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曾经形象地把记者比喻为蜜蜂,他笑着对记者说;”你们记者.要像蜜蜂.到处采访.交流经验.充当媒介.就橡蜜蜂采花酿蜜,传播花粉.到处开花结果,自己还酿出蜜糖来”。周总理用蜜蜂的“采花酿蜜”.非常生动地说明了记者的工作辛劳、采写状态和做出的贡献.对新闻工作者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试想,若蜜蜂不爱鲜花.哪里能酿出甘美的蜂蜜;若记者不热爱采写工作,不用一颗火热的心写出真正充满感情的稿子来.又怎样能教育、鼓舞、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为伟大祖国的富饶、强大做出努力呢?…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总书记去年在新华社视察时向新闻界提出: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这使我不由地想起了五十年代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对记者讲的一段话:“你们记者,要像蜜蜂,到处采访,交流经验,充当媒介,就像蜜蜂在酿蜜,传播花粉,到处开花结果,自己还酿出蜜糖来。”记者采访写作的过程就如同蜜蜂采花酿蜜。而要采到蜜就必  相似文献   

3.
隅尔翻阅去年某报,竞有“记者蝇集”的说法,由此联想开去,有必要为记者正名。记得周恩来总理曾给记者冠以“蜜蜂”的雅号。他于一九五八年七月在广东视察时对记者说:“你们记者,要象蜜蜂,到处采访,交流经验,充当媒介,就象蜜蜂采花酿蜜,传播花粉,到处开花结果,自己还酿出蜜糖来。”时间仅过二十五  相似文献   

4.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早在四十多年前说:“你们记,要像蜜蜂,到处采访,交流经验,充当媒介,就像蜜蜂采花酿蜜,传播花粉,到处开花结果,自己还酿出蜂蜜来。”(1958年7月在广东视察时的讲话)  相似文献   

5.
通许县消防中队22人中8人热爱写稿,这群小“记者”生活在军营,活跃在社会上,象一只只勤奋的蜜蜂,在新闻的百花园中采花酿蜜。去年上半年就发表稿件140多篇。副队长曹传利,前年一调到中队,就同大家一块写稿。开始由于光凭热  相似文献   

6.
当记者也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似蜜蜂采花酿蜜辛勤劳作,期望引起轰动,然而稿子问世却引来一片失实、失真指责声。记得《中国记者》曾刊登过一篇心得《到底该听谁的?》,大意是,一年轻记者根据采访材料写了一篇稿件,刊发后群众告到报社,说稿件严重夸大事实,因而受到领导批评。然而记者满腹委屈,因为稿件上写的都是被采访单位领导人说的,不是凭空捏造,于是争辩:该听谁的?听谁的,当然要听被采访者的,这就引出一个如何交代消息来源,确保报道客观公正的问题。记者采写一则消息,无非是通过访问、观察、查阅有关背景资料和相关报  相似文献   

7.
著名作家秦牧曾说过:“人们对于蜜蜂的赞美,尤其充满哲理的情趣。在思想史、艺术史上,许许多多人都歌颂过蜜蜂。这不仅仅因为蜜蜂能够酿蜜,而且也由于蜜蜂酿蜜的方法,给人以重要的启示。它能够博采,又能够提炼,终于,黄澄澄、香喷喷的蜜糖给酿造出来了。它的酿蜜可以说是一种卓越的创造。”  相似文献   

8.
当记者是一桩吃力不讨好的职业,时时需要谨慎,保持诚惶诚恐的心态,稍有不慎就会为社会添乱,为读者添烦恼,为单位添官司,为自己添麻烦。记者职业在社会上是无需地位的,有新闻你就采访,深入调查,没有新闻你就研究,挖掘,就像勤劳的蜜蜂一样一刻不停地忙着采集花粉酿蜜。如果你把当记者当成就是当大爷,处处有车接车送,有人花天酒地地请客,有人陪着采访,这就不是记者所为了,而是堂堂达官贵人的所做所为了,只能距离新闻真相越来越远,更不会成为优秀的记者。记者需要博学,知识面宽,有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头脑要灵活,时刻保  相似文献   

9.
说实在的,自五十年代初起,我 打心眼里就崇拜记者。无论是工厂、农村、机关、学校、军营,只要记者一到,深入采访,精心构思,挑灯夜战,或新闻或通讯或专访,很快就会赫然出现在报纸上。阅读着散发油墨清香的报纸,一种对新闻记者的敬佩之情便油然而生。有人把记者比喻为辛勤撷采花粉的蜜蜂,十分贴切形象,他们到处奔波,日夜辛劳,把人间最美好的事物告诉人们,把自己辛勤酿成的蜜糖奉献给广大读者。 然而,时至今日,有些“无冕之王”却变样了,下基层采访,走马观花,敷衍了事;搞农村报道,怕苦怕累,生怕泥浆溅脏了自己的名牌皮鞋…  相似文献   

10.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唐]罗隐:《蜂》记者是一只小蜜蜂,天天在万花丛中飞来飞去,忙着采花酿蜜。我们甘当勤劳的小蜜蜂,就是要为人民辛苦为人民甜!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记者采访就像蜜蜂采蜜一般。我说:编辑也和蜜蜂一样,同样在采粉酿蜜。不过,记者要“飞”到很远的“山野”去,编辑却在身旁的“花园”里,这个“花园”里万紫千红的花朵,就是通讯员用脑汁和劳动写出来的稿件。蜜蜂飞织在万花丛中,哪怕是一朵小小的花儿,只要有点点花粉,它都要去采集下来酿蜜。编辑呢,也应该如此。只要通讯员来稿中有几句可用的东西,都应当摘编发表。一九五八年秋天,正当陕西全省播种小麦的时候,有关这方面的稿件像雪片一般,纷纷而来。但是,这里边有些稿件不好,无法见报;就是能够见报的稿件,也要经过去粗留精的编写。这时,我们的编辑,就在这片秋播稿件的“花园”里采起“蜜”来。经过一番选择,在通讯员巴山人、蒲兴华两  相似文献   

12.
蜜蜂不仅以辛勤的劳动,酿出甘美的蜜汁,而且,它那酿蜜的方法,也给我们新闻工作者以有益的启示。 博取是蜜蜂酿蜜的一个特点。有人曾做过统计,一只蜜蜂要酿出一公斤蜜必须在200多万朵花上采集原料。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我们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一、新闻采访写作好比蜜蜂酿蜜 我们知道,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一条新闻所必须具备的客观的现实性内容。但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实,是不是都是新闻?又如何才能成为新闻?这就要求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鉴别。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在各种新闻发布会上,许许多多的记者认真紧张地在笔记本上作着记录;在一些工作或生产现场中,  相似文献   

14.
怎样搞好县级台对外新闻宣传?具体来讲:一个是采,一个是写,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用简单的话来说,采就是发现新闻,写就是表现新闻。记者似小工蜂,负责采花酿蜜,你采到的花香不香,你酿出的蜜甜不甜,也就是要经常问问自己:你发现的新闻好不好,你表现的新闻精不精,或者叫巧不巧。先说发现记者要写好稿件首先在于发现。在哪里发现呢?1、从身边周围环境中发现新闻,记者出远门是一种采访,在周围环境中也能发现新闻,利用节假日和茶余饭后去聊聊天,顺手牵羊,也可获得新闻线索。如1997年8月的一天,我到县农机局同学家中…  相似文献   

15.
要像蜜蜂采花莫学蜘蛛结网 1月28日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了秦牧同志写的一篇杂文“百花甜蜜”。这篇杂文从蜜蜂酿蜜,谈到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文情并茂,引人入胜。作者说:“蜜糖为什么这样甜?甜到可以经千百年不坏,甜到细菌无法在上面繁殖?原来,蜜蜂把所有花朵的最甜蜜的最精粹的东西都集中提炼起来了,这就使得蜜糖虽出自花朵,然而却远远地甜美得盖过所有的花朵了。”作者告诉我们:一切好的工作方法,那道理就同蜜蜂酿制百花甜蜜的道理差不多。例如农业上的“八字宪法”,就是党概括了全国农民的丰产经验制定出来的。要把副刊办好,我觉得也可以从蜂采百花的道理得到啓发。有人曾把副刊编辑比做厨师。一个具有高超手艺的厨师,能做出各种可口的菜肴,能照顾到各种地区,各种职业的人的口味,使得宾至如归,皆大欢  相似文献   

16.
记者白夜在其通讯特写结集《黄花集》的后记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我走过一条漫长的记者生活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看到了无数的花朵,嫣红姹紫,色彩丰丽……我喜欢把这些花朵素描下来,给大家欣赏,也给自己欣赏.我想,人们从欣赏中,该会得到智慧和力量.如何去培植自己生命的花朵呢?好一段真诚的“采花人语”.近年看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中的“生活空间”节目,不由得时时想起这段“采花人自白”.或许,“生活空间”节目也是采花的节目,我们在不经意中产生的心灵悸动,表明也在无意中培植自己生命的花朵吧.这个短小的节目是那样引人撩人,晚饭时分(因早上没时间),随着那段熟悉的音乐响起,我们一家人都会放下厨房的活计或是停下筷子,围在荧屏之前,听主持人李平“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最近外出采访,连吃“闭门羹”。几个被采访的对象,都是在当前改革中做出了成绩的先进人物。但他们对记者的采访,似乎都有一种莫可名状的忧虑,都表示不愿当“新闻人物”。他们怕什么呢?据了解,一些科研人员怕“树大招风”,怕惹社会上的闲言碎语,打扰了自己安静的工作、学习环境,影响出成果。个体户、专业户怕“乱蜂采花”,怕“露富”后引来“揩油郎”。不给吧,人家会骂“为富不仁”,  相似文献   

18.
朱耀东 《视听界》2004,(1):80-8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法律意识的增强,记者隐性采访侵犯隐私权、名誉权的问题日益凸显。相对于显性采访,记者隐性采访获取的事实真实,画面、音响现场感强。但记者使用这一手段时往往忽视了道德与法律的约束,给当事人造成了伤害。所以,在隐性采访中,记者的自律和他  相似文献   

19.
随机性采访在画面语言形成中的意义李万起随机性采访在新闻采访中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是对主题先行式的采访和可预知式采访的挑战,使记者的采访活动更加靠近新闻事实本身;它描摹事实的原发状态,同时还把记者发现、发掘新闻事实的过程也原原本本地描摹给受众,这些都增...  相似文献   

20.
怎样采写新闻:一个是采,一个是写,两者有区别,又有联系。用简单的话说,采就是发现新闻,写就是表现新闻。打个比方,记者、通讯员似小蜜蜂一样,负责采花酿蜜,你采到的花香不香,你酿出的蜜甜不甜,也就是要经常问问自己:你发现的新闻好不好,你表现的新闻精不精,或者叫巧不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