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是我国南传佛教的主要信仰地区,傣族居民的生活有着强烈的宗教色彩,而南传佛教的佛寺教育正是傣族人民社会化的重要手段,直到今天仍然被广大傣族人民所接纳和认同。佛寺教育的繁荣与延续主要与其高度的灵活性、内容的实用性以及近现代民族教育方针的影响有关。通过回顾对南传佛教佛寺教育的相关文献,分析其长期存在于傣族社会的可能原因,为傣族佛寺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试论南传上座部佛教对傣族教育的积极影响刀波南传上座部佛教又称小乘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以及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以下简称上座部佛教)对傣族教育的影响与其对傣族政治和经济的影响有显著的不同,这...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外对我国南传佛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西双版纳和德宏,而对景谷地区的南传佛教研究较少,研究中也存在一定的盲点。故而,理清景谷傣族南传佛教的传播历史和发展状况对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整个中国南传佛教区的历史和文化是具有一定重要价值和意义的。该文通过对汉文古籍和傣文古籍的分析对比,辅以一定的田野调查资料,对景谷南传佛教的传播,经文系统和所使用文字进行一些探讨,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方家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历史上云南傣族南传佛教寺院教育的优势和社会功能的考察,针对寺院教育与现代教育的诸多冲突问题,提出了其现代转型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的傣族有着信仰原始宗教和南传佛教的传统,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教的影响,而傣族的生态观念也不例外。原始宗教和南传佛教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念,对传统社会的自然环境保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前经济发展使西双版纳地区的生态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宗教观念的淡化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利用宗教教育传承优秀的宗教生态伦理观,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6.
西双版纳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傣族男子接受佛寺教育成为傣族的一项重要传统。通过分析傣族佛寺教育为何能成为傣族社会的“传统”,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佛教自身的改变、统治阶层的需要、个人选择的必要性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等。  相似文献   

7.
一、研究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加强家庭伦理道告德建设。党和国家历来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最近,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加强直接关系社会稳定进步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教  相似文献   

8.
佛教是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早期佛教伦理反映的是印度社会的人际关系,并以超越现实社会、追求精神解脱为目的。这种思想进入中国后,成为对儒家传统的伦理观念、民族心理和生活习俗的巨大挑战,形成本上和域外、世俗和宗教的两种伦理思想的尖锐矛盾。尤其是佛教的沙门不拜双亲、不敬王者,与中国封建伦理的矛盾更是严峻。在中国本上形成的儒家伦理道德,经由董仲舒等人的神化后,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和强大的社会习俗,有着不可动摇的支配地位。任何外来的伦理思想若想维持其本位观念,而与儒家伦理分庭抗礼,或是试图超越…  相似文献   

9.
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教育与宗教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历史上宗教与世俗政权的结合使傣族地区的教育被南传佛教佛寺教育所垄断。宗教的伦理道德和思想观念甚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影响。通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对傣族地区特别是西双版纳缅寺教育的研究,梳理当地教育发展的概貌,对宗教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和角色定位进行分析,为傣族地区宗教教育的未来发展之路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杨学龙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3):46-47,142
2009年12月25-27日,江西省伦理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宜春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农村社会建设中的伦理问题",会议的主要创新观点有: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转变农村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对农民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培育农民的生态伦理意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大力培育农民的经济伦理、社会公德、环境伦理和政治伦理等四种伦理道德意识;农村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中蕴含着公平正义、以人为本等伦理道德的韵味;在村民自治、乡村治理、新型人际关系建立等方面农村公共伦理的作用和价值日渐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