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例回放: 教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一课,在学生明白加法交换律的含义后,我出示如下一组练习.  相似文献   

2.
一、初次概括,循序渐进四年级学生的概括水平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本质抽象水平过渡的状态。探究加法交换律时,我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操场上,同学们正在上体育活动课,看!同学们玩得多开心。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算出跳绳的人数是多少吗?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笔者曾在一个乡镇学校执教“加法交换律”一课,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教学按以下环节展开: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时,我一站到讲台上,学生们一双双信任求知的眼睛紧望着我。我被学生这极佳的学习状态所感染,不禁突发奇想:把教本和备课一台柱讲桌旁一推,“今天我们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这两个定律与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运算道理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计算简便/之后,我也没让学生看例题,只出了两道式于题要同学们做做试试。9×318=25X7X4结果同学们都做对了。我对同学们热情赞扬,学生们乐得眉飞色舞,我也尝到了教学的乐趣。这时我又要求学生自己去看四道例题,最后做了练习题结果很理想,错题…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片断:师:昨天我们在数学王国里学习了加法的运算定律,谁来说说加法运算定律的内容及其字母表达式?(学生用语言叙述加法运算定律的内容)生1:a+b=b+a。生2:(a+b)+c=a+(b+c)。师:加法运算定律中有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请你猜一猜,哪些运算中还有像加法这样的运算定律?生3:我猜减法中可能有交换律和结合律。生4:我猜乘法中可能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减法中没有。生5:我猜除法中可能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减法中没有。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中,我尝试把成语、故事引入数学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现简介如下。 一、“朝三暮四”与“加法交换律”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前,我先向学生讲了成语故事“朝三暮四”……,然后让学生同位讨论: 1.狙公两次分橡子的方法一样吗?  相似文献   

8.
【课堂点击】 一位教师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学生根据情境图(下图),列出28+17和17+28两种算式求跳绳总人数,然后引出28+17=17+28。接着,教师按照教材安排让学生举例说出一些这样的式子。在反馈时,教师并没有深究学生所汇报的等式是否成立.学生也没有有意识地去计算这些式子是否真正相等。最后,教师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相似文献   

9.
日前,我参加了我们学校组织的一次教研活动,一位青年教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案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猜想→验证→结论中发现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就在我以为这是一节难得听到的好课时,在练习阶段出现了这样的  相似文献   

10.
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加法交换律”巩固练习的一道习题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首先请学生观察题中的四个等式,判断它们是否符合加法交换律,然后给学生创造充分发表自己观点的空间,通过自由发言,以辩论形式,各抒己见,以辩促思,既巩固了新知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片段如下:请学生观察练习十一第3题: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230+370=380+220 30+50+40=50+30+40a+100=100+a 230+420=430+220师:这些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谁来发表自己的看法?生1:这四题全部符合加法交换…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相似文献   

12.
一、现象描述我在年级组内上了一节研讨课,是四年级"运算律"单元的"加法交换律"。在引导学生探索时,我是按以下步骤展开教学的。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56至5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相似文献   

14.
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考查学生是否真的明确算理,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感,提高学生的加法运算能力。  相似文献   

15.
加法交换律作为小学数学阶段为数不多的定律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剖析"加法交换律"这一简单的知识,抓住这一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的本质,并通过四次执教时的思考与探讨,获得了更具有指导性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乘法分配律”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之后的又一个运算律,也是后续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乘法分配律较难理解,学生在运用其解决问题时容易出现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从乘法的意义出发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机械模仿。因此,怎样引导学生利用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将是我们教研团队研讨时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卞恩鸿 《河北教育》2008,(10):22-22
“运算定律”又称运算律,通常是指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是数学计算时运用的规律。“运算定律”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等五种。  相似文献   

18.
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加法交换律”巩固练习的一道习题中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 ,首先请学生观察题中的四个等式 ,判断它们是否符合加法交换律 ,然后给学生创造充分发表自己观点的空间 ,通过自由发言 ,以辩论形式 ,各抒已见 ,以辩促思 ,既巩固了新知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片断如下 :请生观察练习十一第3题 :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230+370=380+22030+50 +40=50+30+40a+100=100 +a230+420=430 +220师 :这些等式哪些符合加…  相似文献   

19.
学习无小事     
某天晚上,QQ群中一位老师求助这样一个问题:对于12+37+88=12+88+37,有学生认为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另有学生认为既运用了加法交换律,也运用了加法结合律,因为12+37+88:12+(37+88)=12+(88+37)=12+88+37。孰是孰非?我们知道,小学数学教学中总有一些无所谓争出个对错的问题困扰着相...  相似文献   

20.
在学习乘法运算律的课始,我问:谁能说说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学生却表现得无所适从,缄默无言。学生为什么会缄默无言呢?这促使我对课改前后本节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