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谢灵运和谢朓各自心态的差异,促使他们产生不同的山水诗创作范式。从山水的原态化到山水的生活化喻示创作情感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是"大小谢"山水诗创作题材和审美视角的变化。从意象的陌生化到意象的日常化,是创作题材的开拓,从动态纪游到静态写生的审美观照方式,则意味着诗歌意象向情景交融意境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山鼻祖,他的山水诗以自然山水为独立、客观的审美对象,对山水景物精细刻画,营造画境。他的山水诗表现形式绮丽,声色并妙,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趣味,开拓了诗歌的新境界。谢灵运在山水诗领域所展现的审美特质与运思模式对中国的山水诗史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谢灵运受《周易》的影响,尤其受取象思维方式的影响,从而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并且在山水诗刻画准确与体验细腻的秀丽景色中,蕴藏着丰富的理趣,从而给人某种启示。其所取之象的品质,慢慢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化,最终成为古典诗歌的常见的“象”,其取象艺术对其后世的山水诗创作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诗歌意象是一种情感符号。谢灵运的山水诗却有意识地将感情冷藏起来,传统意象出现的频率随之降低,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山水诗的诗意。作为补偿,由于诗歌来自对现实的直接观察和个人的切身体验,使山水诗摆脱了以往公宴、送别等题材诗歌里的景物描写程式,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在山水诗刻画准确、体验细腻的秀丽景色中,蕴涵着丰富的理趣,具备了意象应有的品质,因而逐渐形式化,又转化成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  相似文献   

5.
自然山水是中国诗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意象,而其山水诗在诗歌中完全确立地位主要还是归功于南朝诗人谢灵运,他是自然山水诗的"开山鼻祖"。《楚辞》对谢灵运诗歌的影响是十分深厚的,谢灵运对屈原的身世具有认同感,这对他在诗歌创作上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他继承发展了兴寄的艺术手法,将情、景、理三者结合在一起。谢灵运的诗歌开启了后代山水诗歌繁荣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分析以谢灵运为代表的晋宋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方式以及他们的山水诗中所表现出来尚真的审美追求与“山水 玄言”的结构模式等特点,探究道家思想对晋宋山水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审美意象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美学范畴,已被人们广泛使用。然而关于审美意象的诸多问题,理论界至今理解不一,为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审美意象的本质及其思维特征等问题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究。1、审美意象的来源。审美意象在中国古代文论及诗论中统称为意象,《周易》首次把“意”和“象”联系在一起。“象”在《周易》中有“自然之象”、“道之象”和“易象”等不同层面。易象就是意象,但意象却不限于易象。艺术形象也是一种意象,但意象却不一定就是艺术形象。严格地说,专指艺术形象的意象,是一种具有审美品格的特殊意象,即审美意象。2、审美意象的特点:审美意象作为意象的一种,它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但审美意象和非审美意象之间是有着质的区别的,以情感为特质,是审美意象区别于其它意象的基本特征。3、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审美意象和其它意象的思维方式主要都是直观思维,但就其思维的心理机制及其功能来说,却有着质的区别,审美意象的直观思维实质上就是情感思维。  相似文献   

8.
晋宋之际,在玄言诗之后,出现了山水诗,谢灵运被公认为山水诗的创始人。在谢灵运以前,山水诗只是作为背景出现的,谢灵运开始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创造出真正的山水诗.到了南齐的谢眺,山水诗有了新的发展。谢灵运、谢眺人称“大谢”、  相似文献   

9.
谢灵运是六朝时代一位有着多方面才能和素养的悲剧性诗人。他在仕途受阻、进身乏路的“幽愤”之中 ,为寻找“所泄处” ,便转而走向山水自然 ,以他独到的审美情调、趋向所创造出来的山水审美诗篇 ,挣脱玄言的桎梏 ,走向诗的审美独立机制 ,成为刘宋诗美学转型期的关捩人物。谢灵运山水诗的成就 ,主要表现为审美主体深微的审美敏感 ,极貌追新 ,兼声兼色 ,出水芙蓉。然透过章句 ,兴喻存焉。杜甫所看到的谢灵运重掩的肺腑内有着深深的“幽愤” ,才是对谢氏山水诗的精当把握  相似文献   

10.
刘宋世家大族杰出作家谢灵运之所以在山水文学创作中取得如此突出成就,其经济生活状况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谢灵运富足奢华的庄园经济生活催生了他的山水诗,还影响其山水诗的创作题材、情感状态、精神境界和审美取向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是抒情性文本(诗歌为主)一个基本的、重要的组成因素,它需要传情的内涵与意象的意念符号间建立起同构关系,达到意与象最自然的契合、最自然的相似。因此,写作主体在抒情文本建构中应该精心择用意象:择用具象特征的意象;择用寓涵丰富的情感信息的意象;择用凝聚文化内涵的意象;择用能够整合为“立象尽意”的意象。  相似文献   

12.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理论之一,在艺术创作活动中有着主体的审美意义,而且,对西方现代诗派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可以看作是中国古典诗论在西方现代诗派中的美学转换.要阐明意象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审美意义,首先得对意象的有关理论作一探讨.意象的概念最早见干《周易》,古人所谓“《易》者象也”即认为《周易》就是一部关于“象”的著作.《周易·系辞上》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这里的“意”是“圣人”之“意”,即圣人体察的天意;“象”是符号化的卦象,与审美和艺术创作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但其将不可见之意用可见之象来表达,则有着暗示与象征的意义.汉人王充将意与象缀合成一词时说:“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候,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一种精神创造活动,语言艺术化表质是语言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审美关系包含三个环节:感物得意。由意造象,由意象敷文,即以审美体验为内蕴,以生命意象化为载体,通过语言的审美建构,创造生命化的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14.
谢灵运以清新秀丽的笔调描绘山水,其山水诗在文学史上可谓成就不凡;杜甫虽不以山水诗闻名,但其山水诗亦成就斐然。就山水诗而言,杜甫对谢灵运有继承又有发展,两人均重视对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杜甫更是将写实手法推向高峰。除此之外,杜甫笔下的山水诗更注重情景关系,达到了浑融的艺术境界,此乃对谢灵运山水诗的一大突破。  相似文献   

15.
论谢灵运山水诗的济世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灵运山水诗的内涵并非象传统上认为的盘桓山水、崇尚高蹈那么单纯;他的"达人"兼抱济物之性、功成身退的终极人生价值取向,贯穿其一生的"仕"与"隐"的深刻矛盾,寄情方式的一一幻灭,表现了他执着的济世意识,从而构成了其山水诗主题的丰富深刻的内蕴和多元化倾向.  相似文献   

16.
谢灵运钟情自然山水,他悟乐于山水、得自由于山水、融创造于山水,并认为美在山水,乐在山水,这不仅增添了他山水诗的诗意色彩,而且彰显了山水诗的审美特质。文章从美形引人、美情感人、美理服人三个方面探索其山水诗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7.
历代文学评论家对谢灵运的思想和世界观褒贬不一,但就他对山水诗创作的贡献而言却是公认的。本文就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风格、艺术手法进行比较全面的阐述,并与陶渊明诗歌特点作以比较,从而更加突出表现谢灵运对我国山水诗创作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结合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对他的生平、交游以及参与的佛学活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受佛学思想影响较早,修为较深的作家。他的佛学因缘启发并丰富了他的山水诗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晋宋之际我国古典诗歌发生重大变革,谢灵运第一个把山水景物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写进诗篇,此后逐渐形成一个山水田园诗派。与此同时我国民间歌谣中也出现了以自然风光和山川景物为内容的民间山水诗。产生于我国北方的《敕勒歌》和产生于西南的《绵州巴歌》显示出我国南北各族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审美创造能力。它们具有许多与文人山水诗不同的民间山水诗的特色,而它们本身又以各自的艺术风采和审美个性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20.
谢灵运对山水文化的推进表现在他对山水园林的建设和山水诗文的引领两个方面。他将山水诗从玄言诗中分离出来,使以自然山水为独立表现对象的诗歌成为具有独立审美意味的文学形式;他的庄园建设和庄园山水诗,对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发展和园林艺术的发展都有着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