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节奏是音乐的脉搏,节奏是音乐的精髓,是组成音乐的核心要素之一,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节奏。所以,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进行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呢?  相似文献   

2.
节奏是音乐构成的"骨骼",没有了节奏,音乐的艺术美感也就不复存在,因此,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加强节奏训练则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从节奏训练的重要性出发,结合小学音乐教学实际探究节奏训练方法,以期对提升音乐课程教学质量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音乐作为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有着很大促进作用,但是由于音乐知识点的抽象复杂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问题,比如,节奏感掌握不到位,而节奏又是构成音乐的重要元素,只有掌握音乐节奏才能够提升整体课堂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应当对学生加强节奏指导,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策略展开分析,希望对相关教育人员能够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施建立 《成才之路》2011,(21):57-57
节奏是音乐的脉搏,音乐没有节奏就失去了表达音乐思维的能力。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好恰当的教学方法,认真、严肃且充满活力地上好音乐课,能使学生有较高的情绪,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音乐课堂学习当中来。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措施控制节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以达到音乐教学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王玉群 《教师》2014,(34):92-92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如果没有节奏,音乐就会杂乱无章。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进行节奏训练是课堂的重要环节,音乐教师可以通过挖掘学生潜在的节奏感,让他们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的一种基本表现手段,具有独立表现某种情绪的功能。没有节奏,音乐就不能表露出活力;有了节奏,音乐才具有生命力。节奏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并学会表达音乐。从节奏人手,使学生能体验感受节奏在音乐中的情绪、感受节奏美,并能准确地再现节奏,会更加有利于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1.从感性上认识节奏。音乐来源于生活,而节奏也存在于生活之中。节奏是将长短和强弱不同或相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充满节奏,如:下雨的哗啦声、动物的叫声、走路的笃笃声、拍球的咚咚声等。在教学中,我告诉学生这些有规律的声音叫做节奏,并让学生自己寻找节奏。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很快就例举出各种各样的节奏:火车的隆隆声、打枪的啪啪声、闹钟的滴答声等。我将这些声音用拍手和敲击物  相似文献   

7.
靳玮 《教师博览》2022,(27):67-68
音乐作为艺术学科中能够启迪学生审美意识和锻炼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学科之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是根本,没有节奏的音乐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章就如何训练学生的音乐节奏展开探析。  相似文献   

8.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是音乐的生命。节奏以最简捷的方式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发生着关系,同时也体现着一种对宇宙和生命运动的抽象。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阐述音乐节奏和舞蹈节奏两者间的不同,来说明节奏在舞蹈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分析如何在舞蹈中更好地把握节奏的运用.要在舞蹈这一律动的艺术中去理解节奏,把握节奏.节奏是舞蹈的源泉,没有了节奏也就没有了舞蹈,舞蹈与节奏的完美结合形成完整又美妙的舞蹈艺术.  相似文献   

10.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如果没有节奏,旋律就无法表达。而节奏又是音乐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不同的情感和不同的形象都需要用特定形式来表达。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第一步就是逐步掌握节奏的知识、技能。所以,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节奏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节奏在舞蹈音乐中的作用,体现在"舞蹈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动作的有节奏的程序,没有一个舞蹈是没有节奏的".节奏的目的是为了组织音乐,舞蹈又通过音乐、节奏组织起来.因此,必须处理好舞蹈动作同舞蹈音乐二者之间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12.
马海丽 《教师》2012,(6):61-61
节奏,是一个音乐术语,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是构成音乐的最基本要素。没有节奏,就谈不上音乐,更谈不上艺术。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一节课中应该有紧有松,有展有收,讲究急缓和疏密,这样才能形成一种音乐式的节奏美,  相似文献   

13.
每首歌都有自己的音乐旋律。而旋律的主要核心是什么呢?是节奏。所谓音乐节奏是音乐中长短相同或长短不同的音所结合成的有机组成关系。节奏是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如何才能让学生掌握好每首歌的节奏呢?这就要从小学低年级训练。有些教师往往忽视了低年级节奏训练:只要求学生会唱这首歌就行了,没有注意到学生的节奏有没有准确。这里我只说这些年来怎样从低年级训练学生的音乐节奏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4.
在音乐的各种参数中,其它各项都可以缺失,而唯独不可或缺的是节奏。节奏在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可以说有音乐就有节奏,没有节奏的音乐是不会存在的。所谓的"节奏结构"是由作为表层形态的节奏以及作为一种固定规范的节拍各自所具有的独立作用以及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在节奏结构的诸要素中,  相似文献   

15.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和灵魂。在音乐作品中,采用的节奏方式直接影响着作品的风格和形象。在演奏或者演唱的过程中,把握好了节奏,就有利于准确表现出音乐作品的风格和意境,而如果节奏没有把握好,就会破坏作品的原有风格和效果。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节奏,进而更好地体现出音乐作品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王丽 《家教世界》2013,(4):26-27
音乐中的节奏是音乐的支架,对音乐的学习最初应从节奏开始,而幼儿园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音乐,更应该趁早对他们进行节奏教育。首先要学会倾听,在反复聆听中体验节奏、熟悉节奏;还要配合身体的动作进行节奏学习,这样才能体会节奏;可以运动打击乐器来提高幼儿对节奏的感知,等幼儿有了一定的节奏基础,就再激发他们的思维,进行创新节奏训练。  相似文献   

17.
丁莉 《教师》2010,(12):118-118
音乐活动在亲子教育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能够激发宝宝对音乐的兴趣,让他们从音乐中获得快乐的体验,为其进入幼儿园的音乐学习奠定基础。根据儿童能力发展的规律,节奏比音高更早地被感知的特点,我们积极探讨了在2岁-2.5岁亲子班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帮助宝宝获得对节奏的印象经验,逐步形成节奏内心感觉,从而让节奏学习始终贯穿了整个亲子活动中,让看似抽象复杂的节奏学习变得生动、易懂又好玩。  相似文献   

18.
包旭芳 《成才之路》2010,(32):65-66
一个人,没有了健康,就没有了活力;没有了音乐,也就没有了色彩。音乐,如同一片美丽浩瀚的星空,正静静等待着我们的孩子们张开双臂自由飞翔。然而在音乐教学中常发现:一些孩子兴奋好动坐不住,演唱时缺乏自信不敢唱;在跳舞时因跟不上节奏而手忙脚乱。  相似文献   

19.
音乐是孩子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幼儿良好的节奏感是幼儿学习唱歌和舞蹈的基础,幼儿在掌握了乐曲的节奏后再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就容易多了,因此,为了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教育功能,培养幼儿音乐素质和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幼儿园必须重视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  相似文献   

20.
张翠宝 《黑河教育》2011,(11):47-47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是音乐的生命。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首先就要感受节奏,通过节奏引起身体的共鸣,从而达到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目的。所以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培养节奏感是十分必要的。一、在生活中寻找节奏,激发幼儿对节奏的兴趣节奏是将长短、强弱不同或相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对于这一抽象概念,幼儿很难理解,但幼儿对节奏却又是最敏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