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组织学生课前参与,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为课程实施做好生活准备。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必须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去发现、体验道德的力量,从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如果把《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仅局限在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确立开放教学的思想观念,组织学生课前参与,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为课堂教学提供生活准备。我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课  相似文献   

2.
正《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为宗旨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光靠《品德与社会》课教材中所罗列的知识及教师仅在课堂上的有限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是要使学生在教师的激发引导下,使学生产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向社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去观察、适应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从而训练他们的社会观察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明理—激情—导行是《品德与社会》课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主要环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教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时下,虽然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注重了“生活化教学”,然而,这种生活化却又止于课堂,仍然忽视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忽视在实际生活中的品德提升。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主旨是要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参与身边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有关《品德与生活》的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学会正确待人处事方法,正确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学习中,一些教师过于重视形式,设计许多教学活动,这样反而会影响教学的效果。一些教师在课堂中一味讲解课本知识,不关心学生是否理解吸收了这些知识,这样的教学也是没有意义的。本文认为,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必须要把握教学的一个"度",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5.
严宝军 《学周刊C版》2014,(12):144-145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主旨是要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参与身边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有关《品德与生活》的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学会正确待人处事方法,正确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学习中,一些教师过于重视形式,设计许多教学活动,这样反而会影响教学的效果.一些教师在课堂中一味讲解课本知识,不关心学生是否理解吸收了这些知识,这样的教学也是没有意义的.本文认为,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必须要把握教学的一个“度”,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6.
《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标像一股清新的气息吹进了校园,走进了老师们的生活,它猛烈地冲击着我们传统的教法,呼唤着充满生命的课堂。《品德与生活》是新课程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握课程的性质,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关注学生生活实践,让课堂回归生活,让孩子们在这一课程的学习中真正受益。  相似文献   

7.
任亚欧 《新疆教育》2013,(8):116-117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宗旨的,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动手、动脑、动口,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教材的编写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认真指导下,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参与意识、教给学生热爱生活的教学目标。本文结合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教学实践,来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这一学科的浓厚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9.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活动类课程,课堂活动的有效组织和开展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基本条件。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实际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认识、明理、促进情感内化,活动中明理,活动中导行。通过平时观察和教学实践发现,仅仅限于课堂内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品德与生活》这一全新课程的教师,如伺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各种活动把学生的生活引入课堂,在课堂中引导生活、发展生活、提高活动的实效呢?经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只有把握课程的性质,巧用、活用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创设开放、多样、富有变化发展的活动舞台,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下面结合教学实际,浅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1.
王丽君 《考试周刊》2012,(20):130-130
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生活》课的整合,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凸显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功能,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让教材鲜活起来;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模拟和实拍功能,较好地再现了学生生活场景,使《品德与生活》课堂更富有生活情趣,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学生入情入境就会思维敏捷,适时地留有一定的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2.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组织形式,符合了当前教学改革需要,破除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在探究中自我发展,在探究中走专业化道路。本文对小学《品德与生活》课采用探究式教学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着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提高探究式教学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认识,为素质教育下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王德胜 《学子》2014,(11):83-83
就当前的教育形势来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已经逐渐淡化了道德灌输,回归到儿童生活,在走向互动与开放的道路上开始关注儿童生命意义的实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怀着一颗求美、求善的心来向学生们展现一个真实完整的生活世界。本文主要探究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若干关系。一、教师角色在课堂当中的体现德育课程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整体,它以生活为基点,以师生的互动为重点。传统的德育课堂主要由明理、知情、导型三大步骤组成,所以学生在学习之前必须明确“是什么”“为什么”,因为只有明白了之后才能知道“怎么做”。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课程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但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生活引入和交流,而是价值引领的生命历程。只有以儿童生活为课程基础,实现课堂与生活对接,提炼生活中的品德内涵,提升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教育价值,才能促使学生感悟生活,激发其对生活的责任和热情,使品德课堂走进生活,真正彰显生命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倡导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让学生在亲自实践和体验中培养道德情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多设计活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课下引领学生多关注生活,走出课堂,融入社会,这样才能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品德课堂,应该是用活动形式呈现的课堂,教师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引领者,教师要灵活采用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教法,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变静态课堂为动态课堂,使《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生动而精彩。本文就如何打造精彩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学生不是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更多地是通过动手动脑和参与活动,从中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亲身的体验,积累直接经验,获得对自我、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如何让课堂真实有效地"动"起来,提高《品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们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内容与方法存在说教化、灌输化、成人化、简单化的特点。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举例学生分析,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这样的课学生不喜欢。  相似文献   

19.
周秀峰 《考试周刊》2014,(49):179-179
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注入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领悟思想品德的精神实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要做到以下方面:将德育观注入学生生活中;尊重学生权利和童年生活价值;提倡广义的课堂学习价值观;构建动态进步的学习知识观;加强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让课堂回归生活,创设出符合学生认知的课堂情境;让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他们感知生活,提升感悟;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安排参观、调研、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从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获得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