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邹韬奋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杰出的新闻工作。他一生对新闻事业情有独钟,创办了6刊1报,在没有言论自由的黑暗年代他立足于大众立场,从实际出发,以推动化的进步和民族的解放作为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他只有事业的热情,绝无个人的野心。新的社会制度赋予了邹韬奋先生为大众办报的思想以全新的内涵和丰富的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三贴近”报道原则的贯彻落实,必将推动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邹韬奋诞辰110周年。邹韬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出版家、政论家,杰出的新闻记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报思想和职业作风。即使在今天,他身体力行的“三贴近”作风对于当代传媒人仍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邹韬奋诞辰110周年。邹韬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出版家政论家,杰出的新闻记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报思想和良好的职业作风。即使在今天,他身体力行的“三贴近”作风对于当代传媒人仍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闻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一个事关新闻传播效果的大问题。离开“三贴近”,新闻必然会远离受众;“三贴近”是新闻报道的着眼点与最终归宿;只有践行“三贴近”,才能实现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现代著名的新闻出版家,邹韬奋的新闻出版生涯究竟何时开始,应该说是不成问题的。一来因为邹韬奋的活动时间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二来又有大量的文字及实物资料留下。但是,有关论著对此仍有模糊认识,如《韬奋文集》之前所附《韬奋年谱》称: 1926年“十月间,韬奋接编‘生活’周刊,这是他正式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开始”。 [1]因为《韬奋文集》是国内第一部邹韬奋的文选,所以这一观点的影响颇大且深,许多相关论著都采用了此说。 [2]我们认为,这一说法与事实不符,大有澄清的必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邹韬奋新闻出版活动与思想研究…  相似文献   

6.
龚鹏  周山彦 《宜春学院学报》2002,24(1):62-64,101
邹韬奋一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即“永远立于大众的立场”。他以大众为服务对象,深受大众的尊敬。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探讨韬奋先生的待友之道,可引起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新闻宣传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一个事关新闻宣传效果的重要问题。离开“三贴近”,新闻必然会远离受众;“三贴近”是新闻报道的着眼点与最终归宿,只有践行“三贴近”,才能实现新闻宣传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为进一步提高新闻宣传质量,增加舆论引导的有效性指明了方向。“三贴近”原则对于以女性为主要读者的《今日女报》来说,就是要贴近女性的工作和生活,维护女性的合法权益,关注女性的发展与进步。提高读者的参与度是实现“三贴近”的重要途径。坚持“三贴近”。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也是新闻媒体具有长久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是党报新闻工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党报新闻报道要敢于用正确舆论导向来触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改进会议报道,新闻记者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0.
名人趣名     
邹韬奋原名恩润,“韬奋”是他的笔名。按他自己的解释,“韬”是“韬光养晦”,“奋”是“奋斗不息”,以此自勉。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6.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7.
18.
李静波 《南平师专学报》2009,28(3):81-83,88
日语中的“ティル”是一个具有多种意义的体助词,与汉语中的体助词“在”“着”“了”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从体意义的角度对“ティル”与汉语体助词“在”“着”“了”的对应关系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辩是推理的运用,但与辩的目的相联系,甚至于为实现这种目的而采取一定技巧的推理,实际上已经成为辩的方法。《墨经》中所述“援”、“推”“辟”“止”“效”诸方法是辩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