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连”最早用作动词 ,随着词的引申 ,“连”的义位在不断地增加。在古典诗词中“连”的词义差异 ,反映了“连”的词义的扩展和演变 ,本文寻绎“连”在古典诗词中的词义引申系统 ,揭示“连”的语义特征 ,对人们理解“连”的词义发展演变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语法化主要指一个普通实词逐渐失去独立性演变为语法标记的过程,其中词义和句法结构的演变是汉语实词语法化的两个基本条件.“得”在词义演变上经历了由具体动作义到抽象的实现、得逞义,再到表可能义,直至意义完全虚化等一系列过程;在句法上经历了由作谓语中心的核心动词或次要动词,到作状语的助动词,以及演化为一个结构助词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刘晓兴 《文教资料》2014,(30):129-132
“洗”字作为汉语常用词,它的词义经历了从“洗脚”义到“洗涤”义的演变。随着其词义的演变,“洗”也从不及物动词演变为及物动词,随后其宾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中古时期,产生了现代汉语常用的“洗手”、“洗头”、“洗脚”等述宾结构。这些结构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语言自身发展,佛经翻译者自身修养等原因。  相似文献   

4.
从物理行为到言语行为:嘱咐类动词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雁 《中国语文》2012,(1):3-16,95
本文考察"属、付嘱、嘱付、分付、交代"等嘱咐类动词的产生过程,这些动词在不同时代从表示物理行为演变为表示言语行为。汉语史上反复出现的这种词义演变是导管隐喻、重新分析和诱导推理在相应的句法、语用条件下共同作用所致。本文以嘱咐类动词的产生为例,讨论了以下两个问题:1)为什么不少词义演变从起点和终点看是隐喻,演变过程中却看不到隐喻作用?2)同在隐喻作用下,为什么有的词义演变得以实现,甚至跨越范畴产生新词,有的却不能?  相似文献   

5.
“生活”在东汉以前是一个松散的并列结构,它是由表示“活着”义的“生”和表示“生命存在”义的“活”组成的并列词组。六朝以后“生活”逐渐词汇化,凝固成词后,其词义也在不断发展。“生活”词汇化的动因和机制除复音化趋势的影响外,还与表活着义的动词“生”在使用过程中被动词“活”逐渐取代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明清山东方言中,有一组本来表示肢体动作义的行为动词,演变出带有贬义色彩的言说动作义,即从“行”域投射到了“言”域。行为义的特点决定、影响着言说义的特点和用法。这种现象反映出词义演变中同类型词义发展具有同一模式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词义处于不断的演变中,作为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语言接触是促成词义演变的重要途径之一。明末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客观上为中国带来了西方科学知识,同时也带来了汉语与欧洲语言的接触,“格致”的词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突变,产生了“科学”这一新的义位。  相似文献   

8.
李惠  曲维光 《文教资料》2009,(18):197-201
动词"吃"是一个高频性的常用词,表示动物尤其是人类的基本生理功能.本文以动词"吃"组成的短语为隐喻考察对象,通过隐喻现象的形式化描写,探求语义规律,并基于隐喻性词义生成和演变的仙人掌发展模型,尝试构建动词"吃"的隐喻体系.  相似文献   

9.
《列子》书中心理动词主要分为正面心理动词和负面心理动词,其中负面心理动词的个数和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正面心理动词;书中单义心理动词分为两类,多义心理动词也分为两类。分析书中心理动词的意义归属,可以掌握特点、发现规律,更好地研究词义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0.
语言中的吃喝类动词往往具有多义性。通过考察12种方言和语言中吃喝类动词的搭配对象,归纳出吃喝类动词的16项功能项,并绘制出相应的语义图。不同语言中“吃”类动词功能项几乎都多于甚至远远多于“喝”类动词功能项,这与动词义域、语言类型和使用频率有关。在语义图基础上归纳出不同语言间吃喝类动词的9条蕴含共性。除“固体类”和“流体类”功能项之外,“可吸收类”是吃喝动词关联最多的功能项。  相似文献   

11.
永安方言的"行",是一个比较活跃的词,它可以分为:动词"行"、名词"行"和介词"行"三类。永安方言中行字不仅保留了古义,还有一些不同于普通话的意义和用法,试就永安方言"行"词义及其与古代汉语动词"行"的演变发展的关系做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实词虚化是语言演变的规律性现象,普通话如此,方言亦如此。比如词根演变为词缀,动词演变为介词,都体现了这一规律。徐州话有些名词虚化的趋势明显,而虚化的规律与普通话区别很大,如“丈人”一词就很值得研究。“丈人”普通话释为“岳父”,是表人的一般名词。作为一般名词,徐州话也作同样解释,用法与普通话差别不大。但是作为詈词,徐州方言“丈人”词义词性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句法上表现出明显的地方特色。本文旨在描写徐州方言詈词“丈人”在不同句法环境中词义词性的变化过程,揭示其由实到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古代希腊是历史之乡,“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就诞生在这里。在古希腊,“历史”一词起源于动词historein,意为事件证据的蒐集以及知识与真理的搜求等,并不是指故事的讲述。后因词义的演变,才有了讲述故事之类的意思。而今,“历史”一词有三种含义:其一,指事物(包括人类社会和  相似文献   

14.
说“剔”字     
"剔"是一个具有很多义项的动词,作为一个义项众多的动词,"剔"的语义发展有自己的一个演变过程,即动词"剔"语义扩大,使用范围宽泛的一个演变的过程。下面就从"剔"的本义说起,通过探讨其在各个时期的历史演变,以及词义发生变化的原因,来更加深刻地认识"剔"字。  相似文献   

15.
王旭东 《文教资料》2011,(10):31-33
本文分析了“见”的动词性用法的历时演变过程。“见”由动词演变出助动词,再演变出指代性副词,又演变出助词,在演变过程式中,“见”的词义及词性都发生变化,并且认为汉语词的增加包括词性演变,以及词本身义项增加。  相似文献   

16.
“不过”用在形容词后面是稳固的表达性质程度高低比较意义的动词,用在动词后面也可以是表达活动结果胜负比较意义的动词,在少数动词后面还构成了双重词性、词义的动词运用现象。本文主要就这三个方面作出分析。同时还就词组“不过”与动词“不过”的使用同形现象,提出了从动词语义互对性与并向性差异加以辨析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易丹 《文教资料》2010,(34):26-27
本文通过对动词“穿”“戴”与“穿戴”的词义分析.论述了“穿”“戴”与“穿戴”跟服饰类名词搭配时的区别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8.
《双语学习》2011,(3):12-12
同学们一定知道90的基本词义为“走、去”。其实,go算得上一个非常活跃的动词,当它构成“go+动词的-ing”词组时,往往同一些娱乐和活动联系在了一起。同学们了解这一语言现象吗?现在请你们将图中的画面与词组--连起来!  相似文献   

19.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隐喻对“头”的语义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头”的本义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向具体域、空间域、时间域、抽象域的投射,对“头”类词语进行了转喻分析,综合描述了“头”类词语的词义演变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一、词义演变的原因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总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因素都能引起词义的变化。 首先,社会的发展引起词义的变化。这是词义演变最重要的原因。词义就是词的意义,或者说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反映到人的大脑之中,成为人们的认识。因此,词义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与前提的,社会发生了变化,客观事物发生了变化,词义必然发生变化。例如“床”,刘熙曰:“人所坐卧曰床。”《说文解字》说:“床,安身之几坐也。”由此可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