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致远  梁国钊 《科学学研究》2009,27(9):1281-1288
 在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过程中,杨振宁、李政道的贡献是第一位的,吴健雄不可等同,更不应高于杨、李。吴健雄并非“唯一”最早认识杨、李假说的意义并着手进行实验检验的科学家;三组科学家的实验殊途同归,同时完成,并于同一天将实验报告寄达《物理评论》,所以吴健雄无权独占优先权。用最先“开始实验”和“得出初步结果”为吴作优先权辩护,是有违科学共同体公认的标准的。吴健雄未获诺贝尔奖,也并非由于诺贝尔奖评委会“偏重理论方面”和搞“性别歧视”,而是由于其实验的原创性价值不高,以及未能先于他人做出结果并予以发表。  相似文献   

2.
匈牙利享誉国际的科学史家伊什特万·豪尔吉陶伊可能是国外研究诺贝尔奖史著名学者中唯一从技术层面指出过吴健雄未能获得诺贝尔奖原因的人。他指出,吴健雄为李政道、杨振宁的理论发现提供了实验上的证据,应该与李、杨一起获得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吴健雄所以未能获奖,一是因为她的实验发现公布太晚,未能得到当年的获奖提名;二是因为吴健雄的实验并非是唯一证明杨、李理论的实验,有资格当选的候选人多于3人。更由于女性的获奖者人数很少,吴健雄被诺贝尔奖遗漏的事实便显得更为突出。部分学者在探究吴健雄未能获奖的原因时,所以会出现一些偏颇的结论,可能与对诺贝尔奖遴选程序和准则,特别是对颁奖《章程》的缺乏了解有关,因而未能把该不该授奖与能不能授奖区别开来思考。  相似文献   

3.
吴健雄教授是当代最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她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贡献,与最伟大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迈特纳一样,吴健雄也是一位真正的科学英雄,本文介绍了吴健雄教授的生平及其主要的科学贡献。  相似文献   

4.
今山 《世界发明》2003,26(4):15-16
科学发展史说明,许多科学发明都来自于科学“实验”。许多科学原理和定律都是通过“实验”验证而被人们所接受。今天,“实验”已经成为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一项。例如众所周知的对“宇宙守恒定律”的否定,就是由物理学家扬振宁、李政道提出,由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实验证实的。而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中开创“实验科学”先河的就是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奖是世界科技界的最高荣誉。20世纪早期,上海《万国公报》、《科学》和《东方杂志》等报刊先后向国人介绍了诺贝尔奖的设立情况;分别报道了1903年、1905年、1914年、1920年度诺贝尔奖得主名单;有的不历年诺贝尔奖得主进行分类统计,并呼吁中国人奋起直追,争取获得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6.
2001年9月,教育部《科学教育》总课题组在太仓市明德初级中学召开《动手做(做中学)》成果研讨会。专家汇集.名师如云.检阅我校科技教育。我校是物理学家——吴健雄的母校.今天我们正宏扬她的精神.扬起科技创新的风帆.昂首驶进新世纪。  相似文献   

7.
《未来与发展》2010,(4):76-76
《中国大趋势》一书是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的最新力作。该书站在全球的高度,精辟地提出了”中国新社会的八大支柱“理论——解放思想、“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摸着石头过河、艺术与学术的萌动、融入世界、自由与公平、从奥运金牌到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8.
诺贝尔奖得主寄语中国未来的科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5月25—26日,在纪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20周年的“21世纪科学前沿与中国的机遇”高层论坛上,6位诺贝尔奖得主做了精彩报告。在对中国科学的未来发展寄予殷切期望的同时,他们也对中国的科技政策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建议。现摘编如下: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耶鲁大学教授S  相似文献   

9.
杨振宁博士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 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定律”,后经吴健雄教授实验证实。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是最早获此殊荣的两位中国人。杨振宁博士1993年获美利坚哲学学会颁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该学会的执行官说:“授予杨振宁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是因为‘杨振宁教授是自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  相似文献   

10.
赵宇 《今日科苑》2007,(12):226-226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库恩通过对科学发展进行历史的考察,提出了“范式”的概念,提出了崭新的、基于历史的科学观以及用以描述科学历史发展的“范式”,为科学哲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路。  相似文献   

11.
《金秋科苑》2012,(10):6-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出自《论语》中的经典论述,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教育理论中对于学习态度的经典论述。但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的名家论坛上,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对此却提出了反思。  相似文献   

12.
2003年第3期的《发明与创新》刊登了“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获得诺贝尔奖”一文,文章折射了国内科学工作者的处境,颇为深刻,引人深思。由此而想到科学工作者应具有的精神品质。首先,科学需要献身的精神。回顾20世纪的我国那个特殊的年代,面临着对“中国的马尔萨斯”的“围剿”,马寅初先生发表了他那名垂青史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宣言:我接受开辟一个战场的挑战书。这个挑战是很合理的,我当敬谨拜受。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真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马寅初还有两句很有名…  相似文献   

13.
韦树英 《学会》2004,(1):44-45
<正> 去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实施,将科普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科普法》的第十二条明确指出:科学技术协会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这对科协的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也为新时期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在纪念《科普法》颁布实施一周年之际,与时俱进思考新时期的科普工作,我们必须要做到“两坚持、两树立、两注重。” “两坚持”就是要坚持“依法科普”的路子。坚持走“群众路线” 《科普法》将科普工作纳入了  相似文献   

14.
美国化学家鲍林是科学史上罕见的天才,做出了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曾经两次独享诺贝尔奖。他在晚年突然对医学萌发了兴趣,创建“正分子医学”,鼓吹每天服用大剂量(1克以上)的维生素C可以预防感冒  相似文献   

15.
根据历史研究的方法,对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的开创性做了探讨,对从普赖斯“科学学”到“科学的社会研究”、再到最近美国“科学的科学”计划的科学学历史演变做了探讨,提出了对当代科学学发展的启示。结论发现:(1)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以探讨科学为社会有益发展服务为主要问题,开创了对科学社会系统进行科学分析的思路,不仅为后来的科学学产生奠定了基础,也为科技政策研究和科学的社会研究产生奠定了基础;(2)普赖斯在科学计量学方面的研究为科学学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推动“科学的科学”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但普赖斯对“科学的科学”解释存在着张力和歧义,带来一些误解和偏差;(3) 2005年美国开始的“科技政策科学计划”是普赖斯“科学的科学”思想的复兴,在此基础上更新的“科学的科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回归贝尔纳的思想;(4)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和科学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对思考今天科学学的使命、任务和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据英国媒体报道,美国幽默科学杂志《不可思议研究年刊》评出第12届“幽默诺贝尔奖”得主,奖励那些取得“不可或不应再现”成就的人。“幽默诺贝尔奖”是为了表彰使人发笑而同时又能引人深思的成就。每但获奖者都做了一些首先引人大笑、然后令人深思的事情,其目的是表  相似文献   

17.
从1997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每年组织编写“科学与社会”系列报告,呈送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代表并向社会公开发行,该系列报告2003卷已于近日出版。《2003科学发展报告》分9部分:“科学回顾与展望”,“科学前沿介绍”;“2002年诺贝尔奖评述”;“中国科学家具有代表性的工作”;“公众关注的科学热点”;“科技战略与政策”;“中国科学发展概况”;“科学家建议”;“附录”。介绍了世界科技和若干科学前沿热点领域发展态势;我国科学家做出的世界水平的突破性成果和科学工作;一些国家21世纪初的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以及中国科学院有…  相似文献   

18.
郝柏林先生在《科学》2002年第二期“伪科学与赝科学”文中,提出“缺少实证和实践的精神,仍是我国学术界应当警惕的通病”等论,有现实意义;但是,郝文提出的赝科学涵义及其4个特点,对科学创新均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本刊去年10月号陈晓平教授发表了《“李约瑟问题”辨析——兼评“陈方正一余英时方案”》一文(以下简称《辨析》),对敝著《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以下简称《继叛》)的论点,特别是与李约瑟问题有关者,提出不少批评和不同意见,本文对该文作一答复。但有一点须要首先澄清:《辨析》文将余英时教授为敝著所写序文中的意见与该书混为一谈,称之为“陈方正-余英时方案”,又在多处将我们并称,这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乱与错误。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科学院“科学与社会”年度系列报告之一的《科学发展报告》(简称《报告》) ,旨在综述世界科学进展与发展趋势 ,评述科学前沿与重大科学问题 ,报道我国科学家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 ,介绍科学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中的作用 ,并提出有关中国科学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 ,供高层科学决策参考。同时 ,也可供各级管理人员、科技人员、高校师生和科学爱好者阅读、参考。《2 0 0 0科学发展报告》的特点有三 :(1 )内容丰富 ,视野开阔。突出了科学回顾与展望的内容 ,如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的“百年科学技术之回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