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一、目标1.引导幼儿了解卵生动物的生长史、生活史。2.让幼儿动手操作,教给幼儿按动物生长过程进行排序的方法。3.培养幼儿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二、准备1.小鸡(实物)若干只。2.反映鸡生长过程的图片一套:许多蛋→母鸡孵蛋→许多小鸡→许多小公鸡小母鸡→公鸡母鸡。底图一幅(见左图):(?)3.幼儿人手一份动物生活史  相似文献   

2.
动物排队     
目的:认识动物,复习序数。准备:青蛙、小鸟、米老鼠、大象、猴子等有趣玩具若干种。玩法:教师分别出示各种动物玩具,让幼儿说出动物的名称,然后要求幼儿按教师说的顺序将动物排好  相似文献   

3.
近期,观摩了一次美术活动,课题是"设计动物海报".活动开始时先让幼儿欣赏老师收集的动物海报,再让幼儿说说,这些海报上的小动物都在画面的什么地方?海报的色彩怎样?老师小结后,又让幼儿说说,自己想设计一张什么样的海报?然后,幼儿开始用水彩笔作画,教师巡回指导.最后,教师展示所有幼儿的作品,并问小朋友,你最喜欢哪幅画,为什么?在肯定个别幼儿作品后结束了这次活动.  相似文献   

4.
了解和引导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5.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6.
提问的艺术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7.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8.
指导三部曲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9.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0.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1.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2.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3.
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在中国创造学研究会(筹)的指导下,对谜语、计算教学中如何激发幼儿的扩散性思维进行了实验。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谜语教学一般都由教师选定谜底,课前编好谜面,强调编谜面的顺序性,规定语句字数,只限编一个谜面,上课时根据事先拟定的顺序进行提问,最后把事先编好的谜面传授给幼儿;幼儿虽有讲话机会,但发言面不广,往往还是教师一言堂,不允许幼儿超越教师预定的框框。在计算教学中,只是教幼儿机械地记忆枯燥的结论,提问的内涵小,追求唯一正确的答案。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幼儿的扩散性思维遭到抑制。如在进行10以内数的顺数、倒数教学时,要幼儿从10以内数中任一数开始接着数,不一定要从1开始,可幼儿总是从1开始数,而不会从10以内其他任一数开始。又如,在教数的组成时,请幼儿分4棵青菜给两只动物,幼儿总是一边一棵,然后再是一边一棵;还有的幼儿一边一棵分了后,剩下两棵不知怎么办,只好问老师:留到明天再分给两只动物各一棵,好吗? 针对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采用了创造教学法。  相似文献   

14.
行与不行     
<正>在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我们总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行吗?",答案的"行"或"不行"有时也只在我们教师的一念之间,或许我们应该多从幼儿的角度来寻找答案。Hello"陈子扬""到","丁森博""到",如往常一样,晨间活动过后点名,"钟笑秋","Hello",淘气的笑笑又出新花招了,全班哄堂大笑。可没有谁从一开始就规定点名非得说"到",我没有理由"发飙"。可这样行吗?若支持,按部就班的点名环节就会因为幼儿的花样百出而变得难以组织。可如若制止,似乎太打击了幼儿创意生活的积极  相似文献   

15.
音乐游戏     
××在哪里 游戏目的 1.培养改编歌词的能力,并能唱准sol mi la三个音高。 2.学习问答唱。 游戏准备 玩具动物、动物头饰 游戏过程 1、教师将小鸭玩具藏起来,并唱: 5 5 5|3 3 3|6 6|5-| 小鸭子 在 哪 里?在 哪 里? 请一幼儿上来找,找到了和教师一起唱: 5 5 5|3 3 3|6 5 3 2|1-|×-| 小鸭子 在这里 在 这 里 呷 2、教师引导幼儿大胆上来找动物玩具,找到一个编唱一个,如: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目的 1.教幼儿学习5以内序数,能从物体不同的方位、排列顺序说出物体的位置。 2.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教具准备 1.5盒玩具、5种动物的头饰各一、照片5张(与头饰相对应)、小提袋一只。  相似文献   

17.
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中仍存在着"一刀切"或只关注个别幼儿的现象,作为教师必须更好地贯彻面向全体与因人施教原则。教师只有做到了解幼儿、关心幼儿;多进行分组教学;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才能较好促进每位幼儿健康和谐、富有个性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设计意图:大班幼儿对数字非常感兴趣;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数字组合,如电话号码、车牌号。教师紧密联系生活,通过给教师选车牌,要求幼儿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给数字宝宝排序;单数、双数分类;幼儿在操作中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感知数字的有趣。活动目标:1.发现生活中数字的不同用途。2.学会按大小排序,按单双数分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对于这句话,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为不按教材的内容、顺序进行教学,他们对教材"一改到底",少则改变情境,多则变换内容,甚至有些完全改头换面。叶老的话启发我们思考:学生学习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教师应怎样有效地使用教材?  相似文献   

20.
朱静怡 《早期教育》2001,(15):33-33
几年前,我在某幼儿园看到过一个教育括动——美工“小豆动物”,其过程如下:1.教师出示用豆和牙签组成的长颈鹿范例,紧接着示范操作过程。2.出示乌龟、小鸡等范例,并在黑板上挂上了一幅由豆和牙签组合的动物图。3、幼儿学习制作“小豆动物”。操作结果是全班除一位幼儿做了小乌龟外,其余全做了长颈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