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9月1日,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以下简称“社会大课堂”)正式启动。三年来,社会大课堂红红火火而又井然有序地发展着。到2010年的9月,社会大课堂建设步入第三年,市级开发整合资源单位已有500余家,区域自主研发715家,市、区两级资源单位覆盖了不同形式和种类的教育资源,共有100家市级课程教学实验基地推出社会大课堂课表,研发课例千余节。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东城区以“社会大课堂”项目为契机,以东城区“蓝天工程”工作为依托,着手开发与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在实施三级课程上展开研究。研究中,项目组实施“边研发、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的推进策略,最终形成四个群组的初步成果,更尝试构建了“东城区小学社会大课堂课程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最为突出的有三点,一是三级课程的整体落实;二是处理好社会资源与学科对接,学科体系与学科融通的关系;三是使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科学合理,实效性强。此外,东城区还尝试创新资源开发的策略和创新符合“社会大课堂”特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3.
“大思政课”是思政课的范式创新。“大思政课”的出场既遵循了课程发展规律、回应了思政课的现实挑战,也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最新动力。相比传统思政课、“课程思政”和“社会大课堂”,“大思政课”在育人理念上的视野格局更加宏大,有助于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有利于实现“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要通过善用“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和思政全课堂,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使“大思政课”在立德树人教育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广东省中山市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教研工作始终围绕着“精品课程”与“生长课堂”这两个关键词展开。依托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这一平台,中山市展开了区域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研新模式。与此同时,秉承“教育即生长”的理念,我们倡导...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早就奉行“生活即教育”的主张,提倡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全面沟通,把生活当做大课堂。当年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随时随地相机施教,也把社会当做大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社会是开放的充满竞争的社会,语文教育岂能囿于狭隘的领域、局限于学校的四堵墙之  相似文献   

6.
2008年9月,北京市启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建设工作.社会大课堂工作的推进不仅为中小学生开拓了广阔的实践天地,也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面对众多的资源单位,我们首先明确的是并非所有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真正进入课程,并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7.
“大思政课”是基于立德树人目标下实施的系统化的课程,包含大课堂、大教材、大时空等课程要素。“大思政课”理念突破了传统课程的局限,拓宽了课程视野,以更宏大的视角深化对思政课的认识。构建“大思政课”生态体系,以整体目标实现各方力量协同育人,以学科大概念引领思政课教学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以能力进阶促进各类思政资源协同配合,不断推进思政课发展。“大思政课”建设有利于促进全面育人价值的实现,推进课程资源开发及课程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的价值取向已经由知识为中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发展上来,提出了“课程内容选择与自然、生活、社会实践相联系,使自然、生活、社会成为课程资源”。这意味着课程不再是一份教材,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课程资源的建设是保证新课程实施质量的必要前提。在科学教育特色建设实施的过程中,开发与利用好科学教育课程资源是关键。科学教育课程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们根据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9.
2008年9月,北京市启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建设工作。社会大课堂工作的推进不仅为中小学生开拓了广阔的实践天地,也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面对众多的资源单位,我们首先明确的是并非所有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真正进入课程,并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然而,在日常的听课和调研中,我们发现教师们习惯于以往课程执行者的角色,课程开发意识不够,尤其是对区域内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不强,即使偶尔利用到身边的课程资源,往往也缺乏一定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
普通高中“大思政课”资源的开发关系“大思政课”建设的实效性,从不同角度思考“大思政课”资源的开发路径十分重要,文章从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教师队伍、社会资源以及校园视觉形象等多个方面阐述普通高中大思政资源的开发路径。  相似文献   

11.
2008年9月1日,北京市正式启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活动。按照《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建设方案》提出的三年建设规划,2010年将基本实现社会大课堂建设既定的规划目标,基本形成常态化、长效性的发展机制。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社会大课堂取得的显著成果,特别是课程化研究的典型经验,从本期开始,本刊特推出“社会大课堂课程化研究”系列专题。  相似文献   

12.
双证结合的职业院校课程结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许远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6):44-47
适应“双证制度”的“双证课程”是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其兼具职业性、学历性两种属性。“双证课程”应纳入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包;其建设必须以国家职业资格为指导,积极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围绕“双证课程”的开发与施行,必须对相关课程进行改革。同时,要处理好课程开发方法、资源建设、资源应用的评价与管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以社会生活为导向的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认为社会生活是思想政治课的第一课程资源,总结出"社会即是大课堂,课堂也是大社会"的结论,提出有效开发与利用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理应体现与把握两个根本逻辑层面上的宏观原则和基本思路,认为有效开发与利用思想政治课第一课程资源的基本抓手与核心路径就是吃透和使用好新编思想政治教材。最后,例证了实现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常态化的思路和做法。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及“三个课堂”在高校人才培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中,课程思政元素不够凸显,“三个课堂”之间相互割裂,导致课程思政对专业课程建设引领作用不足、“三个课堂”协同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以“统计学与工程大数据”课程为例,重构课程建设逻辑,多维、立体地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打破“三个课堂”之间的信息藩篱,从而实现课程思政对专业课程建设的引领作用及“三个课堂”之间的深度融合,形成“三全育人”的合力,支撑并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5.
闻讯 《宁夏教育》2008,(10):42-42
从北京市教委获悉,历时一年筹备的北京市中小学“社会大课堂”,作为献给全市青少年儿童的礼物,在新学年开学推出,首批推出的社会资源单位达到481家。为了规范“社会大课堂”的运作,北京市教委将其与中小学27个学科的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紧密结合,一方面,根据不同年级学科内容,设定了学科教学活动与社会资源单位结合的实施要点,并提出活动方式和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参加社会大课堂的学习已经成为北京地区中学生的必修活动。对于社会大课堂基地资源的开发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本研究立足于社会大课堂中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探究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力图以课程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在社会大课堂活动中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三全育人”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改变以课堂思政教育为主阵地的思政教育范式,建立一种新的非组织化的思政教育模式。该模式的特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校园环境即课程资源。“三全育人”之十大育人体系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各个因素的育人功能,将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作思政课程进行建设。二是交往场景即课程单元。交往场景是校园师生交往情境,一个场景即为一个思政教育的师生交往情境,类似于课堂教学中一个基本课程单元。三是交往过程即教育过程。师生交往过程通过思政教育意义阐释、师生互动等达成共识,落实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18.
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提出以课程思政串联两大教学主体的多维度教学理念,即以思政教育为课程引领、以教师科研成果为支撑反哺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主导课堂,并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师资力量三个方面,深入探究如何在中药药剂学课程建设中落实“思政引领—科研支撑—学生主导”多维度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9.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通过探索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合作构建“大思政课”的长效运作机制,打通不同单位合作的体制障碍,推动社会资源与高校的合理配置,实现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优化思政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推动红色文化更好融入思政课。这不仅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而且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可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20.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融入理论引领,挖掘育人理念,在秉持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统一、生活化叙事与权威性阐释相统一、区域性资源与时代化特质相统一原则的基础上,着力构建“课程化”“活动化”“立体化”的教学实践路向,不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