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的图书分类和目录事业中,金石书籍绝大多数是在正统的四部分体系下加以收录的,不仅难为专类,即于四部之类属亦时有凌乱而为数不多的专门书籍目录中,对金石书籍的分类工业也很欠缺,致用收录上之种种弊端。这给今天对古代文物及其相关方面的研究造成极大不便。有必要对古典金石书籍的著录情况进行研究,梳其源流,辨其正误,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2.
书籍是记载和贮存科学文化知识的宝库,也是传播文化知识最有效的工具与手段。我们要学习文化知识,研究各种学问,都必须从阅读古今书籍入手。因此,对于书籍的积聚与流传,对于书籍本身发展和演变的知识,也是读书人所应该知道的。对于从事古代文化历史的研究、从事古代文献整理的人,尤其应该知道的。我国古书籍制度的演变问题,是清代学者阮元、段玉裁等人在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中发现并提出来的。阮元在浙江做官时,在杭州西湖旁创建诂经精舍这样一个学术研究场所,  相似文献   

3.
视译是口译领域里极少为研究者涉足、但误用误读现象较多的一个议题。为澄清相关概念,纠正术语使用不规范现象,首先应杜绝使用"视译"这一简称,代之以"视阅口译"与"视听口译"以供区分;其次,应将"视阅口译"与"视听口译"从同传和交传的范畴内区分出来,还其本来面目,以独立的身份与同传交传并列为口译形式之一;最后,需消除视阅口译仅作为同传训练踏脚石的印象,应将其视为一项复杂的口译活动进行专门化的系统培训。  相似文献   

4.
本文拟对中国古代图书目录对类书的分类及其对类书文献的著录进行全面的考察,寻找类书演进的轨迹,探求类书在古代中国知识体系和图书目录中的地位.笔者认为类书渊源于古代的抄书,肇始于汉魏,兴于唐宋,而盛于明清.然而从汉唐公私图书目录的分类来看,类书仅仅是子部杂家之附属,自宋代以降,类书已经成为独立类目,并有更为详细的子目分类,由此也突显了类书在中国古代知识体系和图书目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编纂一部辞书,有一个如何切分词目或词的标准问题。词目的科学切分,与辞书的合理立目、准确释义密切相关。"不词"是词目切分的大忌,词目切分是否科学,与辞书的质量和学术水平有着直接关系。古代文献的整理,首先要断句,断句是对句末词的自然切分形式。断句错误,就会造成词的切分错误。这对辞典的选词、立目造成影响。建设对所有词和词语经过合理切分的古籍专书数据库,是发掘和有效利用古代文献的唯一措施,也是编纂和修订大型汉语辞典、专科辞典、专书辞典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实质上是数学模式的构建过程,因此会产生各种错误,其中有一类浅层次的错误,又称形成性错误,就是误读。所谓“误读”是指人们在接受一种新的知识时,按照自己所熟悉的思维方式进行选择和切割而产生的对原意的偏离。这种偏离可以是有意识的曲解,也可能由于客观因素制约出现的无意识误读。小学生的数学误读大多是无意识的。过去我们对小学生数学错误的分析往往局限于错  相似文献   

7.
刘栋 《考试周刊》2008,(10):177-178
中国传统系列文化研究丛书中的《校雠广义》系列丛书,其编写主张是把整理、研究古籍的成果与现代化建设相联系,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得以更好地继承与弘扬.由程千帆、徐有富两位先生编写的《校雠广义》是将古籍知识的整理与出版与传统丈化的系统研究相结合的典范.其主张是把整理、研究古籍与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使得读者在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时候,既有科学的基础,又有明确的方向.以下是笔者在研究《校雠广义·版本编》之后所得的一点体会.(在阅读《校雠广义-版本编》之时,笔者将其与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及杜泽逊《文献学概要》进行对比研究,以便进行进一步分析.)在此将自己的心得献给大家.  相似文献   

8.
古代文献的分类、编目、辑录的研究与应用始于汉代,刘向、刘歆的目录分类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晋唐之间,四分法顺应时代要求而产生,并得到广泛应用。《四库全书》继承了刘向以来目录学的传统精神,其分类标准和部别原则充分体现了古典文献传承的科学体系,提要简要介绍作者生平、著述、治学特点和书籍主要内容、版本流传等,并作学术评价。同时,通过总序、小序、案语及提要,全面地对中国古代学术典籍进行总结,起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作用,为古籍分类整理提供经典范本。  相似文献   

9.
数学错误是普遍存在于数学学习中因学习思维、教学方式等因素形成的对数学知识产生的误读现象。本文即从知识迁移、逻辑错误、概念错误等方面对数学错误的诱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很多学者将《文心雕龙·神思》篇中"研阅以穷照"的"研阅"解释为研究生活阅历,把"阅"字释为阅历或生活经历,这在词语运用习惯上是罕见的。"研阅"应解释为研究阅览。立足文本,通过分析关键字"研""阅"的具体语义;从句间关系、上下文内在逻辑关系以及《文心雕龙》其他篇章的相互印证等角度出发,进一步探析"研阅以穷照"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西溪梵隐志》整理的质量问题主要有:一是未能选择好的版本,承袭原文错误,未发现错误并加以改正(承谬);二是未能正确解读古籍原文,以致产生句读错误(误断)。三是地方文献中有大量的地名、人名和方言俚语,在电脑录入中产生了不少错误(误录)。整理古代文献需要整理者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养,有良好的语言文字方面的基础,更需要整理者以戒慎戒惧之心,才能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12.
此文为发表于《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古诗文教学中几个常见问题的探讨》一文的续篇。由于历史和语言环境变迁等原因,中学乃至大学青年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常常对一些字词、典故等在解读上出现失误或错漏。本文列举"空穴来风"、"灯火阑珊"、"枉用三尺"、"刑不上大夫"等四事,逐一分析,以求正解。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清代训诂学家王引之《经传释词》一书的考证,认为此书以声音训诂为主要方法以诠释古代汉语虚词系统,全书以声纽系统“七音”划分为十卷,对于一百六十个虚字加以分字编次.通过对“如”、“因”、“以”、“舆”、“终众”、“羌”等条目的考证,认为此书运用声同义近的原则以考察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有许多条目破除了千年训诂的疑惑,具有创造意义.因此,《经传释词》以声音训诂训解虚词,是抓住了解释复杂纷纭的古代汉语虚词系统的正确方法,是一部具有创造性的虚词著作.此书也存在不少瑕疵,如过分信从声训,误以实词解作虚词等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描述视觉信息接受的词非常生动。其中"观"这个词的本义,最能呈现出中国古代受众原始并一贯的接受信息时的精神状态与操作特色。我们在古代典籍中发掘"观"的本义所呈现出的各种看的表现,可以观觑到古代受众在接收视觉信息时的几种样态,进而悟出中国古代受众信息接受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5.
著名大报属知识读物和重要的纸面文化,它是文化的体现;大报是国民"亲文化平台",是获得有质量、有价值信息的孔道。推进文化大发展和提高生活品质需要大报及其正能量,资深大报理当保持高文化品质,其各种信息都不能粗糙。大报科普、文章等常有差池,会降低其影响力,也将失去读者。誉满中外的大报,必须完善细节、有"文化",要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16.
段玉裁之所以提出定"底本是非"和"义理是非"的校勘理论,源于其疑经辨伪思想及对经籍致误因素的认识。他以小学治经史,以考核求义理,在校勘中注重从"义"出发,寻本探源,并综合运用多种校勘方法,在经籍校勘上有杰出的成就。但其思想受时代及各种因素局限,段玉裁也有轻断臆改之弊,对此应客观对待。  相似文献   

17.
专名线“——”和书名线“——”在一般的简体横排本书籍中不出现,点校本“二十四史”中大量存在,是较为特殊的两种标点符号。点校本两唐书在给有关人名、地名、书名和乐舞名等加标点时存在不少差讹,举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8.
对现行点校本古籍中误标误点的若干例证逐一分析错误成因,进而归纳总结出古书标点的几种常见错误。  相似文献   

19.
《论语》以及围绕《论语》研究而形成的论语学,因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影响,被众多典籍所著录。然而,即使是一些权威著作,在著录过程中也难免产生错误。兹摭取所见问题较为严重者试作考论,希望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20.
有些辞书及注释书当中,对《尚书》“念终始典于学”中“典”的词义存在错误的解释。有必要加以讨论,澄清认识。出现错误训释的原因:一是引证不当,产生错误理解;二是忽视了语法特点。我们认为“念终始典于学”中的“典”是指“经籍”、“经典”。整个句子应译为:念始念终不忘学习经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