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003年9月11日,正值中秋佳节,我拨通了刘白羽先生家的电话.小汪秘书说:"你也好吧,我听出了你的声音,你是通州区政府的杜大夫,请稍等."一会儿听到先生的声音,我赶忙说:"刘老,今天是中秋,首长委托我去拜访您,您看何时方便并再一次正式邀请先生您来通州,来张家湾,来家乡看看."  相似文献   

2.
书评有问题,但不是书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末,我来<南方周末>佐助鄢烈山先生编时事评论版,因机缘巧合,一年后改编书评版,后又兼编往事版."炎方"气候,与我本不相宜,来此之后,案前的作业就像我个人的生活,一塌糊涂.  相似文献   

3.
我自吉林省图书馆退休4年来,较少到省外走动,今年6月,适逢南开大学来新夏教授学术研究会召开,同时,为恭祝来先生80寿辰初度,有幸前来津门.会后,承蒙天津图书馆陆行素馆长的盛情,邀来图书馆界王振鸣、王芝兰、刘尚恒、沈国强等先生到我住处并便宴款待.同行与老朋友之间一朝相会心里格外高兴,互叙别情近况,共祝天津市图书馆事业发展兴旺,友谊真挚,其情殷殷,半日有余,方尽兴而散.  相似文献   

4.
1983年5月12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公布了第29届弗劳伦斯·南丁格尔奖获奖人名单,我国护理事业的老前辈王琇瑛先生名列其中.消息传来,令人心潮起伏,往事如烟,一齐涌上脑海. 1979年底,我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写了一本题为《家庭病床》的书稿.脱稿以后,我担心人微言轻,迟迟不敢投寄出版社。事隔一年多,我在《健康报》上读到王琇瑛先生重视护理科普工作的动人事迹,因而萌发了向她老人家写信求教的意念. 可是,当我刚要动笔时,我的爱人却在旁边规劝我:王琇瑛先生是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华护理学会的副理事长,哪来这么多的时间看你的文稿呢?  相似文献   

5.
由我来写何兆武先生之<上学记>的获奖评语,心有荣幸.并且,愉快之至.我不说荣幸之至,偏言愉快之至.乃因我感觉,在现实生活中,荣幸一词已被用得很多,真愉快却较难得了.我读何先生此书,真愉快是第一体会.故我要格外强调这一种真愉快.  相似文献   

6.
魏隐儒先生是我国当代知名的老一辈版本学家.河北束鹿县人,一九一六年生,算来已是七十二岁高龄了。他坦率、热情,给人以亲切感。我与先生相识以来,每年的岁尾或是春节,都要彼此通信问候。使我汗颜的是,魏老的信常常来在我给他写信之先。从信中得知,他虽然年事已高,却仍然忙于著述、讲学、授课,终年不得一闲。我真觉得自愧弗如,比起魏老来,我是懒惰得多了。我毕竟还要小先生十多岁呵!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近年来我能够成为东北小城里的一颗"读书种子",真的要感谢身居内蒙青城的作家、书爱家张阿泉先生.  相似文献   

8.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北京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赠给我的题词.那是1995年,我应邀参加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的"中西哲学及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国际学术讨论会",闭幕式开始前,任老与我并肩坐在前排,旁边的哲学泰斗张岱年先生微笑着说:"克锋同志是这次大会唯一的农民学者,他是我介绍来的."任老说:"还是我的山东老乡呢."即刻在我的本子上欣然题下了以上这句话.  相似文献   

9.
范用忆旧     
陈子伶 《出版史料》2011,(4):105-107
范用先生创办《新华文摘》时,我开始在他领导下工作。他办公室在文摘编辑部斜对面,中间隔条走廊,三五步便可来去。不久又知道,先生与我的住地也相近。他在北牌坊,我在南牌坊,南北一线,相距不过百米。办公室相邻,住地相近,我与先生便有些往来,公私皆有。先生待我是好的,我能感觉出来。但是我总想调离人民出版社,也不怕先生不高兴。因为许觉民先生常从南牌坊走过,便有机会向许先生请教。许先生(洁泯)是评论大家,其时在文学研究所任所长。我与许先生曾有三遇三谈,都很简单。  相似文献   

10.
严文井先生 我第一次见到严文井先生,是在十多年前的一个秋天.当时我正担任老作家徐迟先生的工作助手,协助他编选<徐迟文集>,并帮助他查找一些写回忆录的资料.徐迟在回忆录里写到了两件与严文井有关的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引起了我的好奇.  相似文献   

11.
惊悉梅葆玖大师逝世的消息,令人感到十分痛心和惋惜.由于一张二十多年前凭我在旧书摊所淘的梅兰芳在武汉的合影照片,让我结缘梅葆玖先生.在与梅葆玖先生接触和书信交流期间,梅葆玖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大师风范,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12.
何光先先生: 读了先生发表在《新闻知识》1989年第8期上《答车英》一信,感慨万分,先生这种严谨治学精神和勇于探索争鸣的气魄实为我永生学习之。先生在信中所提观点与我有不少同感,但也给我提出了一些很值得继续思考的问题。不瞒先生:我是潜力研究西方新闻学的,原本也不想再在所谓“深度报道”上花更多的精力,然而,正是由于先生的精神和气魄以及所提出的问题,促使我又拿起笔来,就此问题再度与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3.
韩石山 《档案天地》2009,(10):60-61
贾植芳先生去世第二天.北京《新京报》记者张弘先生有电话来.一则告知贾先生去世事.二则采访。我只能如实相告,虽多次去上海.从未去拜访过贾先生。交往也仅二三事。对贾先生的认识,我也有个过程。  相似文献   

14.
编后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3):F0003-F0003
首先,感谢初景利、田国良先生赐来他们的新作力作。二位,还有柯平先生,既是我刊的老作者,又是我刊迄今已编了12辑的AELISC的指导专家。对于他们之于我刊的多所  相似文献   

15.
首先非常感谢中国韬奋基金会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使我能在韬奋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上发言,表达我对韬奋先生的敬意.  相似文献   

16.
一、质量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学报是高层次的学术理论刊物,学术性是其本质特征.稿件在质量面前一律平等,这是学报审稿工作应该坚持的首要原则.著名编辑家邹韬奋先生说:"我对于选择文稿,不管是老前辈还是幼后辈,不管是名人来的或是无名英雄来的,只要是好的我都竭诚欢迎,不好的也不顾一切地不用.  相似文献   

17.
朱永刚书序     
王建辉 《出版科学》2009,17(5):108-108
这篇序言是应杨德炎先生要求写的.而他让我写这篇序的起因,可能是十年前我完成了一篇博士论文<文化的商务>,副题是王云五专题研究,交给了由其主政的商务印书馆出版,他认为由我来写这个序"最合适不过".  相似文献   

18.
朱光烈 《现代传播》2003,(4):104-108
20 0 3年 4月 15日 ,雷颐先生在电话里告诉我 ,李慎之先生病危。我着实地震惊了 ,眼睛立即涌出了泪水。在这之后的几天里 ,我们一直保持着电话联系 ,我从他那里不断地了解到李先生的病情。我们都明白 ,先生已经走到了人生的终点。渐渐地 ,我的心情倒是平静了下来 ,并开始撰写悼念文章 ,准备后事。噩耗终于来了 ,4月 2 2日中午 12点 ,雷先生来电话说 ,敬爱的李先生两个钟头前去世了 !先生带着他的渊博的学识、伟大的精神和先进而又极具价值的思想 ,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祖国和人民。一、先生对我的鼓励、批评和期望初识先生 ,先生给我过于沉重的…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王元化先生遽归道山,忽忽已近两年.我结识王元化先生很迟,但也有好多年了.每每想起元化先生生前的音容笑貌,总不能自已.  相似文献   

20.
文林 《出版参考》2005,(17):42-43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在绩溪县的上庄村,保留着一代文化巨人胡适的故居,它平凡而真实地反映了徽文化熏陶下的胡适先生早年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