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学者的阐释与争论中展现的本雅明形象具有别样的意味,研究兴趣的侧重显示出中国文化语境的特征。经西方学者一再阐释后的本雅明理论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研究者更多是借本雅明理论阐述中国的文化问题而不是热切地探究本雅明的本真形象。无限阐释的寓言文本指向深刻的现代忧虑,忧虑聚焦于引起现代人深刻思索的技术。人们在对本雅明“技术”概念的无限阐释中寻找支持自身论点的依据,努力在本雅明的著述中寻求启迪。每一视域中的正题与反题都指向挥抹不去的现代忧虑。  相似文献   

2.
本雅明关于城市“游荡者”的理论把“人的移动”与现代性问题紧密结合了起来,通过一个与本雅明取向不同的问题意识,经由对具体个案的讨论和分析,也可看到在开埠以来上海“城市化”进程的语境中,“性别移动”和城市流动空间形成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雅明的“闲逛者”意象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启迪我们探索后现代社会的消费空间所具有的文化诗学价值和美学意蕴。通过探讨“闲逛者”消费文化的关联性,为我们阅读和分析城市文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4.
"追忆"作为美学概念是本雅明的首创,其在本雅明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当前汉语世界对这一概念的研究略显苍白的现状,着力挖掘这一概念。首先,将在西方思想史和本雅明作品中阐明"追忆"概念的重要性;然后,从以小说为代表的个体追忆和以历史为代表的集体追忆两个维度对"追忆"概念进行文本分析;最后,审视本雅明通过"追忆"对现代性进行批判与救赎的期望。  相似文献   

5.
整合文人理想、世俗倾向与社会规范,融文人才情、世俗风流、社会道德意识于一体,形成了李渔喜剧在封建道德体系内对人、情、欲作出肯定,“将就”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创作策略的文本品格。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学,始终是不同时空中个体通过“文本”进行“间接对话”,并在“长远时空:’中通过对“文本”的建构与解构进行“直接对话”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人与文本”对话这一中心。  相似文献   

7.
本雅明在19世纪发达资本主义的社会文化这一语境中,研究法国抒情诗人波德莱尔及其作品,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现代性特征,阐释了闲逛者这一城市意象,辩证地把闲逛者与现代资本主义城市空间联系起来,并通过怀旧的方式对城市空间进行书写和批判,深刻体验到了波德莱尔诗歌的现代性以及发达资本主义的商品逻辑。本雅明笔下的闲逛者蕴含深刻的社会文化意蕴: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文人不得不面临的社会历史命运,任何文人都脱离不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阵痛,并试图以一种旁观和玩世不恭的姿态,为文人的社会反抗寻找精神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张振龙 《天中学刊》2006,21(3):91-95
建安文人一改此前文人对待文学和文人的态度,在文学活动中既表现出相对的独立自主权,又具有明显的视己为文学家的价值取向,并把当代文才非凡、具有一定文学实绩的文人,皆冠之以“文人”、“作者”等称号。这不仅是“文的自觉”在文人创作主体和文学批评主体上的彰显,而且是“人的觉醒”在文人文学活动和文人自身文学价值上的体现,是建安“文的自觉”化的“人的觉醒”。  相似文献   

9.
本雅明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做出了重要贡献,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活力。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他的神学阐释方式和思想中的神学因素,使其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形象晦暗不明,本文尝试着眼于本雅明的思想转型的关键节点对这一问题给予回答。从本雅明接触历史唯物主义开始到对其做出新的阐释中间经历了一段理论成长期,经验概念在这段时期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而他在早期围绕经验概念所做的相关论述更是其与历史唯物主义最早产生思想交集的关键证据。通过早期关于经验问题的两个文本群可以分析出本雅明与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关联的思想契机和神学语言观中潜存的历史唯物主义感知模式,找到本雅明理解和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来源,从而进一步澄明本雅明的思想形象,理解本雅明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义本雅明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本雅明寓言理论对《白色城堡》和《城堡》中的隐喻形象中所蕴含的寓言性进行挖掘,从而构架起文本理解通向寓言世界解读的桥梁,并试从文本中找寻到作者关于“城堡”的对于现实的关照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本雅明寓言理论对《白色城堡》和《城堡》中的隐喻形象中所蕴含的寓言性进行挖掘,从而构架起文本理解通向寓言世界解读的桥梁,并试从文本中找寻到作者关于“城堡”的对于现实的关照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的“语言生命说”认为翻译并不是两种僵死语言的等同.原文与译入语都有生命,都会演变.由于原文和译文都在演变,纯语言永远都只是一种追求.考察《论语》文本的演变及其不断涌现出的英译本,正如本雅明所言,原文语言经历新陈代谢的同时,译者的母语也在发展.因此新的英译总是源源不断地问世.  相似文献   

13.
孔德罡 《文教资料》2012,(33):129-130
德国文艺批评家本雅明在其名作《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一书中,企图通过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视角,探求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以法国巴黎“拱廊街”为代表的商业发展所带来的“现代化”问题。本文旨在从本雅明假设的波德莱尔的视角切入,浅论本雅明所发现的,商业发展所带来“现代性”对于人类精神,意识以及文化观念的深切转变。  相似文献   

14.
"追忆"作为美学概念是本雅明的首创,其在本雅明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前汉语世界对这一概念的研究却略显苍白。本雅明认为,拯救异化的现代人,不是寄希望于未来,而是寄希望于"追忆",追求过去那种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人与人紧密联系的美好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立足于本雅明的经典文章"译者的任务",在深入细读英文文本的基础上,分析本雅明所阐述的翻译的哲学本质及译者的任务,同时,结合文学翻译中的具体实例,探讨本雅明翻译思想所蕴含的哲学价值观及其理论的超越性,以期扭转学界对本雅明的误解,对当下翻译实践与翻译研究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瓦尔特·本雅明自称为"文学批评家",纳入他批评视域的"文本"是整个"自然之书"。注目于巴黎拱廊街这一意象,本雅明审视了现代社会的"真实":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在技术的控制下演变成人与物的关系,个体的痕迹消隐于大众。因此,他反对将历史理解为线性发展的过程,反对将技术进步理解为社会进步,意图在对技术的反思中将现实解构为废墟,而后在瓦砾与碎石上重建人类获救的天国。本雅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思考、对知识与真理的质疑为我们提供了智者的启迪,他的提问与设想为我们的思索拓展了空间。  相似文献   

17.
“寓言”作为 2 0世纪初期的文化符号 ,在本雅明的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碎片化 ,废墟和忧郁则构成了本雅明寓言美学的主要特征。在本雅明的文学批语与文化实践中 ,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一观念的散播。  相似文献   

18.
广义的“对话”,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亦即人与各种文本之间。这种“对话”并不以口头语言的交会为特征,而通过人对文本的理解和批判展开。在语文教学中,课文是语文学习的凭借,因此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对话。在这里,文本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理解、被记忆、被复述的对象,而是与学生积极“对话”的另一个主体、另一种意识,它作为一种表达,与学生进行着情感的交融。学生面对文本时,不仅仅是解释与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是对文本、教参上的知识进行系统地讲授,而忽略了对师生“…  相似文献   

19.
根据图式理论,任何文本,不论是口头文本还是书面文本,本身并不表达任何信息,而是靠人的先验知识赋予文本信息。听力则是文本输入与大脑中固有知识间的动态交互过程。将图式理论运用到英语听力教学中,通过在“听前”激活图式,在“听中”建构图式以及在“听后”巩固图式,帮助学生建立固有知识与新知识间的桥梁,不断提高其英语听力水平。  相似文献   

20.
老派文人与老文人的内涵截然不同,老文人是一个时间概念,它指向的是人的资历;老派的文人是指向品位上的,它指称的是一个人内在的质地。真正的老派文人就是个人道德高尚、学问渊博而又活得非常有个性的那一类文人。老派文人追求内在的功夫,他们不慕虚荣,更不屑于向权势者献媚。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时尚文人向别人炫耀“某某学者为我写过评论”、“某某领导和我共进过晚餐”,但是这一切绝对不会发生在老派文人身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