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正篆书是古代较早出现的一种书体。从广义上来说,我们把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缪篆等,都称作篆书;就狭义而言,主要是指大篆和小篆。大篆与小篆相对称而言。一般认为,大篆是通行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字体,是在甲骨文和金文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演变和一定的加工整理而逐渐定形的,其笔法圆劲如屈铁,圆中见方,苍古雄厚;结字谨严而有奇致,气韵浑厚而豪迈。大篆的代表作有《石鼓文》《秦公簋》铭文。  相似文献   

2.
篆书:篆书分大篆、小篆。据段玉裁引注《说文·竹部》载:大篆为周代史箍所创。笔画雄强而凝重,风格典丽而峻奇。小篆则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而成。 隶书:由篆书演变而成,将字形变画圆为方,笔划改  相似文献   

3.
篆书篆书分大篆、小篆。据段玉裁引注《说文·竹部》载,大篆为周代史籀所创,笔画雄强而凝重,风格典丽而峻奇。小篆则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  相似文献   

4.
人文知识     
篆书一般分大篆和小篆两类.在文字学著作中,大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指所有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和其他古代字体;狭义的指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大篆一般以籀义、石鼓文为代表.小篆是秦始基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发布了"书同文字"的命令.当时官书浩繁,而"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秦始皇一天要看一百二十斤竹木简写成的官文,而且有许多字各诸侯国各有不同写法,统一文字势在必行.小篆就是以大篆为标准,废除六国文字中与泰国不同的文字,由丞相李斯加以整理、简化,做到字有定型的.统一后的字形略长而整齐,笔画圆匀秀美.代表作品有李斯的《泰山刻石》唐李阳冰的《三坟记》等.  相似文献   

5.
林泉 《青苹果(高中版)》2014,(8):F0002-F0002
篆书是古代较早出现的一种书体。从广义上来说,我们把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缪篆等,都称作篆书;就狭义而言,主要是指大篆和小篆。大篆与小篆相对称而言。一般认为,大篆是通行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字体,是在甲骨文和金文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演变和一定的加工整理而逐渐定形的.其笔法圆劲如屈铁,圆中见方,苍古雄厚;结字谨严而有奇致,气韵浑厚而豪迈。  相似文献   

6.
一、汉字的形体先后经过了哪几种演变?各种汉字的形体有什么特点?汉字从产生到现在,经过了一个由繁到简的发展演变过程,按由古至今出现的顺序,先后有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字体。甲骨文通行于商代,因为它是用刀刻在龟骨或兽骨之上,所以叫做甲骨文。它的特点是:象形性强,写法没有定型,同一个字常有几种写法;笔画线条细瘦,字形瘦长,大小参差不齐。金文是周代使用的字,刻或铸在钟鼎等青铜器上,所以叫金文(古代“金”泛指金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史一、单项选择题1.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是在()时期A.尧B.舜C.禹D.启2.下列朝代中,属于奴隶社会的有()①商②西周③夏④春秋⑤战国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③④⑤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开始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4.选择文字演变过程正确的一组()A.甲骨文→大篆→金文→小篆→隶书B.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隶书C.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D.甲骨文→小篆→大篆→金文5.以下朝代中,实行过分封制的有()①西周②秦③西汉④东汉⑤西晋A.①③⑤B.①②④C.①③D.③④6.春秋战国…  相似文献   

8.
学点篆刻②     
印以篆文为主,故学印必先识篆,写篆,理解篆字的笔法、章法。一、识篆:篆书分为:甲骨文、籀文(又称大篆)、秦篆(又叫小篆)、缪篆、鸟虫篆、九叠文等。二、写篆:主要讲章法布局,亦叫构图。这是治印的关键所在,犹如作画须得疏密有致,迁让得法,字字舒展,意气纵横,要有“密不容针,疏可行马”之势。通过查篆的工具书《说文解字》、《汉印分韵》、《金文编》、《古籀汇编》等找出正确的篆字字形结构。根据印面形状设计并书写出来,反复推敲直至定稿。三、文稿上石:把写在较透明的纸上的印文反过面来临写在已经磨平的石料上,准备刻治。  相似文献   

9.
关于小篆字体的产生,历来有秦丞相李斯作和程邈作两种说法。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而在提及王莽时六书,三日篆书即小篆一句下,又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说文》中的指事字。 讨论《说文》指事字,应以《说文》所列字头为对象,同时参照甲、金文。这是因为: (1)《说文》所列字头,绝大部分是小篆。它与隶变以后以基本笔画为构件的今汉字比较,结构上根本不同。与甲、金文比较,它虽然在本质上同它们一脉相承,保持着由象形构件组成的结构特点,但是并没有字字沿袭甲、金文的形体结构,有些字已经发生了变化。如“箕”宇,甲文作“H”,系象形字;小篆作“箕”,从竹其声,系形声字。 (2)小篆由于“引长书写”的原因,同甲、金文比较,有些字的结构并未发生变化,只是由于笔势变化较大而造字本意被湮没了。后人未见甲、金文,又据篆体臆说,难免错误。  相似文献   

11.
早在公元前7—8世纪,我国已经有了学童诵读的识字课本,叫做《史籀篇》。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全书共15篇,是西周宣王时期的太史所作。《史籀篇》就是周代太史用当时通行的字体——籀文(由甲骨文演变而来,也称为大篆),所写的识字课本。秦始皇时期,为了统一全国文字,进行了我国历史上汉字的第一次定型和规范化工作,将籀文简化,创作  相似文献   

12.
篆书     
正文字的发展往往与中国书法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其中起源最早、联系最紧密的应当属篆书。篆书是篆、隶、草、行、楷五体书之首,因此篆书在书法上的独有特征和美的表现使其成为研究古文明书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对于大篆、小篆的具体区分历来都是模棱两可,众说纷纭。通常,我们把秦代以前的文字称为大篆,包括有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等;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巩固其统治地  相似文献   

13.
按照《说文》之序,结合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形,对《说文》重文中的籀文、或体以及字头小篆作了字形比较,明晰了各字形的构形方式。可知,籀文和或体在形体和构形方式的不同特点:(1)在形体上,小篆或体的字形线条较匀称,籀文则略显肥圆;小篆或体比籀文更加简明、齐整,有的是对籀文直接或间接的省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2)在构形方式上,小篆或体把一些以象形、会意构形的籀文字形通过增加部件或更换部件转换为形声字。通过比较籀文和小篆或体,可清晰地了解汉字的字形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第55页,叙述有关汉文字发展的史事说:“秦始皇又下令统一文字,把简化了的字体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接着,又出现了一种比小篆书写更简便的字体隶书。现在的楷书,就是从隶书演化来的。”1982年12月出版的同册《教学参考书》第117页,在秦“统一文字”的资料注释里,对课本的上述提  相似文献   

15.
权、量秦诏文字笔画方折的原因,传统解释是"难以刻画",未免流于表面化。从出土秦文字资料考察,可知秦文字为了方便书写,不断地"简损化"和"方折化",结果:大篆屈曲的笔画演变成了秦小篆方折的笔画。所以,秦小篆笔画方折,是秦文字自身演变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尘”字的字形演变经历了籀文(大篆)→小篆→楷书①→楷书②→简化字五个阶段。“尘”是个会意字。籀文的写法是三只“鹿”成“品”字形排列。上边一只“鹿”的左右两侧各是个“土”字,组合起来则为会意字,表示群鹿在飞奔,地面上的泥土扬起来。因此,“尘土飞扬”里的“尘”用  相似文献   

17.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广义的汉字指从甲骨文、籀文、金文(前三者泛称大篆)、小篆,至隶书、楷书(以及衍生的行书、草书)等的文字,狭义乃指以正楷作为标准写法的汉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现代汉字。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汉字的数量并没有准确数字,大约将近十万个  相似文献   

18.
汉字的形体,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学术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简化,汉字也有繁化现象,但不是主流。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简化的趋势到底“总”到什么程度?繁化又“不是”到什么水平?总趋势既然是简化,为什么还出现繁化?促使简化成为主流的动力是什么?这些问题常常萦回于怀,不得其解。最近,我们以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于1988年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3500常用字为对象,逐一进行调查,得出几个数据来,试图依此为据,对上述问题作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汉字形体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甲骨文和金文,第二阶段是大篆和小篆,第三阶段是隶书和楷书。第一阶段,汉字的形体不整齐,笔画多少不固定,图画性强。第二阶段以小篆为代表,字体统一为长方形,结构固定,全由曲折匀称的线条组成,线条性强。第三阶段以楷书为代表,字体呈方形,以笔画代替线条,符号性强。现代汉语常用字有些经历了三个阶段,有些始见于第二阶段,有些则是楷书兴起以后的后起字。我们调查的重点是前两种情况,但没有把《汉字简化方案》公布以后的简化字计算在内。  相似文献   

19.
西周晚期《虢季子白盘》铭文是金文大篆范畴的书法经典范本。其书风较早中期的金文风格更为洗练高古,精严俊健。较之前期的甲骨文字,它在象形写意方面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规则性。铭文字法成熟、字形自然、笔法丰富、章法空灵、意境深邃。此盘属诸侯作器,文字虽宗周效法而造型意态更加散逸逍遥,空间布白聚散求趣,书写的意味很浓,格调审美已达返璞归真之境。开拓了金文新风。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上古楚人的官书,楚金文的出现是楚人以自己地域文化的审美眼光对宗周金文进行“楚化”的结果。金文的“楚化”不仅表现在用笔、结体及构字法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楚人对大篆字体的变形、草化和装饰美化方面。“楚化”使金文具有了鲜明的地域性、装饰性、抒情性等特点,也强化了书法的书写意趣和笔致韵味,极大地丰富了金文的表现形态和审美趣味,为汉字走上劳术化道路迈开了决定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