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郁达夫小说颓废感伤风格的形成和他对唯美主义的审美选择有着内在的关系.他的小说表现了理想人生和理想人性的扭曲、失落,是对现实世界的诅咒和隐忍抗争.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1930年与1960年为界,将英美女性实验小说家划分为三代,并对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历史与现状、表现与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力图证明20世纪英美现代实验小说与女权文学批判之间有一个被长期忽视的自然交集———女性实验小说传统。文章对这个独特的小说空间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指出它既是对传统文学模式的颠覆,也是对父权社会结构的反抗。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浙东乡土小说的地域风彩的主要表现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就浙东乡土小说地域风彩描写与京派乡土小说地域风彩的不同点进行了比较研究,探究了他们各自的特色。还从作家的审美选择和文化选择意识两方面对浙东乡土小说特色的形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明清小说女性形象在作品中的地位有一个嬗变的过程:明中叶以前小说,女性形象主要是作为男性形象的陪衬;明中后期小说为了深入地反映现实,女性形象步入主体人物系列;清代小说选择女性形象为中心人物,并赋予她们以极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对20世纪中国小说隔膜主题进行研究时,我们注意到巴金重点表现的是家庭成员间的隔膜,如代际隔膜、夫妻隔膜、婆媳隔膜、兄弟或妯娌隔膜等。但是和鲁迅表现凡俗人"几乎无事的悲剧"的"深切"与复杂不同,巴金则把这些隔膜直接表现为矛盾或冲突,而这些矛盾冲突有时甚至达到"有我没你"的激烈程度,《寒夜》中的婆媳冲突就是这样,以至于左右为难的汪文宣不得不发出这样的疑问:"女人为什么就不能原谅女人?"对此,本文主要从社会历史现实等外部环境,思想观念等文化传统,特别是从女性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民主政体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形态已有数千年的存在历史。人类之所以在当今普遍选择民主政体作为最基本的现实政治运作模式,也是基于成本考量的理性选择。民主政体相对于其他政体而言,具有比较优势。民主政体相对于其他政体而言,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调和政治冲突和维持政治及社会稳定的政治成本,而且能够有效降低公共决策的外部成本,更能够有效降低政治统治的风险成本和政治发展的机会成本。理性考察和分析民主政体的成本问题,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民主的理论认识,而且更有利于增强如何将社会主义民主做真做实的现实思考。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小说是指以农民工作为题材和叙述对象的小说。悲情叙事是农民工小说的基本表现形态。农民工小说的悲情叙事首先由于叙述主体对于现实的沉痛体验。不过对绝大多数农民工小说的叙述主体来说,传统文化的弱点和民族的创伤记忆,还有小说的传统和使命也让他们难以抑制地展开悲情的叙述。但是,促使农民工小说相当一致地相守悲苦叙事的关键因素还在于叙述主体内心的现代性焦虑。  相似文献   

8.
严歌苓是新移民小说的代表作家,她善于通过对女性世界的描摹和关照表现女性特有的性别意识、各自不同的现实欲望,从这些女性形象身上,我们深切体验到了严歌苓对女性独特的怀想方式以及对女性内涵、文化意味挖掘的深度。  相似文献   

9.
文声芳  袁晓东 《考试周刊》2008,(16):173-174
狄更斯在小说<雾都孤儿>里塑造的南希这一人物形象仅仅是小说中的一个次主要角色,但却是小说中一个极为典型的人物.她不像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一样表现出或者好或者坏的某一面,而是在某些时刻表现出来的好的一面,某些时刻又表现出坏的一面.正因为这样,这个人物才更贴近于生活,这个人物的人性之复杂才值得我们来探究.本文将重点从她的人生所面临的重要选择来探讨她的选择和命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博尔赫斯小说中独特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了中国的作家们,催生了先锋派小说,选择格非作为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通过小说文本分析,发现他在接受博尔赫斯影响下,又结合本土文化的创作事实,使作品偏向现实,倚重传统,旨在呼吁装帧重于内容的书籍市场对文本本身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对女性生命个体的关注是"问题小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后的文学创作中特别是建国后文学中女性更多的是以附属品的位置存在。"新写实小说"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延续着"五四"的"问题小说"对女性现实生活困境的延伸与思考。"问题小说"描写女性生存困境面临的问题与无奈,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这些女性开始有了反抗的意识并采取了进一步的行动,无论结果怎样,相对于"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都是一种社会发展进程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进步表现。"新写实小说"褪去了"五四"时期贵族式的蜻蜓点水的人道主义情怀,而更多的是对现实的残酷与女性悲剧命运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傅军 《文教资料》2011,(34):17-18
海派作家施蛰存在现代都市小说创作中一直擅长抒写女性心理体验和妇女命运。他的小说文本明显蕴含和突出时代都市女性的主体意识和形象.关注和表现理想女性与现实女性、传统道德与都市文化的碰撞、消解和平衡。本文通过对他前后期代表小说文本和人物的解析,从作家创作态度、视点。手法比较分析其女性主体意识的独特内涵和表现。并从作家创作素养和背景局限分析这种意识成因与特质。  相似文献   

13.
空缺是格非小说叙事上的一种惯用策略。在格非的小说文本中,空缺不仅是一种现象,而且更是一种方式。其功用具体有二:一是对传统小说叙事法则的损毁;一是对当下人类生存的隐喻指涉。但总体而言,由于没有本土文化传统和个人现实经验的更为充分的支持,因此,他的空缺便在现实内涵上表现出了某种苍白,成为一种对他人技巧的聪明借用而非创造。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代有多方面贡献的文学研究会作家,女性是他早期小说的重要题材。他描绘了多种层次女性的生活与心灵,挖掘了女性的爱心,展示了女性心灵的美与善;并以之作为救治中国当时社会弊端的“药方”。既包含了“问题小说”作家的共性,也表现了他独特的视角与女性观念。其中不乏对传统审美的继承,也有明显的背逆。他早期女性题材小说富有“中国”的、时代的特征,也富有叶圣陶个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写作《狂人日记》的现实文化背景:现代作家与传统读者之间存在的思想上、审美上的落差;揭示了《狂人日记》的艺术创造必须是在适应与超越之间寻求出路,其创作方法的创新,象征物象的选择,召唤结构的创造,对读者阅读心理的控制,都应既要适应,又要超越;并指出了《狂人日记》为现代小说提供的艺术价值取向:大众化和化大众。  相似文献   

16.
美国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奥茨的短篇小说《你从哪儿来,又要去哪儿?》虽然篇幅短小,却通过现实与梦境的转换成功地向读者展现了一个青春期叛逆少女的心理和情感活动,并且表现了对男权中心主义的颠覆和女性意识的觉醒。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对该小说进行详细的解读,从而使读者更进一步地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7.
唐代仙道小说中常表现出道教关注现实人生、重生恶死的宗教情怀。在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仙道小说中蕴含着人们普遍追求享乐的食色文化心理;食色文化是对唐代士人在仕途、婚姻的现实选择中所作的心理补偿和人生抚慰。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所谓"女性",并非单指生理意义上的"女性",而是理想、美好事物的象征;所谓"女性崇拜",也就表现了对美好理想的向往.相应地,对"男性"的嫌弃也就表现了对污浊现实的不满.小说从精神意蕴到人物安排,处处流露出浓厚的"女性崇拜"意识.这是作者生活经验和价值标准的下意识外化,是作者表明离经叛道立场的最直接方式,代表了曹雪芹心目中对所谓"正经"观念的悖离.  相似文献   

19.
试论《红楼梦》的“女性崇拜”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中所谓“女性”,并非单指生理意义上的“女性”,而是理想、美好事物的象征 ;所谓“女性崇拜”,也就表现了对美好理想的向往。相应地 ,对“男性”的嫌弃也就表现了对污浊现实的不满。小说从精神意蕴到人物安排 ,处处流露出浓厚的“女性崇拜”意识。这是作者生活经验和价值标准的下意识外化 ,是作者表明离经叛道立场的最直接方式 ,代表了曹雪芹心目中对所谓“正经”观念的悖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回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女性小说创作历史,寻找并分析了当代女性小说创作承继的四个方面的书写传统:一、对女性形象的立体呈现和“自传体”式的自觉运用;二、对巨型“寓言”的僭越;三、对“女性”和“人”的双重关怀;对“神性”叙事话语的反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