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空间诗学是一种以空间化为特征的思维模式,注重事物的共时性、在场性、构成性。将意象理论置于文化地理空间、心理场空间以及都市空间的维度下分别进行分析考察,则会发现意象是感应生发,交互流动,不断生成的,也许对意象理论的多样性差异的阐释是一种可能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
地域空间与文学的古今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学古今演变研究中应重视地域空间因素。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中的地域空间因素可以从贯穿性、假定性、制约性、差别性、矛盾性五个方面考虑。站在文学的立场上,要警惕都市化、现代化及全球化对文学地域性的消解,防止文学的水土流失、文学荒漠化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学作为一种在形成的知识领域,它从文学和美学的立场去表现、阐释现实中的生态现象,可能开辟一种新的生态视野、建立一种新的诗学思考方式,从而去进一步发现生命的秘密和生存的意义,也进一步去发现生态文学的情感空间与审美意向。生态文学作为知识领域,处于生态现象的理性认知和生态伦理行为即生态理性与意志实践之间,它主要是生态现象的情感表现,突出着文学形式的审美特征,也突出着生态生存的审美品质。生态文学现象的情感因素和审美倾向,构成了生态文学现象中历史的神秘性。生态繁衍衰亡给人类造成的不安与思考,在生态文学现象中构成了人类命运与终极存在之间的秘密联系。  相似文献   

4.
由近代报刊形成的文化和政治批评的"公共空间",显示了现代文学发生时的社会文化状态,文学的生产者和传播者采用适合于公共空间的话语方式生产和传播着文学。发生期的贵州现代文学,在文学传播方面表现出传播媒介报刊化、传播范围趋于广泛化、文学的社会功能被强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文学新建构语境中重新审视《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书中内涵的跨越性比较思维与开放性全局眼界赋予自身历久弥新的世界文学品格。具体探讨文学主流与文化多元性的辩证统一、流亡文学主题所具有的世界文学胸怀以及中国理论话语在跨文化阐释中的有效性,从而对《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的文学价值与理论资源进行充分挖掘。  相似文献   

6.
李建军对路遥的褒扬体现了其批评原则的基本尺度:人民性的现实主义文学。这一方面复活了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阶级性的当代文学传统,另一方面却没有在阶级/意识形态领域中深入下去,转而向更久远的儒家诗教寻求理论支持。这种以中国传统儒教诗学为核心的狭窄的道德批评,不仅扭曲了路遥的文学价值,也不利于当下文学的健康发展,最终只能导致文学的封闭与枯萎。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中国化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寻找在不同语境下文学接受研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中国传统的"象思维"理论正可以填补这个空缺,它强调极具整体性的"主客合一",正对应着接受理论的对话和交流中的"视界融合";这种融合创造出了超越接受客体的新的意义,体现出"象思维"的创生性;"象思维"又讲求"生生不息"的"象的循环",这又与接受理论那种代代接受的"历史之链"的文学史观不谋而合。视界交融是一种直觉性的交融,这种直觉思维同时也可以看作"象思维"的内在直观,并成为意境的创造之源。这种结合了"象思维"认识的文学接受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语言形式是文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了文学作品审美或诗学功能,是文本的文学性赖以生成的基础,因此,文学翻译家必须善于发现源语文本中富有文学性的表达方式,洞悉其中蕴含的诗学或文学价值,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本的语言形式特征,使目的语文本读者感受到原作的丰姿。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文学中的文化研究日益突出。文章认为,中国当前存在两种不同的历史文化诗学:一种是“文化诗学”,一种是“文明诗学”,其中前者较多地体现了西方“文化研究”理论的影响,而后者则更能代表中国诗学的本质特色,它是一种以历史文明为基础的诗学理论创造。未来中国诗学的建立也应当是一种文明诗学。  相似文献   

10.
《孔雀东南飞》为汉乐府古辞,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现有多个英译本.本文运用"可能世界""图形/背景理论""脚本""移情"等认知诗学理论,从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字词等方面对《孔雀东南飞》进行较为全面的文学解读,并对多个英译本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1.
刘勰诗学观在他的整个文学理论体系中据有重要一席。其诗学观的基本取向是继承、修正并淡化原始儒家诗学的功利主义色彩,使其与审美融合。标举自然与清丽,强调性情本体的恰当形式化,是刘勰诗学观的重要美学命题。其美学史意义是使儒家诗学观的审美之维得到合法的肯定与充实,在汇通审美与功用之途上做出了有建树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与两宋政治文化由“外王”向“内圣”转换、思想焦点由“道统”向“道学”转换相呼应,两宋诗学发展也经历了由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尚“本色”向以艺术家气质为中心的重“妙悟”的转换。转换引发了两宋诗学星转斗移式的重新建构。重新建构起来的诗学,由“焕发真识”的诗人论、“忘我忘象”的艺术观、“进技于道”的创作论三大理论支柱支撑。以“焕发真识”诗人论为中心的两宋诗学史上这次转换的灵感源泉、知识基础、理论取向、逻辑进程,对中国文学、中国文论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前空间经济学正处在群雄纷起时期,研究角度不同、形式千差万别,以至于学者们难以在研究方法上达成共识,给初学者带来很大困惑,不利于学科研究的深入推进和推广。本文意在简化前期文献繁杂的理论推导过程,从中抽出一些能为学者们共同接受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规范其研究方法,促使其广泛深入地融入主流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基本研究范式是:设定收益递增和初始区域对称等前提,基于效用最大化和收益最大化原则,遵循产品多样化理论和垄断竞争理论,在D-S框架下运用"冰山"技术分析要素、产业和贸易的空间动态演化过程。空间经济学研究范式可向有空间维度的传统经济学、空间实证经济学、空间福利经济学三个方向拓展。  相似文献   

14.
以意逆志说作为孟子诗学的关键性术语之一,在中国文学批评和理论建设中既享有千古说诗妙诠的美誉,又因为语词的模糊性而聚讼纷纭。笔者认为,在西方学术思想不断侵染中国理论批评界的今天,个别学者援引由伽达默尔的现代解释学催生的读者反应批评阐释以意逆志,寻找它们之间的同一性,甚至视它们为同一论域,固然展开了一种独特的理论视野,满足了当下批评界急于进行范式变革的心理,但也因此使这种争议陷入更大范围批评的循环。这一理论走向,不但远离了孟子的本义和要求,违背了孟子诗学的基本精神,而且也违背了中国文化一以贯之的解释原则。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高。从文学发展史这一角度来探析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主要以下面三个阶段来说明女性如何由客体变为主体:(一)古代文学中,女性主要以创作客体的身份出现在文坛上;(二)现代文学中,女性逐渐作为创作主体出现在文坛上;(三)当代文学中,女性站在创作主体的地位上来描写女性自身。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学生体质调研报告中维尔维克指数为基础数据,利用GIS技术平台,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从全域角度对我国汉族学生维尔维克指数分布的空间结构状态进行探讨。主要研究结果:维尔维克指数、预期寿命、相对湿度的标准化统计量Z检验结果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维尔维克指数的“高-高”集聚与相对湿度的“低-低”空间集聚效果吻合,维...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 ,文学教学偏离了文学的本位 ,失去了文学应有的魅力。文学的教学必须依靠文学的手段 :灌注文学情感 ,生成文学意象 ,运用文学语言和文学手法。  相似文献   

18.
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是城市地理学和社会经济学关注的重要内容。利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技术对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关于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研究文献的发文时间特征、学科分布、研究合作网络、知识基础及文献研究进展与特征进行梳理与总结。得出结论如下:1)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相关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且呈现显著的两段式研究发展过程,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学、环境生态学、地理学、城市管理学等学科;2)美国与中国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其中中国的科研机构联系较为紧密,浙江大学是相关出版物数量最多的研究机构。Sherwin Rosen, Luc Anselin等人的文献提供了研究的重要知识基础;3)影响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格局的作用因素可分为内生因素和外部因素,各类因素的影响程度与作用机理不同;4)研究方法上,特征价格模型是最经典的分析框架。随着空间计量、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多手段结合研究已经成为探索住宅空间分异和形成机理的必要方式。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研究工具与研究方向。通过对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研究现状的分析,未来的研究应更注重区域普适性机理的挖掘与概括,更加注重因素的组合效应,以及在应用多源时空大数据时,模型构建要兼顾解释性与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19.
近来读到霍志军先生的《唐代御史制度与文人》,这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唐代御史与文学》的基础上后续研究的又一部成果。早在作者2007年赴陕西师范大学跟随著名唐代文学研究专家傅绍良先生攻读博士学位之时,其就有了一个更为长期、宏观的研究计划,因为"唐代御史与文学"本身就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厚的选题。  相似文献   

20.
"五四"以来,中国文论明显经历了"全盘西化"和"西方文论中国化"的阶段,目前正走向"中西融合"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到来,已做好了三项理论准备:"新理性主义"在价值论和方法论上实现了中西融合;"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突出了中西融合的任务和方式;"中国式文化诗学"是中西文艺理论融合之路通过上述二者实现创造性建构和超越的最终模式和必然归宿。揭示了这样的"三部曲",也就揭示中国文化诗学产生的历史合理性,以预测中国文论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