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基于货币供应量与财产保险需求之间的关系,选取全国财产保险保费收入、M0、M1、M2四个指标。建立VAR模型对2000年1季度至2012年4季度之间的季度数据进行检验,得出我国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与货币供应量M0、M1、M2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货币供应量对财产保险需求具有显著的的影响,即短期内货币供应量财产险需求的影响为正,且M2对财险保费收入的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2.
双顺差使外汇储备持续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央行不得不加大货币供给量来买入外汇市场上过多的外汇。本文深入研究了外汇储备和货币供给量(M1,M2)的关系,采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得出了外汇储备和货币供给量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关系,并对比了对M1,M2影响的差异。最后提出了减弱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影响的建议,以增强央行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3.
货币理论研究货币的需求和货币的供给对经济的影响。发达国家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有马歇尔、庇古等古典理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的现代数量论等。相对货币需求理论而言,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形成较晚。货币理论自产生就如同财税、贸易等理论一样,具有整体宏观性,因此研究货币理论就要特别注意其政策参数、作用,借鉴其科学成分用于指导中国实践  相似文献   

4.
利用协整误差校正理论与非线性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我国广义货币需求M2的非线性模型,利用该模型可预测未来的货币需求量,从而为中央银行制订合理的货币政策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作为本外币政策的连接点,外汇储备及其变动改变了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影响从基础货币投放到实现货币扩张的速度,即货币供给时滞.我们运用基于自向量回归(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对我国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时滞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证明了外汇储备的增加会缩短货币供给的时滞,并且其对广义货币供给时滞的影响比对狭义货币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在建立货币供给模型与货币需求模型之前,首先要回答什么是适度货币量的问题,本从货币供求关系及其运动的角度对适度货币量的概念作 了界定,围绕适度货币量进行了必要的思考并给出了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7.
基于我国1995-2017年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SVAR模型和运用相关检验分析,对我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货币供给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期经济增长对货币供给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当期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和当期通货膨胀对货币供给均具有抑制作用;货币供给与通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短期为正,长期为负,且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时滞性;同时货币供给对通胀具有持续的正向影响,而经济增长对通胀的影响则具有阶段性;经济增长与通胀对货币供给的短期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最后根据研究结果给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货币供应量与保险需求之间的关系,以甘肃省为例,选取全国保费收入、狭义货币供应量M1两个指标。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脉冲检验等对2000年1月至2011年10月之间的月度数据进行检验,得出我国保费收入与侠义货币供应量M1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另外货币供应量变动对保险需求的影响具有显著影响特征,即货币政策对当期保险需求的影响显著,而且影响周期较长,影响较深远。然而,保费收入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基于1990-2016年GDP与M_2的数据,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对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国民经济总量每增加1%,平均来说,相应的货币供应量应该增加1.226%,从而为央行制定货币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其次,通过回归模型对我国M2/GDP指标做了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分析,得出在1990-2003年与2009-2016这两个阶段M2/GDP大约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0.0512%、0.02643%,并根据分析结果,为我国今后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物价水平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囿于"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的货币主义教条,人们普遍将此轮物价水平上涨归咎于货币供给。央行为抑制物价上涨,也出台了诸如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限制贷款规模等一系列紧缩性货币政策。然而,在资产市场已有相当规模、且产能普遍过剩的中国,扩大货币供给导致的可能是资产而非消费需求增大。进而,即使消费需求因货币供给扩大而增加,其导致的也可能是产出扩大而非价格上涨。故在上述条件下,货币供给与一般物价水平间并不存在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基于以上逻辑,本文在理论上通过纳入资本市场和产能过剩的商品市场,对经典的费雪方程式做出了修正,以说明上述关系。同时,通过选取中国1996-2012年宏观月度数据,在经验层面证明了货币供给并不是近年来CPI上涨的主要原因。这一实证结果的政策含义是,本轮物价上涨并非源自过度的货币供给,而紧缩性货币政策也不是抑制本轮CPI上涨的恰当手段。相反,过度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带来企业融资困难、资本市场萎缩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