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身体写作"是一种实现颠覆男性专制的书写策略,是通向追求两性和谐发展最终价值的过渡与桥梁。本文以艾丽斯·沃克的女性主义作品《紫色》及其三个中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女性主义的"身体写作"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中西方女性主义文学中的"身体写作"理论;第二部分则从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分析原作的"身体写作"在译作中的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翟赫 《鸡西大学学报》2009,9(5):120-121
拟通过对中、英文学翻译史上庞德英译汉语诗和日本"能乐剧"在"意象主义"运动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济慈作品和美学思想研究中的两例的分析,从一个侧面剖析翻译文学的价值,即其在国别(民族)文学发展史和外国文学批评史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新文化运动开始至今,随着大量外国著作尤其是西方文学涌入中国,在极大丰富和拓宽中国读者视野的同时,也促进我国近代翻译事业的长足发展。本文旨在对近代英汉翻译中的欧化翻译现象的产生、表现、不同发展阶段及对汉语的欧化影响进行研究,列举各个时期翻译名家对欧化翻译的态度,探讨欧化翻译的合理性及限制性,以明确我们对欧化翻译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梁启超倡导翻译、实践翻译文学、对翻译理论的研究和评介及其在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等方面论述其对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和翻译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梁启超倡导翻译、实践翻译文学、对翻译理论的研究和评介及其在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等方面论述其对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和翻译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深受本土文学经验的影响和制约.本土经验是指本土文化传统、语言系统、时代背景以及思想方式、心理结构、道德规范等,具体到文学来说,文学观念、文学感受方式、文学知识等也是“本土经验”的重要内涵.中国近代文化是一种转型期的文化,它具有某些现代性,但总体上还属于古代类型,特别是在语言和文学上.近代本土文学经验决定了时人会按照近代中国文学的观念和方式去理解和表述外国文学,从而使中国近代的翻译文学风格倾向中国古代性.当时,文言是中国通行的语言,古文是正宗的文学语言,用文言文来翻译西方的文学,是标准、正统的翻译,一是出于接受和理解的需要,二是出于显示西方文学身份的需要.我们不能站在现代文化的本位立场衡量近代翻译.置于当时的历史语境中,中国近代文学翻译不以“准确”为宗,而以“正当”为度,这种选择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王静 《焦作大学学报》2012,26(3):125-127
翻译文学的实践过程既涉及到翻译,又和文学密切相关,而优秀的翻译文学又是翻译文学中的典范。因此,对于优秀的翻译文学检验标准的讨论可以从翻译和文学的层面展开。优秀的翻译文学应符合"忠实"的标准,忠实于原作的文化内涵和精髓,又要检验其在译入语环境中的接受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董利晓 《海外英语》2014,(6):125-126
汉语的发展演变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漫长过程,而翻译文学在汉语的演变中一直起着外在助推力的作用。丰富的翻译活动和翻译文学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涉及词汇、语法和句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较之近代翻译文学,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有了更多的文学自觉,多数译者皆是知名作家,他们借由翻译实现了文学观念、文艺思潮、文体建设的新文学改造。特别是1913年泰戈尔成为亚洲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之后,我国一度呈现"泰戈尔文学热"。冰心穷10年光阴翻译了泰氏《吉檀迦利》,后来又译《园丁集》。从翻译小诗到小诗写作,冰心受到了哪些影响?又在自己的写作中实现了哪些创新?本文通过语料库技术对以上问题进行实证,对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范式的方法论创新亦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传统观念认为,"创造性"是一种创新能力,与翻译毫无关系,因为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通常被看作原语文本的复制或模仿。然而,近来的翻译研究却显示,译者的重要性在文学翻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些学者甚至提出,目前的翻译研究在经历了"文化转向"之后正在经历着"创造性转向"。因此,在发挥译者的创造性之前,有必要弄清楚文学翻译中"创造性"的定义及其与"忠实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西译学理论起源于宗教翻译,佛经翻译和圣经翻译实践分别为中西译学理论提供了理论思想,是其演进、发展的原动力。然而,由于佛经翻译和圣经翻译具有一些根本性的差异,从而使中西译论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中西译论因此有了不同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2.
从英汉互译看文化与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英汉互译中,文化始终是翻译的一大障碍,对源语与译语文化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译作的好坏。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简单的互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如果忽视文化对翻译的作用和影响,译文是绝不可能成功的。  相似文献   

13.
李劼人所翻译的法国文学作品基本上采用方言化的白话文(官话)。李劼人对翻译作品的选择,虽然较多是法国的小说名著或者某位作家的代表作,但也会选择自己熟悉而热爱的文学作品。李劼人接受了严复关于信、达、雅的翻译思想,较多强调了跨语际的文化交往上的比较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中西化交往渐多,翻译中国各种献的译作也与日俱增,但中国古作外译则不多。现对中国古的一些英译译法,特别是其中带有修辞的英译译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为了激励文学创作,促进中国文学现代化,中国著名小说家曾朴一生翻译了大量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在翻译实践中,他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翻译思想和方法。“真美善”这三个字不仅是曾朴做文学的标准,也是他翻译文学作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与诗性原则--论美国翻译家葛浩文的翻译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当代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翻译了众多的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在西方世界受到广泛关注,并获得许多国际大奖,对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分析葛浩文的翻译诗学,可以看出他的诗学观除了受到个人诗学影响外,还受到主流诗学地位、诗学态度、经典诗学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其选材、翻译方法与翻译作品的宣传等方面,而这一切都体现了他是一个成功的中国文学的翻译者。  相似文献   

17.
译入语内的诗学是翻译活动中一个重要的文化操纵因素,汉语诗学是一个多元的、不断演变的、较为独立的文学观念总和,译者和读者仅仅是片面地掌握并操纵诗学中的极其有限的规范。朱生豪使用白话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时,以包容的态度接受了欧化标准,并试图与传统诗学调和,采取了操纵改写策略,主要是顺从了汉语白话的诗学规范。  相似文献   

18.
从语内翻译到语际翻译:典籍翻译译者主体性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籍翻译的性质决定了典籍翻译须经过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阶段。在语内翻译阶段,译者的诠释受制于汉语诠释传统——训诂学,其主体性是有限的;在语际翻译阶段,译者的诠释体现出强烈的为我性,其主体性表现为目的性、历史忠实性和选择性。两类译者主体相互交往之特性体现在对典籍原文本理解的共识性。  相似文献   

19.
Hong Lou Meng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literature works in Chinese.This paper picks two versions of Hong Lou Meng:the Yang's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version and the Hawks'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version,focuses on the different translation methods they took,and makes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works.  相似文献   

20.
从文本视角解读影视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视翻译长久以来一直受到国内译界的忽略,而在当今国际翻译理论百花齐放,多领域、多视角的翻译理论研究层出不穷的今天,这似乎有点不太和谐。要构建中国自己完善的翻译理论体系,影视翻译的理论研究不容忽视。影视作品具有独特性,其独特性决定了翻译方法选择的特殊性。其独特的文本类型特点鲜有人论述,本论文试图从影视作品独特的文本类型出发,来探讨其独特的翻译方法——“变译”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