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揭示了病态社会中病态人群的病苦1.《药》写了群众的愚昧、迷信和对革命者的不理解———吃人。《药》里描写群众的愚昧是怵目惊心的,华老栓夫妇竟然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治儿子的痨病,竟然将人血视为良药,将革命者夏瑜的血吃掉而“全忘了什么味”,全然不知革命者为谁而死;“看客”和“茶客”们把革命者的英勇就义只当作好奇的谈资;人们对“药”———人血馒头治病的神奇作用虔诚地相信,把夏瑜狱中的斗争批评为“疯了”;夏四奶奶对儿子所从事的事业感到“羞愧”及对乌鸦的祈祷……无不散发出群众的迷信愚昧。群众在吃人。明知是人,为什么还…  相似文献   

2.
《药》中有个问题值得深探。 一是华大妈到底认不认识夏四奶奶? 二是关于乌鸦的描写到底怎样理解才好? 关于这两个问题,也许有的人认为不值得研究也许还有人认为教参上明明白白地写着,不须再谈但我以为不然。  相似文献   

3.
怀念乌鸦     
很早就想写这篇文章 ,想了很久很久。写下这个题目 ,竟让自己吃了一惊 ,乌鸦值得怀念吗 ?于是想起曾看到一篇文章 ,说的是有一个语文老师 ,在讲解鲁迅先生小说《药》时 ,文中的结尾部分写到夏瑜的母亲上坟 ,有一个细节描写 ,说的是坟旁的树上蹲着“一只铁铸般的乌鸦”。老师便问同学们文中的乌鸦象征什么 ?有的学生在嘀咕 ,乌鸦就是乌鸦吗 ,还能是什么 ?这时老师却有些指点迷津般地一语惊人 :“乌鸦象征着反革命。”这些已有一定思辨能力的学生听了后 ,在心里反问 :鸟类也有阶级性 ?我想乌鸦们怎么想也想不明白 ,自己从来就没有加入任何组织…  相似文献   

4.
谈《药》的花环湖南/徐永龙在《药》的第四部分,写了夏瑜坟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坟顶。”对于这个花环,一般教学参考书及其他分析材料,都大致理解为如下两点:第一,夏瑜的死并非全无意义,还有人在纪念他;第二,给人以“热度”和“亮点”,以免太消极了。按照这种理...  相似文献   

5.
袁海燕老师的《浅谈夏四奶奶》(《中学语文教学》2001·11)通过分析鲁迅小说《药》中一个着墨不多的次要角色———夏四奶奶,来窥知当时社会全貌,更深刻地揭示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对我们理解小说的主旨确实极有帮助。不过其中有一个说法很值得商榷,现略陈管见。在《药》这篇小说的第四个场景“上坟”中,革命者夏瑜的母亲夏四奶奶有这样一段话:“我知道了。———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你闭了眼睛就是了。……”(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袁老师认为夏四奶奶口中的“他们”指的就是那些“引导他(指夏瑜)走上革命道…  相似文献   

6.
《〈呐喊〉自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对“曲笔”,课本注为“不拘泥于事  相似文献   

7.
心理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法。鲁迅先生在心理描写方面自成一格,别具特色。这里,只说《药》的收束。作者“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了一个花环”,以“删削些黑暗,装点欢容”,但作品的主题并不在此。所以,围绕这花环所描写的,乃是华夏两家母亲的心理——看到花环,华大妈“便觉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说:“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分析研究《药》的一些文章,也多注意到这点。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药》的结尾多次写到乌鸦。对此,现行的高中语文参考是这样解释的:“篇末对乌鸦的描写,不但烘托了气氛,而且还借助乌鸦表现了母亲不理解儿子的悲哀。”对于如此解释,笔者觉得不尽合理,这里应包含更深层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药》里瑜儿坟上的花环,鲁迅在《呐喊·自序》里说是“平空”添上去的,这样说是实事求是,并非故作谦逊。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药》的结尾多次写到乌鸦。对此,现行的高中语文参考是这样解释的:“篇末对乌鸦的描写,不但烘托了气氛,而且还借助乌鸦表现了母亲不理解儿子的悲哀。”对于如此解释,笔者觉得不尽合理,这里应包含更深层的含义。小说《药》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极其悲凉的故事:革命者为麻木的群众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麻木的群众却将烈士的鲜血当“药”享用。众所周知,在故事情节上,鲁迅先生采用了双线结构,人物难分主次。可是从悲剧发生的社会环境来看:华夏两家就是整个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现状,着眼于暗线中夏瑜这个人物所处的社会思想环境,可以说,这个…  相似文献   

12.
《药》的第四部分,夏四奶奶看到了一圈红白的花围着夏瑜的坟顶,便流下泪来,大声说道:“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对此,一般读者都不甚在意,以为没有深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药》结尾处的“乌鸦”的寓意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认为“乌鸦”是革命者的象征或是黑暗势力的象征,结合作者写作意图和时代背景,我认为“乌鸦”的寓意主要有两点:一是“乌鸦”和坟场上的枯草、寒风、层层叠叠的荒冢等意象结合起来,构造了阴冷、空寂的意境,渲染了小说悲凉的气氛。清明时节,华大妈和夏四奶奶在这坟地相遇了。她俩对于儿子的死都迷惑不解,内心既茫然又凄凉。为了烘托这一心境,鲁迅先生除写“微风已停、枯草直立”以外,还着力刻画了“乌鸦”的形象,来突出坟场周围死一般的寂静。这时的“乌鸦”是“缩着头,铁铸一般地站着”…  相似文献   

14.
夜晚,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在院子里散步。儿子已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好不容易回一趟家。父子俩坐在一棵大树下,父亲指着树枝上一只鸟问:“儿子,那是什么?”“一只乌鸦。”“是什么?”父亲的耳朵近来有点背了。“一只乌鸦。”儿子回答的声音比第一次大,他以为父亲刚才没听清楚。“你说什么?”父亲又问道。“是只乌鸦!”“儿子,那是什么?”“爸爸,那是只乌鸦,听到没有,是只乌——鸦!”儿子已经变得不耐烦了。父亲听到儿子的回答后,没有说一句话。过了一会儿,他突然站起身,慢吞吞地走进屋里。几分钟后,父亲坐回到儿子身边,手里多了一个发黄的笔…  相似文献   

15.
关于鲁迅小说《药》的结尾的含意,历来争论不休:有的人注意到了“花环”与《药》的“结尾”的内在联系,却不能接受“一个是光明的象征、一个是宣染坟场上的阴冷气氛”的看法。持这种看法的人,企图将这二者之间的“不调合”“统一”起来,于是作出长篇引证,试图证明乌鸦是革命者的象征,这未免有点穿凿。也有人认为这正是鲁迅内  相似文献   

16.
夜晚,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在院子里散步。儿子在学校住读,好不容易回一趟家。父子俩坐在一棵大树下,父亲指着树枝上一只鸟问:“儿子,那是什么?”“一只乌鸦。”“是什么?”父亲的耳朵近来有点背了。“一只乌鸦。”儿子回答的声音比第一次大,他以为父亲刚才没听清楚。“你说什么?”父亲又问道。“是只乌鸦!”“儿子,那是什么?”“爸爸,那是只乌鸦,听到没有,是只乌———鸦!”儿子已经变得不耐烦了。父亲听到儿子的回答后,没有说一句话。过了一会儿,他突然站起身,慢吞吞地走进屋里。几分钟后,父亲坐回到儿子身边,手里多了一本发黄的笔记本。儿…  相似文献   

17.
夜晚,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在院子里散步。儿子已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好不容易回一趟家。父子俩坐在一棵大树下,父亲指着树枝上的一只鸟问:“儿子,那是什么?”“一只乌鸦。”“是什么?”父亲的耳朵近来有点背了。“一只乌鸦,”儿子回答的声音比第一次大,他以为父亲刚才没听清楚。  相似文献   

18.
夜晚,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在 院子里散步。儿子已大学毕业,在 外地工作,好不容易回一趟家。 父子俩坐在一棵大树下,父亲 指着树枝上一只鸟问:“儿子,那 是什么?” “一只乌鸦。” “是什么?”父亲的耳朵近来有 点背了。 “一只乌鸦,”儿子回答的声音 比第一次大,他以为父亲刚才没听 清楚。  相似文献   

19.
在讲鲁迅先生的早期作品《药》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下面谈谈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一、是花圈还是花环? 《药》的第四节中写道:“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花也不很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是圆圆的排成一个圈,又是送到夏瑜的坟顶上,顾名思义那当然是花圈了。其实是错的。因为花圈在二十世纪初年的中国是罕见的。当时候人死了以后是点香引路,  相似文献   

20.
徐永 《文学教育(上)》2011,(17):120-120
《药》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是与其独特而深刻的构思分不开的。有了“议药(包括议夏瑜)”和夏四奶奶上坟这两个场面,就给《药》增加了一条写夏瑜的暗线。“议药(包括议夏瑜)”这个场面,给我们展现了由一群病态的人组成的一个病态的小社会。夏四奶奶上坟这个场面,是表现《药》构思深刻而独特的第三个方面:连作母亲的夏四奶奶也不能理解儿子,竟然感到不好见人,更让人深思。“华”“夏”两家姓氏的选择,也体现了作者精心巧妙的艺术构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