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们生活在一个喧嚣、热闹的时代,每天早晨一睁眼就开始了忙碌,忙着吃饭,忙着上班,忙着挣钱,忙着应酬……一天天,一年年,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熙熙攘攘中,没时间沉静,没时间思考,更没时间独处。周国平的哲理散文《独处的充实》为我们在这热闹尘世中,提供了一片宁静的绿阴,让我们暂时摆脱尘世的杂乱与纷繁,回归自我,回归自己的灵魂,他教我们要学会独处。人为什么要学会独处呢?因为“对于有‘自我’的人来说,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  相似文献   

2.
独处     
我讨厌一切喧哗热闹的场所,我喜欢安静,当然就喜欢独处,喜欢那份独有的静谧。 我喜欢独处。所以,经常一个人走在静寂的清晨和傍晚,展开心中无尽的遐思,让思想驰骋在  相似文献   

3.
蓝雨 《现代语文》2005,(8):17-17
“独处的时候,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不由使人想起来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我爱热闹,我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或许,人只有在离群索居时,才会思索,追求、创造。既然独处也是一种享受,我们就且受用这无边的世间之美吧!  相似文献   

4.
独处     
在纷扰嘈杂的都市中走了一趟,我更深信独处是一种享受。我从来喜好独处。每每人稀处,独坐平静如镜的水池边,信手将身旁的石子投向水中,望着那圈圈荡漾散开的涟漪,大有顿悟人生之感。我们的人生不就如这水镜?平静得可爱,但若稍起涟漪,然后复归平静,不是更显美丽吗?人生,烦恼是不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压力的加剧,现代人越来越注重一个问题,那就是“休闲”,如何去休闲?方式可能是多样的,从东晋隐逸诗人陶渊明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独特的休闲方式,那就是“独处”,独处与孤独不同,独处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生活方式,而孤独则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心理体验。独处可能会有孤独感,但在陶渊明身上,我们看到更多的则是享受闲暇。独处成为一种休闲方式,其内在特质在于独处更容易获得自由与自然,这也是休闲的要求。当然独处不是自闭,陶渊明的独处还提醒我们学会自娱与自我追问,在哲学和精神层次上,休闲与独处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大多数人都喜欢与人群在一起,与他人同享欢乐与忧愁。然而,有时我们并不能如愿以偿,而必须独立生活。现在就来看看你的独处能力如何,请回答“是”或“否”。问题(1)要是你得一个人打发整个下午或傍晚,你会感到惶恐吗?(2)当你独处时,总是想找些东西来吃或唱?  相似文献   

7.
独处     
一生中,不是依着朋友就是赖着家人,从来没有勇气单独地守着,不敢单独地远行一次——我常常会小看这样的人。我喜欢独处,虽然扮演的是小角色,唱的是独角戏,但在我的世界里,独处自然会有独处的妙处。  相似文献   

8.
独处与思考     
独处,是人的一种生存能力。缺乏独处能力的人,归根到底是缺乏思考的内在需求。一个人如果不能在独处中静心思考,则是残缺的人生。有位西方哲人极而言之:“对无知的人来说,闲暇是人的一种死亡,是活着的坟墓。”  相似文献   

9.
独处与思考     
石庆华 《新读写》2009,(7):121-121
独处,是人的一种生存能力。缺乏独处能力的人,归根到底是缺乏思考的内在需求。一个人如果不能在独处中静心思考,则是残缺的人生。有位西方哲人极而言之:“对无知的人来说,闲暇是人的一种死亡,是活着的坟墓。”  相似文献   

10.
诗意地独处     
独处会令人寂寞,心灵空虚,这是不会享受生活的人的感觉。其实独处并不等于寂寞。独处是使心灵最平静,感觉最真切,最富有诗意的时候。阳光灿烂的下午,阳光带着缕缕微风从窗子洒进来,独自待在家里,泡一杯清茶,捧一本好书,坐在木椅上,边看书边品茶,那该是多有诗意的享受啊!不仅能体会到平静的美妙,而且可以跟着作家的思想遨游知识的海洋。  相似文献   

11.
独处的自白     
已有较长的时间未独处远行了,心中难免产生时起时落的沮丧。总想起远方的山水,远方的静乡僻壤。在这样的思绪中,脑海里总有两个词汇‘独处和交往’不停地交替闪现。 我喜欢在闲暇的日子里,跨上我的摩托车去独处远行。那些岁月里。曾走过塞上江南,也曾驻足在黄土高原;有时去皖南的山间溪边软笛弹曲,也会去云贵的梯田翻山越岭。亚里士多德曾有一句话:“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  相似文献   

12.
拥有独处     
不要诅咒独处,很多时候,应该拥有独处。不要叹息没有独处。带着白天的疲劳,找一个无人知道的角落,躺在地上,看星星,看田野,看皎洁的月光在水上跳舞,不也是一首美妙的诗歌? 不要叹息没有独处。认真咀嚼失败的苦果,仔细品味成功的喜悦,真心编织未来的美梦,拥  相似文献   

13.
独处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调节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独处会得到不同的看法。独处是成熟的标志,同时其对我们的身心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学会独处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周国平 《成长》2007,(11):55-57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是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能独处也未尝不是一种严重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独处     
苏格拉底独立荒原思考哲学问题,三天不挪一步;司马迁受官刑身处牢狱,写下了辉映千古的《史记》;苏东坡贬官琼州,身居陋室,终年读书赋辞,不改其志;闻一多钻研典籍,三年目不窥同,踏平了一座座学术高山…一切大学问者、大智慧者、大事业者,都有静思独处、超然物外、卓荦不群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学会独处     
学会树的站立拒绝缠藤 学会烛的微笑接纳流萤 学会蛆川土里游泳 学会溪水刀尖耕耘 学会蹲在一枚种子里 思想隆起青青的山岭 学会淌进叶脉中 生命溅起一溪灵魂的清香 学会河流如此执着 学会果实那样静默 学会用时间的碎屑 构筑起人生的辉煌学会独处@高霞!贵州  相似文献   

17.
独处     
我习惯独处。习惯代表一定程度上的喜欢。是的,独处确有乐趣。比如,在一个悠闲的秋日的午后,临窗坐在一把柔软的椅子上,手捧一本余秋雨的散文或一部池莉的小说。你可以为余秋雨痛快淋漓地揭露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而拍手叫好,也可以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池莉笔下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孩子七岁多了,是个男孩,平时我们比较注意培养他的勇敢精神和独立性。如让他自己出去玩,什么事自己去尝试等,胆子也不算小。但就是害怕自己在房间独处。晚上,上床后,必须父母陪着睡,否则就会感到害怕。白天也是这样,放学后,若让他一个人在家,他绝对不干,只有跟我到单位去。后来因我们单位搞一项特殊工作,不让把孩子带进办公室,我和爱人协商后,决定有意识培养他一个人独处的能力。 我们也曾经问过孩子,你到底怕什么。他也说不清楚,有时说:“怕怪物进来”,有时说:“怕坏蛋进来”。我们曾想,以后不让孩子再接  相似文献   

19.
独处     
那篇谈"清寂"的文章,时时萦绕耳边,作者说,"清寂是属于生命本身的东西"。由此,引起了我另一份类似的感受——独处。在喧嚣的城市里,我追求独处,觅得一份清静。一个人呆着,总有一种解脱式的舒适感,抛开纷乱的心绪,让心和感情沉淀下来,安安静静地想些什么,写些什么。我觉得,此时此刻的世界才最具原来面貌,呈现在脑海中的事物才更为真切。心情是需要收拾的,倘若人少了这样一段时间,便失去了反思的机  相似文献   

20.
理解《荷塘月色》的主旨,不能不关注第三节中的几个关键句。钱理群和孙绍振都抓住该节的关键句作出独特解读。然而,细品原文。觉得二位大家的解读又与文路相左。他们都将“群居”、“热闹”与“独处”、“冷静”对立起来,孙教授认为“平常的自己”是“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是“现在却只是只爱‘独处的妙处”’;①各种版本的教学参考书均言全文处处表现了作者“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