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我党第一个新闻出版专业纪念馆耸立在延安清凉山腰。我随当年一批清凉山的老新闻出版工作者拾级而上,迎面是红色的馆牌,由陆定一书写的“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十四个金色大字。馆  相似文献   

2.
1986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个新闻出版纪念馆在延安清凉山开馆。记者随当年一批清凉山的老新闻出版工作者沿着山坡拾级而上,展览大厅就展现在面前。红色的馆牌上是陆定一书写的“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十四个金色大字。馆前,是一座汉白玉雕象,再  相似文献   

3.
当我国第一个新闻出版纪念馆耸立在延安清凉山山腰的时候,立即引起千万人的注目。我随当年一批清凉山的老新闻出版工作者拾级而上,迎面是雄伟的展览大厅。红色的馆牌上刻着陆定一书写的“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十四个金色大字。馆前,是一座汉白玉雕象,再现了当  相似文献   

4.
1986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个新闻出版纪念馆在延安清凉山开馆。记者随当年一批清凉山的老新闻出版工作者沿着山坡拾级而上,展览大厅就展现在面前。红色的馆牌上是陆定一书写的“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十四个金色大字。馆前,是一座汉白玉雕象,再现了当年新闻出版工作者的风貌。雕象旁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毛泽东“深入群众,不尚空谈”的题词。沿着扶梯进入展室,映入眼帘的是陈毅的诗:“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向九洲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随着  相似文献   

5.
文化老照片     
曹国辉 《出版史料》2005,(1):F003-F003
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建成开馆典礼(1 987年旧月24日) ‘由国家出版委员会主任王子野(前排中)、国家出版局顾问王益(前排右一) 率领的出版系统代表团参加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落成典礼时摄(中排 右起蔡歧青、丛培香、余甘澎‘曹国辉、汪轶千.后排右起田造福、吴道弘.王 业康)。文化老照片@曹国辉~~  相似文献   

6.
王揖同志去世了,近五十年来一直战斗在新闻战线上的老战友就这样匆匆离开我们了。大约在他去世的两个星期之前,他曾经两次到我家里来,和我谈到他最近工作的情况。一次谈到他负责筹备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就是纪念延安时期同在延安城东清凉山工作的《解放日报》,新华社、广播电台和出版局等单位的一个纪念馆。他说这个纪念馆的筹备工作已经快好了,10月就可以开馆了。他还拿来了他最近写成的两篇文章给我看。一篇是讲延安《新中华报》的创办经过,一篇是讲延安《解放  相似文献   

7.
2021年5月24日,由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指导,延安新闻纪念馆、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主办的"万众瞩目清凉山——记延安时期的新闻出版事业"主题展在上海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汇创空间"隆重开幕.  相似文献   

8.
图片新闻     
《出版史料》2010,(1):F0002-F0002,F0003
1986年10月24日,国家出版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子野率领的、由国家出版局顾问王益等组成的国家出版局代表团一行十人,出席“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开馆典礼后留影。  相似文献   

9.
1986年10月24日,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落成开幕。这是我国第一个专业性的新闻与出版纪念馆。它对于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扬党的革命出版工作的光荣传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出版事业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党中央对出版事业十分重视。各个革命历史时期,党的出版工作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都作出过光辉的贡献。党中央到了延安,党的出版事业也在延安艰苦  相似文献   

10.
据《陕西日报》报道:去午十月二十四日,清凉山喜逐颜开,欢迎来自北京和全国各地的三十六年前曾在这里工作过的近百位老新闻山版工作者,欢迎他们回来参加‘延安清凉山新闻山版革命纪念馆’的落成典礼。这些同志在延安时期,还是朝气蓬勃的青年,如今都已两鬓花白,回想过去的艰难岁月,看看今天新闻出版事业的壮大,此景此情,怎能不激情满怀。  相似文献   

11.
今年四月初,我去延安调查研究陕北老区经济发展近况时,一天午前,我漫步登上清凉山,那里的一屋一洞都引起我的怀念。当扶栏拾级而上时,迎面映入眼帘的正是十年前《解放日报》原总编辑陆定一同志在开馆时题写的“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横幅馆牌,虽因风雨侵蚀,金色已剥脱,但字迹依然苍劲、雄健。当我返回西安,参加“重塑延安形象”座谈会时,得悉江泽民总书记的“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与保护革命纪念地的关系”的批示,在座谈会上还聘请陆定一等“老延安”为“重塑延安形象”委员会顾问。返京后正拟转告定一并请示如何重整清凉山纪念馆时,不料传来陆定一逝世的噩耗,激起我对他的深情怀念和难忘的遗憾。 我是在延安时代新闻“摇篮”——《解放日报》社成长的。每当我回想起延安时代时,总是把当年清凉山的生活和《解放日报》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更难以忘怀的是近年我离休后三上清凉山的情景。 1985年9月,我随同原全国记协书记王揖同志等重返故地,登上  相似文献   

12.
重返清凉山     
今年10月12日,我回到了曾经长期战斗和生活过的延安,参加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的筹建,内心的喜悦和对往事的回忆,使我按捺不住写这一篇短文。延安,是革命战争年代人们向往的革命圣地,如今又是人们怀念的历史名城。许多兄弟党代表团访华,也常带着崇敬的心情来这里参观。人们一见到宝塔山,就知道这是延安的象征。但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隔延河相望的凤凰山和清凉山。延安旧城就处于这三山的环抱之中。凤凰山是党中央进驻延安时,  相似文献   

13.
重返清凉山     
今年10月12日,我回到了曾经长期战斗和生活过的延安,参加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的筹建,内心的喜悦和对往事的回忆,使我按捺不住写这一篇短文。延安,是革命战争年代人们向往的革命圣地,如今又是人们怀念的历史名城。许多兄弟党代表团访华,也常带着崇敬的心情来这里参观。人们一见到宝塔山,就知道这是延安的象征。但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隔延河相望的凤凰山和清凉山。延安旧城就处于这三山的环抱之中。凤凰山是党中央进驻延安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同志最早的住地。毛主席著名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  相似文献   

14.
2004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一条《延安新闻纪念馆开馆》消息称:“由中宣部、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单位共同筹资八百八十万元建造的延安新闻纪念馆今天在延安清凉山麓开馆,成为我国第一个新闻事业专题博物馆。”  相似文献   

15.
矗立在延河岸边的清凉山,号称新闻山,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源头,现在已建起了“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清凉山有多大,是个啥模样?我的回答是很小,很小,我没量,估计是五百平方米见方。为什么人们称它为新闻山?因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源头在此奠基。当时,日本、胡宗南飞机经常轰炸,这块地方多的是石洞、石岸,印报的机器房,是在万佛洞;装订房是在下边大石洞内,外边用石头砌了门窗。正像原新华社采编部办公室主任刘秀兰回忆:清凉山上有许多文物古迹、庙宇和石洞,刚上山时,给  相似文献   

16.
忆念的深情、理性的归纳、现实的分析、未来的展望……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前夕,中国记协于6月20日召开的继承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座谈会,以其丰富的内容给人以启迪。忆传统童心焕发这个小标题,借用了老新闻工作者丁济沧发言中的一句话。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建立前后,他曾三次回到那工作、生活过的熟悉的地方,用  相似文献   

17.
王揖同志去世了,近五十年来一直战斗在新闻战线上的老战友就这样匆匆离开我们了。大约在他去世的两个星期之前,他曾经两次到我家里来,和我谈到他最近工作的情况。一次谈到他负责筹备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就是纪念延安时期同在延安城东清凉山工作的《解放日报》,新华社、广播电台和出版局等单位的一个纪念馆。他说这个纪念馆的筹备工作已经快好了,10月就叫以开馆了。他还拿来了他最近写成的两篇文章给我看。一篇是讲延安《新中华报》的创办经过,一篇是讲延安《解放日报》在1942年是怎样进行改革的。他很高兴地告诉我,总算把他在延安工作期间这两件大事写出来了。还有一次是同我谈到筹建新闻中心大楼的问题。他当时很乐观地告诉我,新闻大楼的修建方案已经经国务院和书记处的同志批准了,已经送到北京市政府去了,很快北京市政府就要开会把这个事情敲定了。这两次谈话他心情很愉快、很开朗,回想起来,情景宛如昨日。想不到这竟是我们的诀别谈话,而他的两篇文章竟是最后遗作,那个新闻中心大楼也成了他未竟的遗愿!我知道他犯病人医院是在他入院以后的第二天,  相似文献   

18.
袁良 《军事记者》2001,(7):10-10
八载播扬真美善,万众聆瞩“新闻山”;岂嫌窑洞油灯眇,但爱星火能燎原:畅论镰斧驱妖邪,笑论除弊惩贪官;不疑鬓皓丹心素,羞睹醇醪沾笔笺。这是笔参观延安清凉山新闻纪念馆后写下的“感怀”。清凉山,寄托着我们新闻工作的特殊怀念。攀登清凉山途中,陈毅同志的诗句刹时在我们的脑际回荡起来:“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它  相似文献   

19.
忆念的深情、理性的归纳、现实的分析、未来的展望……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前夕,中国记协于6月20日召开的继承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座谈会,以其丰富的内容给人以启迪。忆传统童心焕发这个小标题,借用了老新闻工作者丁济沧发言中的一句话。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建立前后,他曾三次回到那工作、生活过的熟悉的地方,用“古稀老人,童心焕发”形容身临其境的心态。到会  相似文献   

20.
矗立在延河岸边的清凉山.号称新闻山,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源头.现在已建起了“中国新闻出版纪念馆”。清凉山有多大,是个啥模样?我的回答是很小.很小。我没量,估计是500平方米,为什么人们称它为新闻山?因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源头在此。当时,日本、胡宗南飞机经常轰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