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吉利的13 “13”这个数字西方人最为忌讳,他们认为“13”不吉利,会给人带来不幸。这一忌讳的来源,据基督教《圣经》中讲到:在“最后的晚餐”上,耶稣同他的12个门徒一起吃饭,其中犹大为了贪图30块银币,将耶稣出卖给了犹太教当权者,并亲自为他们引路,抓住了耶稣。此后,耶稣被钉在了十字架上。因为犹大是餐桌旁的第13个人,所以西方人把“13”这个数字视为  相似文献   

2.
耶稣与孔子是生活于不同时空的两个人,耶稣认为摆脱现实苦难的途径就是要带领民众进入天国,进入“天国”的条件之一是“爱”;孔子则建立了“仁”与“礼”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他并没有给“仁”以确定的定义,但孔子认为恢复“周礼盛世”的条件是“仁”,仁最直接的含义就是“爱”。耶稣与孔子所生活的历史背景都是民众生活极其苦难深重的时代,针对现实问题他们都期望找到问题的症结并给予解决,他们的思想超越时空并有一定程度的交汇,而且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圣经”的“路加福音”说有一个人跑来问耶稣,他要作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稣告诉他要遵守“诫命”。这个人说他从小就遵守了。耶稣就很喜欢这个人,并热心地告诉他说:“你还缺少一件,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结果是这个人怕失掉他的产业(他是一个大财主),撇开耶稣跑掉了。“耶稣周围一看,对门徒说,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的难  相似文献   

4.
著名画家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我们应该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耶稣说:你们其中一个人出卖了我。众门徒脸上的表情有疑惑也有愤怒,唯犹大一脸的惊恐。原来,是他背叛了耶稣。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被雅典大陪审团以相对较多的赞成票判处死刑。这位被称为雅典“最有智慧”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对当时的雅典民主政府经常出言不恭的人。苏格拉底的罪名是“不敬神”和“腐蚀青年”。432年后,即公元33年,创立了基督教的耶稣基督在当时的古罗马帝国被犹太祭司判钉十字架。耶稣是犹太人,其创立的基督教与古老的犹太教虽然有继承关系(犹太教的经文叫《旧约圣经》,而基督教的叫《新约圣经》),但在某些教义上存在冲突。耶稣的罪名也是“渎神”。我们现在用的公元纪年就是以耶稣的“诞生”为基准的,他出生的那年是公…  相似文献   

6.
星期五,13历来被认为是非常不吉利的日子,原因是人们从神话、圣经故事、风俗习惯中产生了一些不好的联想。据圣经上讲,上帝创造的第一个男人——亚当,是在星期五,他和夏娃吃禁果也在星期五,他俩死的日子也是星期五。英国从前常常在星期五处死罪犯,因此星期五有时也叫“绞刑日”。从挪威神话中,人们产生一种迷信想法:13个人坐在一起聚餐是不吉利的。这种迷信被耶稣和其12个门徒的最后的晚餐加以证实。圣经上说,在最后的晚餐上,耶稣和他的12个门徒坐在一起,正好是13人。他的门徒之一——犹大,为了三十个银币而出卖了自己的老师。第二天,耶稣便…  相似文献   

7.
王茜 《中国研究生》2012,(11):24-27
《耶稣受难记》被梅尔·吉布森通过电影语言将宗教史乃至人类史上两千年前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重新还原在当代人面前,"耶稣受难"或者"基督受难"无论对基督教世界与非基督教世界、有宗教感或无宗教感的人,都有种最基本的表征意义,即"受难"。圣经乃至历史上的耶稣受难,都是有信仰和世俗、还有人心本身上的苦难与救赎的现实与精神意指,显露在"神迹",也显露在人之命运里。但这次时隔两千年后电子传媒时代的电影语言里的"耶稣受难",是否让信天主教的导演梅尔·吉布森在尼采宣告"上帝之死"后,又一次完成了电影时代  相似文献   

8.
同学们,如果地上有一片纸屑,你会主动弯腰捡起来吗?别忙着回答,先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次,耶稣带着徒弟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让彼得捡起来,不料彼得因为懒得弯腰,佯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那块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里换来一些钱,并用  相似文献   

9.
圣诞节,传说是耶稣诞生的日子,圣诞前夕被西方人称为“平安夜”。现在许多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也兴起过洋节来。“平安夜”,参加聚会,举行娱乐活动,跟着热闹一番,倒也无可厚非。  相似文献   

10.
置身于当代社会的前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是一个具有先知、良知的忧郁者,他自觉地负荷着时代的痛苦,对人类的关怀令作者上下求索。1986年,他推出新作长篇小说《断头台》,在这部小说中,他塑造了一个酷似基督教的“耶稣”形象——阿夫季,但作者笔下的“耶稣”形象失去了重要的宗教因素,“上帝”是新的“上帝”,“耶稣”是当代的“耶稣”,是人类社会善与美的追求者,是真理与正义的探险者与殉难者。  相似文献   

11.
犹大是耶稣的门徒,是他出卖了耶稣,让耶稣走上了绞刑架,而他自己则被永远钉在了基督徒心中的历史耻辱柱上,遭受基督徒的唾弃。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描绘了犹大神色张皇、心怀鬼胎的模样。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原型理论为原点,试图从上帝对诺亚一家、摩西对以色列人、以及耶稣对犯有原罪的羔羊的不同拯救方式人手,进一步寻找这些拯救方式的相同之处——他救,从而探析救赎意识在美国现代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小说《愤怒的葡萄》中的别样体现,也即自救。  相似文献   

13.
【题目设计】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把它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  相似文献   

14.
正我是一个固执的人,带着一个固执的班。要不是成绩还可以,可能早已没"资格"再当班主任了。因为,我得罪了很多人。我是学校里公认的最认真的人,却是从教十五年来没有评过"优"的人,甚至在聘任职称的"关键"时期。因为,每次投票,我人缘最差。同事们对我已经"恨"到没有丝毫"同情心"的地步了。很多人劝我,"干嘛和自己过不去",我沉默以对,因为他们不知道我的快乐。耶稣说:"你必须在付出中得到你期望的快乐。"好心的朋友只看到我的"输",却没看到我的"赢",我赢得的是别人无法体会的快乐。  相似文献   

15.
一说起“跨世纪” ,人们心中总是不免要冲腾起一股“豪迈之气”。“世纪”者 ,百年也 ,它是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的一个术语。这种西洋历法 ,源于古希腊的“儒列历”。“儒列历”的纪元 ,是从古希腊举行第一次奥林匹克竞技会开始的 ,相当于公历纪元前776年 ,后来 ,罗马人袭用了儒列历 ,却把纪元改为前754年始建罗马城之时。到了公元6世纪 ,基督教的神学家狄奥尼修斯才把纪元确定为耶稣诞生之年 ,即罗马建城后的754年。但近世的一些宗教史学家却说他推算的不对 ,有的说此前6年 ,耶稣就降世了 ;有的则说圣母马利亚临盆早了4年。…  相似文献   

16.
北欧一座教堂里,有一尊耶稣被钉十字架的苦相,大小和一般人差不多。因为有求必应,因此专程前到这里祈祷和膜拜的人特别多,几乎可以用门庭若市来形容。教堂里有位看门的人,看十字架上的耶稣每天要应付这么多人的要求,觉得于心不忍,他希望能分担耶稣的辛苦。  相似文献   

17.
《新作文》2006,(3)
台湾学者陈鼓应发表过《耶稣新画像》一文,以《圣经》内容为根据,准确地描绘了上帝的本来面目。上帝教人不可杀人,但他却大开杀戒,总计杀了90多万人。上帝的嫉妒心很强,以自我为中心,脾气反复无常,顺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代史上,许多先贤在学业或职业的选择上改变初衷、另辟蹊径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无独有偶,前几年,美国《纽约时报》主编哈特写过一本书,叫《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百人》。这100人中,37人为科学家,36人为政治家、军事家,14人为哲学家,11人为宗教领袖,2人为探险家,从事人文社会方面活动的占了60%以上。再看前面的25位:第一位穆罕默德,第二位牛顿,第三位耶稣,第  相似文献   

19.
耶稣作为强烈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其形象的深刻性与复杂性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青睐。对耶稣形象的研究须聚焦于耶稣所行的事迹,而《福音书》中耶稣事迹的最高潮无疑是其受难复活。此外,圣餐礼作为唯一由耶稣本人设立的基督教礼仪,也是研究耶稣事迹中不可绕开的节点。弗雷泽以其巫术与宗教研究驰名于世,借用弗雷泽式的解读方法观照耶稣受难复活和设立圣餐的事迹,可发现耶稣的受难复活与“处死神王”的异教传说关系密切,而圣餐礼以往不为人重视的深刻意义也能得以揭示。  相似文献   

20.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这句话最先出现于《马太福音》的第十三章。从耶稣说这句话的具体情境看,他简直是专就“教育”讲的。《马太福音》告诉我们:“当那一天,耶稣……用比喻对他们讲了许多道理”后,“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对众人讲话,为什么用比喻呢?’”就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耶稣说了这番话。“马太效应”,说到底,讲的是“用比喻”之后可能出现的效果。它所说的“凡有的”和“没有的”中的这个“有”,指的是我们用来作“比喻”的东西,是不是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