丰,我们却很难以哪一个作品、哪一个人物来指代他的新闻成就;这是因为他的新闻作品取胜于一种独特的风格,或者也不能仅仅称为风格,很多人认为,艾丰的作品实际上体现出新闻界的一种发展趋向。被称为学者型记者的艾丰,新闻采访写作均体现出思考和研究的特色。在《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文集》里,艾丰曾写了一篇感想《做思考的笔》,笔者以为,这篇文章正道出了艾丰新闻作品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