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众文化在当今社会迅速蔓延,似有经久不息之势。大众文化在广泛流行普及,体现时代特色的同时,也存在着负面效应。在大众文化背景下,认清文学经典的重要地位,明确阅读文学经典的必要性,倡导和深化文学经典的阅读,是当前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由于“全球化”浪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作为人类文化代表形态之一的文学经典,当前正面临着被冷落、瓦解的危险。当代文学接受机制,主要是指文学研究机制、文学传播机制、文学教育机制等,它肩负着继承、发扬、重建文学经典的历史重任。文学研究机制应该以整个人类文学作为思考背景,不断重建文学经典;文学传播机制应该有意引导、培育文学接受群体;文学教育机制应该强调对文学经典文本的细读。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价值的大小以及它能否成为经典,向来不是某一个人的权力,而是文学制度共同运作的结果。文学制度掌握着判断文学作品价值量大小的权力,然而,由于文学制度本身固有许多不可避免的缺陷,所以它在创造大量文学经典的同时也生成着许多文学"伪"经典。本文深入分析考察文学制度本身,从文学制度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市场因素和大学因素三个方面去揭示文学制度与文学伪经典生成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学制度,提高文学经典的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4.
文学教育历来被视为培养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学经典犹如文学深海里的宝库,散发着迷人的芬芳与魅力。文学教育应该以文学经典为中心,本文从文学经典是文学流传的基本要素,深刻地体现着人类文明的精、气、神两个视角阐明文学教育以文学经典为中心的原因;进而,从阅读文学经典,领悟文学经典内在的精、气、神,将阅读文学经典上升为自觉行为以及结合现实、与时俱进四个方面,论述了以文学经典为中心,促进文学教育发展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5.
今日之文学经典,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旧经典,还是现代以来形成的新经典,抑或是外来的洋经典,都面临着一个空前强大的对手的挑战,这就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对于文学经典的冲击是史无前例的,大众文化以其无可比拟的娱乐性功能将文学经典挤出了人们的业余时间。  相似文献   

6.
英国文学经典并不等同于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那些成为了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必然经过了文化的过滤和转换.英国文学经典的中国化与中国译介者的眼光和视野是分不开的,并与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主流文学传统紧密相关.英国文学经典中国化后,对中国文学和读者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并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基本精神和特征.  相似文献   

7.
作为文学经典问题域中的一个子问题,文学经典化问题主要侧重于研究文学经典的形成与建构。当前国内外学界对于文学经典的概念与特征,文学经典的形成,当代文学经典化问题,以及文学经典和政治权力、传播媒介、大众阅读、学校教育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开展了多方面研究。作为一种理论风潮,文学经典化研究近年来渐趋平静,各种已经阐明或未明的观点暂时被搁置,文学经典化研究作为方法论的意义则凸显出来,以之作为方法对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的经典化历程进行研究逐渐成为新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信息技术得以广泛普及推广,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受到很大影响。如何在网络时代做好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教学,保证阅读体验,逐渐成为诸多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思考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围绕着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这一中心论点,先浅析了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之间的关系,并从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具体的改进完善策略。  相似文献   

9.
"经典化"问题是学界长期探讨的问题,经典化问题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话题,是能够解释中国诸多文学现象的核心命题之一。经典应该是能够启迪人类心灵,关注时代精神,能够治愈时代精神痼疾的精神营养。当代文学的经典化在历时上大致经历了"意识形态化、精英主义、大众化"三个阶段,然而,随着大众文化的强势,在当前消费文化语境下,经典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以及重生。  相似文献   

10.
网络借助一些软件工具,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网络时代既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存在着互补互利关系,又对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存在着不利的影响。将二者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促进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开展。  相似文献   

11.
现今重构是文学经典发展的新动向,读者在经典重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方的重构以艺术品质和文本接受的对接完成,而中国的重构却是进行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文学经典的重估、重立。无论如何,中西文学经典在当下都面临着新的命运和走向。  相似文献   

12.
《翻译文学经典建构研究:以〈德伯家的苔丝〉汉译为例》并未将视野局限于翻译文学,而是针对经典化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对立,提出了经典度这一概念。作者以其强烈的批判意识和踏实的学风,深入探讨了翻译文学经典建构的独特品格,提出了翻译文学经典具有复数性的新颖论断。  相似文献   

13.
《翻译文学经典建构研究:以〈德伯家的苔丝〉汉译为例》并未将视野局限于翻译文学,而是针对经典化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对立,提出了经典度这一概念。作者以其强烈的批判意识和踏实的学风,深入探讨了翻译文学经典建构的独特品格,提出了翻译文学经典具有复数性的新颖论断。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渐成熟和普及,电子传媒已然深入到日常生活的诸多领域,不断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文学现状。这种改变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则具体表现为文学经典生成方式、认知模式的改变,并最终导致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阅读的缺失。本文主要介绍了文学经典生成方式的改变,文学经典认知模式的异化,并对网络时代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阅读缺失的原因作一番探究,力图解析出形成这样现状的深层机理。  相似文献   

15.
《史记》作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代文学经典著作、史学鸿篇巨制,除本身具备与众不同的深邃文学价值之外,还是中国文学经典建构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拥有着极高的历史地位与意义。《史记》的文学经典建构始于汉代,历经唐、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诸个历史时期,其文学经典建构过程清晰可见,其文学经典地位逐步确立,其文学经典意义与价值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6.
文艺学的边界问题背后潜伏着文学经典问题,并在当下语境中表征为"经典的焦虑",突出表明了当前对于文学经典问题的诸多误解。经典的价值和特性从一个侧面提供了文学、文艺学存在的合法性根据,并凸显出当前知识分子话语所应担负的社会职责。  相似文献   

17.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批评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通过掌握文学经典的解释权力而取得了主导地位,其具体方式是:颠覆原有经典,重新确认经典,文学经典重释,强化原有经典。简言之,通过共时态的文学经典建构与历时性的经典评价从而实现文学批评的经典化。由于文学经典的形成受他律性因素的支配,文学批评的经典化与非经典化范围总是处于流变之中,其流变的复杂过程呈现了建国前后文学批评观念的转型态势,也预示着建国后主流批评话语的建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认定存在极大分歧,直接影响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重新清理抗战时期的文学经典,需考察民族战争背景下经典观的复杂性,在文学与民间生活、文化传统的对话中关注当时经典生成的特殊性。审视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流传,仍需辨析政治意识形态、知识分子话语权力以及大众传媒的复杂作用,通过有效的对话促进经典的发掘和重审。  相似文献   

19.
文学经典问题值得人们认真思考。它大概缘起于人类学的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现时代的要求等三个方面的原因。文学经典的创造是文学经典文化化的过程,建构与重构是其主要环节。文学经典的创造过程一般包括前经典化、经典化以及后经典化三个阶段。文学经典通常有文化性、典范性、主题思想的多调性以及文本结构的开放性等特点。文学经典的功能往往是综合性的、复杂性的。它对于现时代的意义也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20.
文学经典问题的论争起源于美国上世纪70年代,至今仍是一个分歧很大的学术话题.在当下中国的学术界,对于文学经典是如何建构的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甚至在文学经典的一些基本的概念上亦莫衷一是.文学经典的探讨有多种不同的视角,分别可以从不同的历史环节加以论证,从文学经典研究的梳理出发,试图以一种话语实践的视角,以阐释为核心而贯穿文学经典流通的各个环节,进而沟通审美本质论和权力建构论的沟壑,并进一步重申文学经典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