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6 毫秒
1.
梁书恒 《考试周刊》2009,(37):29-30
一部《红楼梦》,也是一部服饰文化盛宴,杨、霍二人在同时成功地全译了这一伟大巨著的同时.却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或技巧,而两种译本对其中古代中国服饰文化传播的结果也就迥然不同。本文拟将二者服饰文化部分译例作以对比,以期在此基础上,对其差异的影响因素作探讨。  相似文献   

2.
民族服饰最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审美情趣,我国民族较多,服饰也十分具有多样性,而不同的服饰则能体现出不同的民族审美特质,而中华各个民族传统服饰中,其不仅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还共同遵守着我国传统的审美共性,并且也蕴含着我国较为丰富的审美语言。对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进行研究,能够有效地深化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内涵,同时也能促进我国民族传统精神的发展。为此,本文主要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审美特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魏珺 《文学教育(上)》2009,(23):112-113
服饰是文明的窗口,又是民族精神的外化,一部人类服饰史,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所特有的服饰文化,中国民族服饰具有东方文明的独特形态。同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一个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灿烂而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他们的服饰风格各异,服饰便是一种符号。  相似文献   

4.
概述所谓服饰,据《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就是:衣着和装饰。而所谓服饰文化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服饰文化是一种历史的文化现象,又是一种民族的文化现象。以中国为例,如果把各个朝代的服饰陈列起来,可谓洋洋大观,令人眼花缭乱,却能鲜明地表现出各个时代的特点。同样,56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特定的民族服饰。在不同的场合,要穿不同的服饰,对不同的人,也都有不同的规定,细察一下,也许还有一个传说,一个故事,一个历史事件,让人追溯到历史文化的渊源。狭义的服饰文化则是指因地域、社区,家庭和个人的文化背景不同而形成的独特的服饰文化现象。仍以中国而论,同一个汉族,因地域差异,黄河以北的北方人与南方广东人的服饰就有很大差别。同样的,同一个社会,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人,由于种种原因,在服饰趋向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从文化视野看,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如此绚丽多姿,无疑是包涵了服饰在内的文化现象所共同积淀和创造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服饰文化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服饰无论设计还是风格都能够对外展示中国的软实力,同时也将中国文化精魂传播到世界。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西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差异。中国服饰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要立足于和谐文化的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同时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羌族服饰文化是中国众多民族服饰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审美韵味出现在民族文化舞台上。羌族作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同时也作为许多民族的前身,其服装造型、纹样、色彩等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羌族服饰图案来源于宗教崇拜思想、生产劳动和娱乐游戏中,这些因素构成了今天羌族服饰的文化状态,体现了目前羌族服饰文化中的稳定性、独特性、民族性和个性化的审美内涵。本文对几个不同地区的羌族服饰形态进行了简单总结,并对其所包含的宗教思想以及历史成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汉代服饰文化更是我国服饰文化的重要发展期。《释名》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词典,而其中的《释名·释衣服》较细致地描述了汉代服饰类词语,是研究我国上古服饰文化进程的重要来源。本文对其中服饰类词语进行归类,并依据实际情况考证名物称谓,以期揭示汉代服饰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司马法》和《孙子兵法》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理论观点的分析,肯定了这两部兵法对于我国古代军事法制理论创建的奠基作用,指出二者在军事法制理论研究上的历史相承性,以及不同的时代特点。同时也分析了齐国先进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对两部兵学经典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服饰文化和西方的服饰文化各自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二者无论是在文化深层心理、哲学思想、审美趋向、价值观方面,还是在服装的外部形态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从分析不同时期的中外服装造型出发,揭示中西方服装造型的特点以及中西方的哲学、美学和价值观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0.
赫哲族鱼皮文化艺术是赫哲族渔猎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文化核心,鱼皮服饰是中国北方民族服饰中最具特色的精品,在世界服饰文化上也独树一帜,成为一朵美丽而罕见的文化奇葩。从赫哲族鱼皮文化的源流来说明服饰习俗的形成,讲述了鱼皮艺术的传统工艺,分析了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艺术特色,探讨了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艺术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在名著《红楼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计三百余人。曹雪芹的命名技巧可谓独树一帜,书中人物名称或是巧妙地借用了谐音,或是引经据典,自有出处。人物名称可以暗示人物的性格、身份、背景乃至在书中的命运。然而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译者往往很难准确地译出人物名称背后的隐含意义。目前流传的两份全译版本分别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及霍克斯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杨戴译本为基础,讨论杨戴夫妇在翻译过程中运用到的翻译技巧与策略。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中的饮食名称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准确翻译这类饮食名称必须慎重考虑文化因素。以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思的两个《红楼梦》英译本为依据,对比分析小说中一些典型饮食名称的翻译,可以看出:由于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存在差异,词汇语义必然打上文化烙印,隐含不同文化内涵。语言翻译必须是建构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的信息交流,要尽可能再现源语语篇的文化信息和确保译语语篇的可读性及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茶文化绵延数千年,历史悠久。到《红楼梦》成书时期的清朝已经接近成熟完美的地步。古典名著《红楼梦》展示了我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书中描述了不少精致茶具。本文从目的论的角度对比分析了杨宪益和戴维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有关茶具的翻译效果,让读者在欣赏这些精美茶具的同时,领略我国饮茶的情趣。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中的称呼语反映了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思想,通过分析杨宪益、霍克斯英译本中称呼语的翻译,从纽马克"关联翻译法"探讨文化翻译时如何最好地再现原文。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的涵义,语言、文化和翻译的关系出发,提出归化和异化两种文化翻译策略。归化指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策略;异化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策略。并从跨文化翻译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的文化因素进行研究,包括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以及社会文化五个方面。根据译者目的和目标读者的不同,杨完益主要运用异化翻译,而霍克斯主要运用归化翻译。  相似文献   

16.
《红豆词》是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曲子,曲中饱含深情,给人无限深刻的印象。本文将把杨宪益英译《红豆词》与外国学者D.Hawkes所译《红豆词》进行对比分析,并且应用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和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Ernst Au-gust Gut)t提出的关联翻译进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译文,兼顾了言者所要传达的信息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鉴于以上,笔者在文章最后给出了自己关于《红豆词》的理解译文。  相似文献   

17.
从《红楼梦》中搜集了相关语料,同时运用了网上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来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红楼梦》杨译和霍译两个英文版本的恭维语翻译,探讨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诗词意象翻译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意象在诗歌创作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怎样在诗歌翻译中处理它就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诗词篇篇精品,意象丰富,比较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思的两个英译本对诗词意象的处理,发现各有特色,怎样结合两者的长处,是译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被广泛视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宝库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颗明珠,小说内容涵盖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习俗等,有多种语言译本。其英译本中有两个公认比较成功的版本:一个版本为中国翻译家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所译;另一个版本为英国译者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明福德所译。文章尝试对比这两个译本中关于人物配饰的翻译,从中选取一些包含文化因素的实例进行对比分析,说明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在文化信息传递方面所起的不同作用;进而说明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可以达到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而达到了翻译目的的译本就是优秀的译本。  相似文献   

20.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的重要诗篇,其英译本以杨宪益、霍克斯、许渊冲三位译家的比较有代表性。从意象的传达看,杨氏从中国文化视角出发,多用直译,取得了与原作相似的效果;霍氏从西方文化视角出发,对原文的某些意象做了变通处理,措辞更显生动,有助于西方读者的解读;许氏直译和意译并用,在某些意象的再现上比较成功。从音韵的再现看,杨氏采用了中国古诗的押韵模式(abcb),以与原诗保持一致;霍氏和许氏则采用了英语诗歌中较常用的联韵模式(aabb),且三位译者在传译过程中大量使用了头韵。所以,三种译文读起来都富有音乐美,难分伯仲;从形美的再现看,三位译者都以诗体形式再现原作形式,诗行和每行的音节数基本上相似,传译出了原诗的形体美。总之,三种译文虽有不足,但瑕不掩瑜,为汉诗英译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值得研究和欣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