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识弗莱明     
青霉素作为人类发现的第一种广谱抗生素,没有人会愚蠢到去否定它对人类的卓越贡献。然而在如何评价其发现者亚历山大·弗莱明的功绩时,却争议不断。从其生前被捧成天才到死后如自由落体般直线跌落到"彩票中奖者"、"暴得大名者"、"医学史上最幸运的研究者"等等,说法不一而足。争议主要源自1984年Macfarlane所著的《弗莱明传》。这本传记要按我国的流行说法,大概可名为"走下神坛的弗莱明"一类。1987年,更有人在泰晤士报上发表文章称,弗莱明能发现青霉素,是因为他个性懒散不讲究整洁。事实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2.
青霉素类(Penicinins)属杀菌性抗生素,孕妇及儿童均可应用。目前应用的各种青霉素制剂均能发生过敏反应,并且呈交叉性。继发性不良反应少见并且难以判定。长效制剂误注入血管内可引起栓塞,冠状动脉栓塞可引起死亡。误注入动脉内可产生严重的栓塞,引起肢体或器官坏死。针对青霉素的药理、作用、各种过敏反应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论述,以期给医药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由于青霉素发酵过程中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动态特性,所以将整个发酵过程分成不同的阶段并对其研究.本实验对青霉素发酵不同阶段进行研究并分别建立模型,以达到其准确性.本文采用分阶段多模型的方法对青霉素发酵过程实施监测,并采用不同的建模方法来描述各阶段数据间的动态特性,最后采用MPLS、MNNPLS方法进行监测的结果比较.  相似文献   

4.
青霉素提炼生产一直采用青霉素发酵滤液→乙酸丁酯萃取→碱化抽提成盐→减压共沸结晶工艺,在萃取工艺过程中是在青霉素发酵液完成预处理后,其滤液在输送至POD机前加酸使其与滤液充分混合后,加入破乳剂、乙酸丁酯共同进入POD机,在pH2.0±0.1奈件下完成青霉素酸萃取过程。此工艺因青霉素理化性质所限,损失了部分青霉素。本文所研究的是在提取操作过程中,青霉素滤液在输送至POD机前增加一部分乙酸丁酯,使其与滤液充分混合,混合后的滤液与稀酸、破乳剂、乙酸丁酯共同进入POD机,在pH2.0±0.1条件下完成青霉素游离酸萃取过程。该方法能够减少青霉素在提取过程中水解,增加收率,且既不影响萃取剂使用量的固定条件,同时也不影响溶质向萃取剂的转移,对现青霉素G工业盐生产起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6-氨基青霉烷酸(6-APA)俗称五侧链青霉素,是青霉素分子的母核.目前,生产氨苄青霉素及羟氨苄青霉素均使用6-氨基青霉烷酸作为母核,其母核生产过程是由青霉素发酵液→发酵液预处理→一部萃取→碱化反萃取成盐→共沸结晶干燥→溶解→固定酰化酶裂解→萃取6-APA结晶干燥→生产下游产品.其生产过程操作单元多,设备庞大,操作工艺复杂.探索了青霉素滤液利用Ultra-flo超滤→SUF卷式超滤→NF卷式纳滤浓缩滤液直通6-APA生产的可行性,直通工艺将减少溶媒消耗、降低对人体的危害、减轻环保压力,并将减少单元操作,废除庞大的生产设备,对今后的青霉素系列产品的生产起着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常谈到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意外发现,例如琴纳对牛痘的发现,弗莱明对青霉素的发现,巴斯德对细菌的发现……但是人们大概不太知道鸟类学的历史上,也有一些出人意外的发现。  相似文献   

7.
针对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测定方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青霉素经历了多年的工业发展,以其良好的疗效低廉的价格在抗生素生产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青霉素G钾工业盐是青霉素的重要部分.供生产罐直接使用的菌种一般为生产种子,生产种子质量的优劣可影响发酵50%的成功率.为了提高青霉素G钾工业盐成品的质量降低成本,应筛选优良菌种.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大型的制药企业均为综合性生产基地,厂区内同时包括一般活性药物和青霉素类高活性药物。通过对青霉素类生产线中设施、设备的确认及周边环境、产品的检测,证明周边环境中青霉素残留量为可控。结果表明,合理的硬件设计、制度规定、周期性的环境监测,可以确保青霉素类生产线周边环境中青霉素残留是符合标准要求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青霉素菌丝体中青霉素的残留。方法:采用依利特Hypersil ODS柱(200mm*4.6mm,5μm),以0.02mol/mL磷酸二氢钾缓冲液(磷酸调pH至3.5)-甲醇(65:35)为流动相,紫外检测波长为220mm。结果:青霉素质量浓度在0.4988-39.904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85%,RSD=0.50%(n=9)。结论:HPLC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青霉素菌丝体中微量青霉素残留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青霉素G是一种天然青霉素,也是青霉素的初级产品,常常被用作青霉素类抗菌药和头孢类抗菌药的原材料。目前,青霉素G的生产过程中常采用的一种工艺方法是提炼萃取工艺。为了能够进一步的提高青霉素G的生产效率,就需要积极的研究一些新的提炼工艺,或者对现有的提炼萃取工艺进行改进研究。就从青霉素提炼新工艺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来探讨青霉素G的工艺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采用溶剂萃取、整体液膜和离子交换技术三种工艺对青霉素进行提取。溶剂萃取和离子交换技术适合青霉素提取。整体液膜提取效率较低,不适合青霉素的提取。本文对青霉素提取工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话说青霉素     
四、精益求精虽然青霉素可以工业生产了,但是这种生产水平与现在的生产水平无法相比。现在青霉素工业生产使用的发酵罐最大的可达300立方米,生产过程全部由计算机控制,青霉素的发酵水平达到每毫升发酵液7~8万单位,实验性的发酵水平达到每毫升发酵液10万单位,从发酵液中提取出青霉素,制成产品的收率为90~95%,产品纯度99.9%以上。仅就青霉素的发酵水平的变化图就可以看到,几乎是每十年青霉素的发酵酵价增加一倍。  相似文献   

14.
天然产物是大自然给人类独一无二的馈赠,它是指动物、植物提取物或昆虫、海洋生物和微生物体内的组成成分或其代谢产物,由于其复杂的骨架结构和良好的药用价值,吸引着科学家对其进行结构鉴定及化学合成。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从青霉菌中发现了具有抗革兰氏阳性菌的青霉素,并因此获得了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霉素的发现成为天然产物应用于临床研究的里程碑,人类由此进入了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新型药物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5.
青霉素是最早的一类抗菌药物,其研制成功并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堪称是里程碑式的发展。在多年的研究改进中,青霉素的生产工艺也在不断的完善。现本文就来重点谈谈青霉素的生产工艺过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沈羡云 《百科知识》2009,(23):24-25
人类寿命的延长是与抗生素的产生和疫苗的出现密不可分的,“牛痘”疫苗的出现,使人类的平均寿命从过去不足20岁增加到40岁;“青霉素”等抗菌素的研发,使人类平均寿命突破70岁大关。现在,人们又将目光转向太空,太空制药的发展,将为人类谋取更大的福利,尤其是太空疫苗的研发将拯救千千万万生命,使人类平均寿命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7.
朱炫  王艺熹  郑晓冬 《科技通报》2008,24(3):334-339
选用青霉素类抗生素中的两种药物——青霉素G和氨苄青霉素,作为半抗原与载体蛋白牛血清白蛋白(BSA)通过不同的化学方法偶联合成了三种人工免疫抗原。三种抗原分别为BP-BSA(生理学法)、AP-BSA(生理学法)和AP-BSA(戊二醛法)。通过紫外、红外扫描和SDS-聚丙烯酰胺电泳法对三种合成抗原进行鉴定,发现半抗原与载体蛋白的偶联率为11∶1~12∶1。将合成的这三种抗原分别免疫9只新西兰大白兔,并用ELISA检验免疫后的兔子,发现其血清中分别产生了相应抗体,表明三种人工抗原合成成功。这为下一步获得针对青霉素类核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相应食品安全检测试剂盒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苯乙酸作为青霉菌代谢、合成青霉素的前体物质,在青霉素生物发酵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生产中使用的苯乙酸钾需用强碱KOH与苯乙酸中合成盐,而后应用于生产。苯乙酸钾在配制过程中,危险性高、劳动强度大,且成本偏高。用苯乙酸钠在青霉素发酵过程中替代苯乙酸钾,在不影响原有发酵单位的情况下,可以降低发酵成本,减轻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9.
青霉素在部分人群中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关于青霉素过敏反应的表现,教科书中总结了不少,然而在临床应用青霉素时,有一些过敏者出现的过敏症状往往和教科书中的差异很大,所以初入临床和一些经验不足者,往往在其过敏早期没有引起重视,而延误诊断和抢救。本文着重阐述一下提高青霉素生产质量对降低过敏反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根据青霉素的不同产生菌于不同生长代谢阶段对摄氧的不同要求及搅拌器转速对溶解氧浓度占据的主导地位,对青霉素发酵罐的传统搅拌器进行调速技术改造非常必要。改变了生产工艺控制点,使用变频器对发酵罐的恒速搅拌器进行技术改造,经运行考验,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