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朋友喜欢将鲁讯与朴甫相提并论最早把鲁迅比为杜甫的是日本著名作家、鲁迅作品的日译者左藤春夫。他在《中央公论》(一九三二年一月号)发表的《<故乡)译后纪》中,推许鲁迅的《故乡》具有杜甫的诗情。后来佐藤春夫在《文艺春秋》  相似文献   

2.
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作品,越来越吸引广大的日本读者,阅读和研究鲁迅作品的人越来越多,有的地方还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织,一些大学还把鲁迅的作品作为语文教材。如用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教授中国文学史,有的还把鲁迅作品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有些学校还举行了关于鲁迅的报告会。为了适应日本广大读者日益增加的需要,日本已经出版发行了各种版本的《鲁迅选集》和《鲁迅文选》,而且发行量相当可观。  相似文献   

3.
<正> 诚如捷克的普实克所言:“世界只有为数不多的作家创作的作品之间存在着象《莎菲女士的日记》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之间所表现出的巨大差异。”世界在变化,人的精神欲求在变化,作为表证人的精神历程的文学风格发生变化并不令人奇怪。问题是丁玲为什么这样转变及这种转变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4.
《藤野先生》在日本的前前后后1934年,日本《岩波文库》准备出版增田涉和佐藤春夫合译的《鲁迅选集》。译者请鲁迅先生对所选篇目提出意见,鲁迅回信道:“《某氏集》(指《鲁迅选集》日译本)请全权处理。我看要放进去的,一篇也没有了。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  相似文献   

5.
其他     
大野隆司,195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日本著名版画家。自1984年起编辑《版画》月刊。与人合作创作有风景版画《世纪末东京百景》。他热心为译介到日本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创 (作木刻插图。已创作的有:巴金的《长生塔》,〔日〕藤井省三编(1986年);茅盾的《烟云》,〔日〕白水纪子编(1987年),鲁迅的《童话》集,〔日〕藤井省三编(1988年)等。  相似文献   

6.
傅国涌 《语文新圃》2009,(12):37-38
1936年10月19日.56岁的鲁迅在上海病故,第二天,具有广泛影响的民间报纸《大公报》(上海版)以大半个版面的篇幅做了报道,有《鲁迅昨在沪逝世》的消息,有《鲁迅事略及其生平译著》,还有日本作家佐藤春夫谈《鲁迅之作风将影响日本今后文学》,在左下角另有一则《悼鲁迅先生》的短评,共配了四幅图片,包括力群的鲁迅木刻像、鲁迅遗容、鲁迅家属合影、鲁迅近照。就是这则不足300字的短评引发了一场风波。  相似文献   

7.
新闻短讯     
在中国广为人知的捷克动画片《鼹鼠的故事》在日本也同样大受欢迎,不但漫画卖得红火,2002年12月21日还放映了以其中七个故事组合制作的电影版动画。浪迹天涯的娜加的冒险物语即将公映。名为《明日的娜加》的该作的漫画版也将同时在  相似文献   

8.
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先去东京弘文学院学日语。1904年9月,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在仙台》节选自鲁迅发表于1926年12月10日的《莽原》月刊第23期  相似文献   

9.
《鲁迅日记》里记载有许多日本医务人员的名字。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对这些日本医务人员的生平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一些鲁迅研究者对鲁迅早年在日本用文言写作的《说鈤》、《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等文,作了认真的注释,这是值得称赞的工作。但有同志将这几篇文章笼统地称作“鲁迅早期五篇论文”,并作了过高的评价,我认为是不妥当的。鲁迅在将《人之历  相似文献   

11.
由于近代以来中日文学的特殊关系和鲁迅的留日经历,导致其作品在日本的翻译和传播呈现出异常繁荣的景象,相应的研究也涌现出众多优秀的成果。总体上讲,日本的鲁迅作品翻译和传播研究代表了整个鲁迅海外相关研究的实绩;日本的鲁迅作品翻译可谓精彩纷呈,译者对他的关注热情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从未减退;而日本学者和普通读者对鲁迅多是正面的评价和接受,产生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鲁迅研究专家;随着史料的发掘和研究方法的丰富,日本的鲁迅作品翻译和传播研究也进入了新阶段,中国学界更加关注重要日本学者对鲁迅作品的翻译和研究。梳理鲁迅作品在日本的翻译和研究状况,可以为当前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经验和参考,从而建构更加和谐的中外文学和外交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关于鲁迅1931年《赠日本歌人》诗中"西游演了是封神"的诠释,各家有一些不同的理解.倪墨炎先生在《鲁迅旧诗探解》中,对拙文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本文对其质疑作了回应,以新的史料作了进一步的论证.  相似文献   

13.
近读一九七六年七月版《鲁迅日记》(以下简称《日记》),发现该书《人名索引》中两处有误,现作考订如下: 一、“楚囚”是谁? 《人名索引》“楚囚”条下注:“见徐诗荃”,意即“楚囚”是徐诗荃的笔名或化名。查《日记》,鲁迅提到“楚囚”仅有一处,即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日所记:“得语堂信并还楚囚稿。”林语堂此信当是对鲁迅一月六日去信的答复。鲁迅在一月六日致林语堂信中说:“顷得亢德先生函,谓楚囚之稿,仅有少许可登,并以余稿见返。此公远  相似文献   

14.
《教育》2009,(25)
卓兰花8月16日在《海南日报》撰文:这些天,关于人教版语文教材大幅撤掉鲁迅作品的消息,引来众多争议。争议焦点不外乎鲁迅作品不能在语文教材中消失。据称,语文教材中保留下来的有《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3  相似文献   

15.
藤野严九郎是鲁迅作品《藤野先生》中的原型。日本学界近年对藤野严九郎有多方面的研究。本文依据日本国福井县藤野严九郎纪念馆的有关资料,对日本研究藤野严九郎的情况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以为鲁迅一生创作的散文诗,都已收在《野草》这个集子里了。一九八○年五月三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鲁迅在“五四”时期,以神飞作笔名写的一组散文诗《自言自语》。于是打开了《野草》集外,鲁迅无其他散文诗之谜。但是,除《野草》和《自言自语》以外,鲁迅还有没有别的散文诗,或者具有散文诗的格调和风彩的作品呢?孙玉石同志在《<野草>与中国现代散文诗》一文中,作了肯定的答复  相似文献   

17.
1931年12月27日,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一文中自述其早年接触外国文学之情况时说:“看外国的短篇小说,几乎全是东欧及北欧作品,也看日本作品。”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一书中也说:  相似文献   

18.
<正> 关于诗题“偶作”《亥年残秋偶作》一诗是鲁迅先生的绝笔诗。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这首诗是在1935年12月5日,写给友人许寿裳的。在鲁迅先生六十一题、七十八首诗作中,此诗堪为压卷了。因之,一般的选家大都瞩目于这首诗。但是,几无例外,在题注中,都把“偶作”释为偶而或偶然之作。这种注释实际上是不  相似文献   

19.
董水龙 《师道》2006,(1):27-28
温老师:您好!2004年7月31日下午,笔者有幸在鲁迅故里举行的鲁迅纪念馆新馆开馆暨鲁迅作品和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聆听了您作的《鲁迅作品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的报告,后又无数次拜读(见《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8期),深有感触,深受启发。您认为,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存在的问题,一是鲁迅研究界的新成果未能及时转化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去;二是把生动的鲁迅作品变成了某种政治观念的图解;三是教师的修养素质不足造成无法深入理解和正确把握鲁迅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影响了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质量,这也是影响鲁迅作品教学质量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故乡》在日本有十多个译本,竹内好的译本被称为"定番訳"(标准译本),固定不变地收录在日本初中教材《国语》里。在日本,竹内好译本被认为最为日本化、本土化。该译本大量省略了第一人称(复数)的语言标记。第一人称在中日作品中有无形式标记化问题,映现了中日不同的识解方式。为此,提出在中日作品互译过程中,有必要根据中、日识解方式的不同,对于译作进行必要的第一人称增补或删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