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大众传播理论。它强调受众的积极性,指出受众是根据自身的需要来选择和使用媒介。字幕翻译在译制影片的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使用与满足"这一视角出发,初步探讨了在英文字幕汉译中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手机是一种可以提供定制内容服务,进行精确传播的新兴媒体.它具有交互性、个性化、人性化、传播信息的专门性等一系列顺应"碎片化"时代的受众需求的传播特点,被称为是第五种大众传播媒介.手机媒体虽然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但由于传播内容、赢利模式和媒介生态上的缺陷,它并不成熟.借鉴博弈论中的非零和博弈策略,手机要稳固其地位,需要在媒介竞争中实行嫁接策略,与其他媒体互利共存.  相似文献   

3.
罗春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9):123-126,137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既有形态,也颠覆了过去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方式,在网络传播模式下,传播者的霸权地位减弱,网络受众的主体地位凸显。“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从受者出发,把受众看成是有特定需要的个人,把人的媒介接触活动看成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因而在网络传播中异军突起。  相似文献   

4.
研究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回族受众的媒介使用情况,对于深层次认识瀍河回族区少数民族的信息传播方式、回族受众的媒介素养、以及分析传播与回族社会的发展关系,都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媒介接触对回民日常生活和观念的影响,以及大众传媒在回族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媒介在回民生活中不仅发挥着传递信息、提供娱乐等功能,而且为他们提供了以大众传播媒介为基础的新的传承民族文化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常启云 《天中学刊》2009,24(4):60-62
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传播内容、语言和传播过程的规范化来达到操控受众的目的.受众正是在大众传播编织的这张无形大网中,不知不觉间成为无处可逃的被"网"的"鱼".信息社会中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依赖性在一定程度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6.
"内容"是传播研究领域中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内容为王"对大众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内容才是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内容的特点决定媒介地位。"内容为王"对市场环境中的大众传播具有普遍意义,而资本和服务是对"内容为王"的两个制约方面。  相似文献   

7.
议程设置是媒体形塑民意的重要方式,理解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是理解媒体、政治精英、受众之间复杂关系的重要一环。文章以电影《摇摆狗》作为分析解读的对象,探讨了媒体对"拟态环境"的塑造过程以及政治精英通过媒体来操纵民意的过程,以提醒当代受众应该采取审慎的批判的眼光来接触和使用大众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作为当代传播关系建构的重要理论基础,为后来研究者在"人人都有权参与传播"的理想传播环境下依据交往理性原则进行语言表达和媒介使用的接近权找到了理论层面上的基点,但是哈贝马斯的理论缺乏客观性和具体性,并且其观点在历史辩证法方面存在着不足.文章以马克思传播思想中的交往思想为基点,对哈贝马斯的立场和观点上的唯心主义缺陷进行了评析,分析了马克思的交往行为理论在数字科学时代的历史唯物主义地位,为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在更高的价值层面对传播学学科领域提供理论指导提供了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离不开传播,尤其是在当代大众传播媒介成了文化的建构者或消解者。在如何传承大同地方文化这一背景之下,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的地方文化传播策略成为时代的需求。为了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大众传播媒介可以使用传播媒介联动化、传播时间持续化、传播形式多元化、传播数量规模化、传受双方互动化等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0.
大众传播是一个双向过程。受众是传播的对象与目的地 ,了解受众的需求与期望 ,对编辑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目前媒介分割受众的情况下 ,受众的需求与期望可以说对编辑传播提出了挑战。要应对这一挑战 ,就必须了解受众的需求与期望 ,这已成为摆在每一个编辑面前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